返回第八章 脸皮是什么?(1 / 1)零叶丹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郭大人觉得学生此诗如何?”方毅微笑道。

这首诗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的一首著名的咏梅诗。

李方膺廉洁爱民,擅长画梅,他的这首《题画梅》,堪称咏梅诗中的精品之作。

即便比起元代的著名画家王冕,也丝毫不让古人专美于前。

郭秉昭却是没搭理他,只是轻轻念起了方毅的题诗。

“挥毫落纸墨痕新,

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

家家门巷尽成春。”

“妙啊!”郭秉昭突然一拍大腿,突然大笑起来。

“咏梅佳作,王墨梅之后,再不得见。想不到今天,郭某的画上,也能诞生如此佳作。”

“好你个小子,我大明诗坛衰微,倒是多年不得见此佳作了。”郭秉昭激动的有些失态。

这首诗颇有几分精妙之处,尤其是后面两句,着实写到他心里去了。

前两句,“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只是中规中矩的刻画这副墨梅图,虽然词句清新,但也谈不上绝妙。

真正有意思的是后面两句。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这里的天风是什么?

自然不是狂风暴风,而是象征着春日到来的和风暖风。

只有这样的风,才能为家家户户带来春天的暖意。

当然,这一句虽然是说,和风把梅花和春意带到了千家万户,但在郭大人看来,这是方毅在赞颂自己在宁海的政绩。

县尊大人爱民如子,才能让宁海的百姓们在这冬天里,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若是宁海的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能从天风吹来的梅花里,便能看到春天的来临?

郭秉昭在宁海五年,他不贪不求,殚精竭虑,唯独好名。

方毅这一首诗,在他看来,正是对他五年政绩的夸奖和肯定。

虽然境内豪绅和百姓的夸奖听得多了,但终究是千篇一律,哪里比得上方毅用一首堪称不朽佳作的七言绝句赞颂他来得妙!

“县尊大人过誉了。”方毅自然不敢居功,一边默默感谢着李方膺先生,一边回县尊大人。

“郭大人在宁海五年,为宁海所作所为,我等都记在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我等又岂能真的没有表示?”

郭秉昭轻抚胡须,虽然不再说话,但他轻轻颤抖的双手,可以看出他心中之满意。

郭大人脸上闪过一丝得色,心里如同夏天被凉水浇灌一般舒坦。

他就喜欢吃这一套。

“子恒此诗,可有名字啊?”心里默默诵读了两边,郭秉昭突然开口,悠悠问道。

“此诗是即兴所题,自然没有,还请郭大人赐名。”方毅眨了眨眼。

郭秉昭对他的态度非常满意,抚须笑道:“好,那我便却之不恭了。此诗是你为我墨梅图所题,那便叫《题郭秉昭墨梅图》如何?”

方毅傻眼。他没有想到,县尊大人脸皮竟能如此之厚。

他看出来此诗必然能名传千古,与唐宋大家咏梅诗并列,于是便不知羞耻地把自己名字放在标题中。

这样以后只要有人吟诵此诗,必能记得郭知县之名。

这可是名垂青史啊,又有哪个文人不爱呢?

反正郭大人拒绝不了这种诱惑。

至于脸面,那是什么?能吃吗?

见到方毅愣神,郭秉昭不满的轻哼一声。

“大人此名极好,便依大人所言。”方毅马上反应过来,赶紧道。

郭秉昭满意地点了点头,道:“那就这么说定了。”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将此诗传扬出去。大明如今诗坛衰微,此诗已经堪称难得的佳作,在本朝咏梅诗中无出其右者。

如今正值冬季,各处都在兴办赏梅文会,此诗必然能够很快在读书人中流传开来。

他郭大人的名声,自然也会随之传扬开来。

郭秉昭想到了此诗传扬开来以后,那些故交好友惊愕震惊的神情,脸上忍不住浮现出笑容。

他对眼前的这个少年越发的满意了。

为人聪敏,文采极佳,长得也是温润如玉,一副翩翩君子之相。

他之前的想法逐渐动摇了,以此子之才,只要不是中途陨落,未来必中进士,那么保他一保,也未尝不可。

“你今日来寻本县,是有何事啊?”心中既然已经做出决定,郭秉昭便也不再迟疑。以此子的潜力,值得他冒一些风险。

更何况,童家只是盯上了方昀留下了一些产业,对方毅本人倒不是很在意。

他保下方毅,也不至于把童家得罪多少。

因此,他此时也不再喊方毅他的表字“子恒”,也不再自称为“我”,而是口称“本县”。

只要方毅开口求他帮忙,他便能公事公办。

他看向方毅,暗示已经到了,就看他能够领悟了。

“禀县尊大人。”方毅脸上的神色也变得郑重起来。

“学生此来,确是有要事向县尊大人禀告。”

郭秉昭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学生这些年虽然一直潜心读书,但并非迂腐不化之辈。”

“我曾闻,对于我辈读书人而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当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也当事事关心。”

“郭大人作为我宁海父母官,为我宁海百姓谋了许多好处,学生自然有所耳闻。”

说到这里,方毅略微顿了顿,郭秉昭也拿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他本来以为这个少年会跟他诉苦,讲最近被方家二爷三爷欺压和谋夺家产的事,却没想到方毅并没有说这件事。

他闭上眼睛咀嚼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不禁点了点头。

这句倒是说的极佳,不过他倒从未听说过,应该不是那位先贤所言,不出意外应该是眼前这少年自己的话了。

此子果然文才惊人。

方毅看了一眼他,自顾自往下说。

“我宁海因海而兴,自从县尊大人赴任以来,便因地制宜,将诸多精力放在海盐产业上,本县也从海盐之业中获利颇丰。”

“但学生曾闻,本县海盐常以煎盐为法,颇多不便。”

“愿请县尊大人,于本县推广晒盐之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