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 煎盐与晒盐(1 / 1)零叶丹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沉默。

郭秉昭神色幽深,目光注视着方毅。

他本来以为,方毅今日上门,必然是想请他看在先父方昀的面子上,出手相助。

本来不想出手的他,在方毅赠了他一首佳作后,看在这首诗的面子上,便想着只要方毅出言求助,便帮他一把。

他也不需要怎么出力,只要童家知道他的意思,便不会做的太绝。

这点基本的默契,他和童承志还是有的。

哪成想,面前这个少年,压根没有提及自己所遇困境的意思,却提到了一个完全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

煎盐与晒盐之争!

这个问题,郭秉昭并不陌生。

正如方毅说自己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一般,郭秉昭也不是。

他成化十七年高中进士,十八年出为宁海知县。

在宁海主政五年,他郭秉昭可以称得上是政绩斐然。

能在地方宗族势力庞大且错综复杂的宁海做出不斐的政绩,郭秉昭绝非一个书呆子。

事实上,他并不缺主政一方的能力和手段。

成化十八年,也就是他赴任宁海的第一年,郭秉昭只做了一件事情。

他拜访了宁海势力最大的冯家,与冯家家主一番深谈,最终取得了冯家的鼎力支持。

随后的日子里,他带着自己的几位幕僚和冯家的一些子弟,用六个月的时间,摸清了宁海的情况。

也正是基于对宁海的了解,他为宁海定下了大力发展海盐生产的方向,并在冯家的帮助下,大力推行。

童家虽然有些意见,但取得了冯家支持的郭秉昭,丝毫不怵童家。于是他的政令才能够顺利推行。

本来官场上的规矩是少做少错,多做多错,但郭秉昭丝毫不以为意。

他清正廉洁,不为自身谋利益,只想做出一番成绩。

宁海的百姓把他当作父母官,他也不愿意让宁海的百姓失望。

他不是什么好人,也无心抑制当地豪强。但他愿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让百姓活的好一些。

宁海的海盐产业,正是郭秉昭在深思熟虑之后,才确定下的方针。

方毅今天提出的建议,让他觉得方毅终究是年轻了一些。

“煎盐之法,程序复杂,人力物力靡费巨大,成本极高。而晒盐之法无须柴薪,成本自然很低。你莫非以为,本官没有想过这一问题吗?”

郭秉昭看向他,目光中闪烁着一些不明之色。

方毅坦然而立,迎着郭秉昭的目光。

“学生自然知道。”方毅道。

“当年太祖皇帝在位时,天下刚刚从战乱中结束,百废待兴。”

“太祖皇帝治威严,整法度。为我大明定下诸多规制,定为祖制,其中便包括有海盐生产应用煎盐之法这一条。”

“煎盐之法需灶具、柴薪和煎盐之所,可为官府所控制,哪怕是一口煎盐的盘铁之锅也必出自官府。因此,行煎盐之法可断私盐。”

方毅站在亭子里,侃侃而谈。

他和郭秉昭所讨论的,正是海盐生产之法的争端。

从晚宋以来,便有两种常见的海盐生产之法。

第一种方法是煎盐法,此法需准备含适当卤量的卤水,再利用火力将卤水煎制成盐,前后需五六道工序。

而第二种则是晒盐法。顾名思义,晒盐法即是利用阳光暴晒卤水而成食盐。

虽然还要准备含适当卤量的卤水,但省却了利用火力将卤水煎制成盐这一程序,不再需要柴薪,所以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食盐的价格。

在最初的时候,海盐生产用的都是煎盐法,烧柴火来煎盐。

而到了北宋时期,有一个叫陈应功的人,发明了晒盐法。

从那以后,晒盐法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开来。

虽然在宋朝时期,由于惯性的力量,煎盐之法还是占据主要地位。

但到了元代,晒盐之法越来越占据上风。

不过在大明建立之后,情况又有所变化。

众所周知,太祖皇帝朱元璋,虽然雄才伟略,但在有一些方面也令人无奈的很。

比如,他非常喜欢拍着脑袋,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决定。

衣食住行方面的种种限制,家中藏有《大诰》可以减罪一等,滥发纸币,都是他干出来的奇葩事。

更骚的操作是,他还喜欢把这些让人无语的规定,定为所谓的“祖制”,正所谓子子孙孙万世不易也。

大明的海盐生产,便也遭朱元璋横插一手。

这位太祖皇帝,似乎是有一些轻微的强迫症,本来各地因地制宜,或煎盐或晒盐。

但他老人家知道后,觉得全国产盐之法不统一,就很令人难受。

于是大手一挥,彻底叫停了晒盐之法,全国一盘棋,都开始了煎盐。

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晒盐之法的种种好处,要远优于煎盐之法,但在太祖皇帝的淫威之下,也没人敢说些什么。

反正奇葩的要求已经很多了,也不差这一条了。

那就这么过着吧。

于是煎盐之法便被强制施行,到现在为止,绝大部分的海盐产区,都还在用着煎盐之法生产海盐。

当然,煎盐之法也有一些好处——这一方法虽然麻烦,但这种麻烦让这种方法门槛很高,有效地抑制了私盐贩卖。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幽默的冷笑话。

方毅前世的时候,在学习明清经济史的时候,便曾专门了解过明朝的海盐生产。

那时候,他实在被老朱的迷惑操作给雷的不轻。

要是放在洪武年间,他自然不敢冒着被老朱砍头的危险去劝阻他。

但要知道,如今已经是成化二十二年。

自从成祖皇帝后,皇权便已经被文官集团不断限制,作为读书人,只要别犯谋逆这种大罪,倒也不会动不动被剥皮斩首。

至于太祖皇帝的祖制?

早已经成了文官集团限制皇权的神兵利器。

如果皇帝的行为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便会默契地忽略祖制的存在。

但是嘛。

如果皇帝敢违逆他们的意思,那么好,是时候抬出太祖皇帝的牌位了。

祖制一出,你不听,那便是太祖皇帝的不孝子孙。

“有违祖制”,这也是文官集团的大杀招之一。

“但世人皆知,煎盐之法弊处极多,远不如晒盐之法简单可行。晒盐之法取代煎盐之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即便县尊大人今日不变,不出二十年,煎盐之法必然会被晒盐之法所代。若县尊大人趁此时率先求变,必赢得万民赞誉,其它府县必然也会纷纷效仿。”

“愿县尊大人明察之。”方毅目光炯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