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一个妇道人家,如何能够想到这其中的关窍?她呆呆地听着顾庭继续说下去。
“你仔细想想,皇上为什么要下旨,给年儿另辟府邸?从五品的郎将,能另开府邸?那是皇上受了林若的挑唆,要把年儿从顾家分出去!”
分化顾家,让顾炎年与顾家渐行渐远,届时,林若再要动手,就不会再有顾忌。
也就是说,顾炎年其实就是林若的棋子!划清界限,改为“林”姓,讨好皇帝和皇太后,嫁给荣王,把顾炎年掉入军中,给他上阵的机会,让他累积军功升官,然后再就势除掉他……
没想到,林若为了对付顾家,竟然能隐忍这么多年,到现在才动手!
卢氏脑补了林若这些年的安排,又惊又惧!这个小贱人,小小年纪,心思竟然如此深沉!跟她那个诡计多端的娘一样!
“老爷,那,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事到如今,不是林若死,就是顾府亡!唯有拼尽全力,放手一搏了!
刑部公堂之上,校验字迹的通判仔细比对了很久,才对邱隘等四人说道:“邱阁老,三位大人,小人想再请荣王妃写几个字。”
大理寺卿蹙眉,与刑部侍郎和京兆府尹相识一眼,没有反对,邱隘遂点了点头。
林若道:“王通判希望本妃写什么?”
王通判当即拱手道:“王妃请随意书写即可。”
林若隽眉微皱,再次确认:“什么都可以?”
王通判躬身道:“是,什么都可以。”
林若执笔,看向堂上邱隘,略一沉思,提笔写道:“孰曰非重?国之政令。孰曰非轻?人之性命。为狱则固,为牢则幽。晨严管钥,夜密更筹。匹妇蒙冤,七月飞霜。”
在林若写字的整个过程中,王通判眼睛一瞬不眨地盯着林若,神情、笔触,再微小的细节都不曾放过。
林若感觉到了王通判的目光,感觉有一丝不自在,但很快地没有再多在意这道逼人的目光,兀自写着。写罢,放下了笔,吹了吹纸笺,交给了王通判。
王通判躬身行礼,双手接过纸笺,然后拧着剑眉,仔细地比对三张纸笺上的笔迹,良久之后,才将纸笺放下,向邱隘及大理寺卿、刑部尚书、京兆府尹四人回禀:“邱阁老,三位大人,经过小人仔细地比对,此封物证应当不是荣王妃的笔迹。”
大理寺卿率先做出了反应:“当真?”
邱隘看了一眼大理寺卿,对方也自觉失态,忙端坐在位。邱隘遂问道:“王通判,你是刑部最精于字迹比对的通判,先前比对这封物证信件与荣王妃在宫中留下的笔迹,你亦是在其中。当时认定物证书信上的字是荣王妃的笔迹的证词上有你签的字,怎么今日就反悔了?”
王通判拱手,回道:“回邱阁老的话,当初小人确实在证词上签字画押,但是当日心中仍是存有三分疑惑,并不能全然确定物证书信上的是荣王妃的笔迹。”
“你的意思是,林氏今日当堂留下的笔迹,解开了你的三分疑惑?”
“回邱阁老,可以这么说。”王通判不徐不疾地回应着邱隘的问话,“每个人的字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间,字形虽然微有不同,但是字迹的着墨浓重、形快实慢、笔力平缓、抖动弯曲、停笔另起笔等却有诸多特征可循,每一个笔画风貌、细节能说明很多问题。”
王通判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了林若刚写的两张纸笺:“荣王妃方才写的这两张纸笺,内容虽然不同,一张是复刻物证书信里的内容,另一张是即兴所写,即前一份是抄录内容所写,后一份是边思索边写下的。前者的字迹偏随性一些,后者却偏工谨几分。但两者笔迹皆流畅自然,在笔画、书写轻重、方式上却是基本相似的。”
大理寺卿很快把握到了关键点:“基本相似?”
“对,基本相似。”王通判回道,“一个人在哪怕是在同一时间将同样的字写上百遍,字形也不会完全相同,只是在笔迹细节上基本相似。”
邱隘想到了什么,示意衙役把物证信件和林若先写的那封内容与物证书信一样的纸笺都呈上来,仔细地比对了上面的字迹。
王通判继续说道:“当初小人在核对字迹的时候发现,物证信笺上的字,与宫中送来的荣王妃的笔迹实在太过相像。但当时,小人只是心中存了疑惑,说不出原委,直到今日见到荣王妃亲笔书写,才想明白这一点。邱阁老和三位大人可以仔细看一看物证信笺上的字迹,其中有极少数笔画,如今字上方的撇,更字收尾的捺,望字最底下的一横,存在微不可察的抖动弯曲。这是因为笔画长度越长,越容易曝露书写者下意识的习惯,所以在仿冒字迹之时会格外小心。”
邱隘看完之后,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和京兆府尹物证信件,经王通判这么一提醒,果然瞧着有些端倪。
王通判继续说道:“邱阁老,三位大人,若是仍有存疑,还可以调从宫里取来的用来核对笔迹的纸笺来比对。”
邱隘颔首同意,即刻便有衙役去取了当日从宫中取来核对字迹的纸笺比对。厚厚的一叠,有时要翻阅好几张才能找到一个同样的字,但是经过王通判的提醒,大理寺卿、刑部尚书、京兆府尹三人凑在一起,终于发现了端倪。
“这个顾字右半边的页,与这张纸上的颜字右半边的页竟然不差分毫!”
刑部尚书把两张纸叠在一起,透过光,可以看到两个“更”字几乎是完全重合的!
王通判补充道:“荣王妃的字,字体工整,每一列都极为齐整,字形大小少有变化。小人斗胆猜测,荣王妃或许是平日里常常会抄录些什么,诸如佛经之类,务求字形统一齐平,所以才有这种习惯。”
林若点了点头,说道:“本妃常常为皇祖母抄录佛经。”
王通判当即回道:“如此便可以解释得通了。”
注:出自唐代张说狱箴。中间截取了部分,其中最后一句做了改动,原文为:匹妇含怨,三年亢阳,匹夫结愤,六月飞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