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编辑的药鸡 第一节 新闻的切入角度(1 / 1)居业洞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新闻的切入角度

“邵兄弟,你一定要帮我一个忙。”邵金南接到昔日同事,青云报社编辑杜文的电话。一听到杜文自报家门,邵金南就感觉阵阵反胃。他耐着性子,调整情绪,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尽可能充满热情:“杜老师,什么事,你说说看。”

“电话里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们得见面谈。”杜文的口气,听起来有些迫切。

“杜老师,你看这样好不好,我现在正赶一篇稿件,局长急着要用的。”邵金南耐着性子解释:“下午,我来你办公室找你。”

“好,那就一言为定。下午我就一直坐在办公室等你。”杜文那口气,让邵金南简直推拒不得。

杜文四十多岁,是青云日报社的资深编辑。前几年,邵金南才从乡下调入青云日报社时,没少被他为难。邵金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报社领导安排他到青Y县政协采访,陪同青Y县政协的一位副主席,还有青Y县政协文史委等几个科室的主任一起,到青Y县黄沟菁乡扶贫对象家中慰问。于报纸而言,刊登一则简短的消息就可以了事。邵金南为显慎重,认真撰稿,准备了一篇新闻特写,交给杜文。

过了几天,邵金南接到青Y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电话,电话里,那个戴副眼镜,文质彬彬的主任绕山绕水聊了半天,才说,他们去扶贫的新闻,刊登出来以后,在哪一期报纸上,还望邵金南告知一声。邵金南这才想起,稿子已经送到编辑杜文手中,按道理早就刊登出来了。他随手翻了翻那几天新出的报纸,没见到那篇新闻特写。便告诉政协文史委的那位主任,说他找到刊登新闻报道的报纸后,再打电话告诉他。

挂断电话,邵金南又仔细翻找了报纸,扶贫采访后新出的几期报纸上面,都没有邵金南那篇稿件。他觉得有点奇怪,好几天了,不可能没用吧?满心狐疑,他忍不住直奔编辑室,恰好见杜文戴了副眼镜正在编稿。

“杜老师,前头几天我交了一份青Y县政协下乡扶贫的稿件给你,不知你用了没有?”邵金南一进编辑室就风风火火地问。

“没有。你那稿件,用不成。”杜文头也不抬,冷冷地冲邵金南说。

“为什么?”邵金南一听,心底的火气直往头上冒,忍不住提高了声音。可他随即提醒自己,要忍住,不能随便发脾气。

杜文感受到了邵金南的不满和质疑,他停下手中的笔,并不抬头,只是把眼光从垮到鼻梁骨上的眼镜框上方,直直地射向邵金南,严肃地看了十多秒,最后才一字一顿地说:“稿件切入角度不对。”

听完这句话,邵金南呆了一呆。随后转身走出了编辑室。

新闻采访和写作,不是邵金南的本行。他本来在青Y县竹林乡中心完小教书。因为热衷于文学,业余时间,写写划划,发表点人生感慨,记录些身边的趣事逸闻,不时向青云报社投稿,接连不断发表了一些小散文,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有次,报社的总编带人到竹林乡采访,顺带问起了邵金南,乡党高官马上通知中心完小的校长,派邵金南陪同总编一行人,一起开展采访工作。

报社总编对邵金南颇有好感,问他愿意不愿意到报社工作,邵金南一听,喜出望外,哪有不愿意的。教书,虽然也是他喜欢的职业,但当记者,做无冕之王,那是邵金南此前不曾、也不敢梦想过的职业。更何况,能够到城市工作,比这个穷乡僻壤,强了不知多少倍。如今喜从天降,他哪里还有不愿意的。

见邵金南欢天喜地,抓耳挠腮的激动样,报社总编忍俊不禁,当即与竹林乡的书记打招呼,说暂且把这年轻人借调到报社工作。工资仍由原单位,即竹林乡中心完小发,人到报社工作。总编语气温和,一副征询的口吻。竹林乡的党高官,却是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表示一定支持。承蒙总编看得起,这是邵老师的福分,也是竹林乡的福分,以后,报社有我们的人了,竹林乡的宣传工作,与以前相比,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书记口若悬河,不断恭维报社总编。对邵金南,也一改居高临下的态度,变得有些客气起来。但那客气之中,又让邵金南分明感觉得到,你小子的命运,是捏在我的手里的,答应不答应你去报社,是我说了算。你可得明白这一点。

邵金南对报社总编感激涕零,对乡党高官诚惶诚恐。急于想表达点什么,但又害怕说错话,让临头的好运,到嘴的肥肉,煮熟的鸭子,转眼飞到虚空,变成镜花水月,成空美梦。

邵金南的惊喜和畏惧,感激和惶恐。尽收报社总编和乡党高官的眼里。他们都不是凡夫俗子,有着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凭邵金南那点道行,凭这年轻人那点小心眼,哪里还有他们看不透看不明瞭的。

邵金南幸运地到了报社工作。

听编辑杜文说,他的稿件切入角度不对。邵金南回到家里,立即从书柜里找出十来本有关新闻写作的书,专挑讲述新闻切入角度的章节细看,当晚,用另外两种不同的新闻切入角度,写了两篇稿件,随后交给杜文。

一周后,稿件终于刊登在报纸上。邵金南赶紧给政协文史委主任拨打电话。这事才算了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