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库狄氏在帮裴行俭整理仪容,裴行俭恍惚间,想起了魏武帝曹操的这句诗。自己如今年六十有余而能封禅,是此前数年的自己所难以想象的。
自己出身名门,父亲是裴仁基,隋的礼部尚书,兄长是裴行俨,号万人敌。可就在自己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因准备反王世充,立越王杨炯,被他人告密,事败,被夷三族。
若自己出生早一点,或许能到父亲身边,享受荣华。可正是因为自己出生的迟,才能从夷三族中得以逃脱。
人生际遇,变幻莫测。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香满衣,云满路,鸢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那时自己年少,参加明经科考试中选,心中意气风发。被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也很快得到苏定方的教导。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自己担任长安县令后,因为不赞同武则天当皇后,与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秘密商议对策,最后被他人告密。自己被贬到西域,而长孙无忌、褚遂良最后身死。
等自己终于当上了安西都护,并促使西域各国归附唐朝后,自己也终于找到机会回长安了。
之后自己担任吏部侍郎。能和李敬玄、马载一同主持选才任官的工作,终于获得有才干的声誉。自己创设长名榜、铨注等法规,作为国家选才授官的制度被沿用至今。又规定了州守县令的升降、衡量资历的高低作为制度,也得到称颂。
但是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涯,自己出身将门,自己学自苏定方,自己的抱负应施展在疆场之上。
终于自己在57岁的时候,终于等到了机会。吐蕃入侵,自己离京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又改任秦州右军总管。这两次任命,自己都受周王李显,如今的太子指挥。
但是这也只是小小的施展,算不上多好的机会。直到自己六十岁。
自己六十岁那一年,调露元年(679年),突厥十个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诱各附属部落来骚扰安西,和吐蕃结为联盟,朝廷准备征讨。
那个时候自己看到了机会,自己建议说:“吐蕃跋扈蛮横,正处强盛时期,李敬玄征讨失利,刘审礼已被斩首,怎能又为西部边境酿成事故呢?现在波斯王死了,他的儿子泥涅师在长安做人质,如果派遣使者送泥涅师回波斯继承王位,就从突厥、吐蕃两国经过,要是运用计谋解决问题,是可以不用劳神费力就能成功的。”
就这样,高宗命令自己带上诏书护送波斯王,并任安抚大使。而自己也利用曾在西域的影响力,顺便击破了西突厥,带回了突厥十个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
之后自己带兵作战能力得到肯定,又在次年大破突厥,取得了可汗阿史那泥熟匐的人头,劝降了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温傅。
可惜却从那之后受到排挤,导致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温傅被杀,使大唐失去了信誉。
等到朝廷又一次让自己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突厥时,自己竟然因为病重无法回到战场。那时自己意志低沉,如果不是得到神医治疗,又好运活下来,有库狄氏安慰,想来怎么样也成不了今天。
自己有朝一日,竟然能和当初自己密谋废除的武则天一起,参与进这封禅之中。真可谓说沧海桑田,人生变幻莫测不过如此吧。
……
祭拜完之后,圣人并没有直接接受朝臣参拜,反而和自己谈了起来。
“以封禅之礼来祭祀这对吐蕃之战,卿以为如何?”
还没有等自己说话,他又用锐利的眼光逼视自己,“卿以为此战有几分胜算?”
自己只能回答出心中所想,“此战当有八分胜算。”
“为何只有八分?”圣人似乎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若朝廷上下一心,自然是无望而不利。然而若大军久居在外,粮草未必能一直保持稳定,而吐蕃上下一心,此其一也。吐蕃之地多瘴气,大军未必能适应,此其二也。”
还是先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过,哪怕有不利因素,稳妥点大唐也有超八成的胜算。
薛仁贵带领五万唐军尚且能先赢一场,后被吐蕃以40万兵力的绝对优势消灭。但也是吐蕃倾其所有了。若能有50万唐军,自己至少有八分的把握。
其实灭国并不是一件易事,像吐蕃这样的王朝远不是一两场大战就能消灭的。
“卿多虑了。”圣人紧接着却是这样一句,难道圣人有什么独特的情报吗?
“调露元年,西突厥既然已经与那吐蕃结盟,卿可知为何吐蕃没有派出援军?”
“臣已事先在南方做好防御,不过确实未见吐蕃之兵,未曾细想,莫非陛下知道原因?”其实自己已经在南方做好准备了了,只可惜吐蕃没有出兵,不然也可以挫它的锐气。应该是看出自己的布置了吧,那论钦陵在军事上也很有才华。
难道陛下知道些其他不一样的原因?
……
仪凤二年(677),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扇动蕃落,进逼安西,连和吐蕃。吐蕃与突厥的联合,是唐朝政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但在西域有当地于阗政权的支持,唐朝方面专注于应对吐蕃与突厥,应当是有一定的实力与把握的。事实上调露元年裴行俭去西域,也正是利用了他的影响力及当地对大唐的支持,击败了西突厥。
而对西突厥的瓦解,实际上就阻止了吐蕃的扩大。
这场胜利的取得,除了唐军自身的因素,也与吐蕃的内部因素有关。
据《李域阿罗汉授记》记载:
三年时间刚满,吐蕃地方被魔界之神非天、龙神、夜叉、食味之神等招来痢疾、毒痛、天花等疾病,使亲贵大臣及诸多军队死亡。尔时,王妃胸生瘰疬而薨,并转生天界。
虽然有很多奇幻因素,不过这也是由历史改编而来,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
王妃即指文成公主,藏文经籍中对于阗佛教末法时期僧人逃亡吐蕃多有载录,而于阗佛教僧人在文成公主的善待下居留吐蕃境内3年。之后由于吐蕃本土出现大的疾疫,文成公主亦未能幸免于这场瘟疫,吐蕃人将此劫难归咎于于阗佛教僧侣的到来而驱逐之。文成公主薨于680年,则吐蕃疾疫的暴发当于此之前,也即是唐收复四镇的 679年前后。
吐蕃在这场天灾当中军事实力受到影响,自高宗永隆元年(680)至684年的五年中,《大事记年》每年都有大论赞悉诺在各地举行会盟的记载,这些年他都在忙于内部的协调工作。
而今年吐蕃也会遇到自然灾害,噶尔·赞聂多布(也就是大论赞悉诺,分别为唐人名和吐蕃名)两次主盟,号召吐蕃内部团结一致,共渡难关,但并没有起到效果。而等到明年,他就会在内斗中被杀掉。
与裴行俭恢复四镇几乎同时,仪凤三年(678)九月,青海战场上论钦陵在大败唐右卫大将军刘审礼的胜绩之下,却在紧随其后的娄师德的奉旨游说下,以“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收场,双方得以保持了短期的安定。之后,直到垂拱三年(687),吐蕃军队才再一次出现在西域的战场上。
这种吐蕃胜利之后停止军事活动的情形并不符合吐蕃以往及常规道理,所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其内部出现了问题,在灾害中国力减少,说和以求自保,度过难关。
可惜大唐对此并没有更深的了解,而没有把握住这段时间吐蕃的虚弱期。而等到明后年,大论钦陵在一批人被杀死后,就彻底掌握了吐蕃的军事大权。
李治对裴行俭并没有解释那么多,因为有的资料当初只是扫过,没想到如今都能及时出现在脑海里,很不可思议。而这一切都无法向裴行俭解释。
不过简要的描述,也足够分析出吐蕃内部有问题了。
……
等圣人解释了一番之后,裴行俭这才知道原来当初的文成公主之死竟然传回了这么重要的信息,当初李治也不够肯定,等到现在,才算是走出迷雾之中,对现在的吐蕃局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这么看来,调露二年自己确实错过了很重要的机会。
不过当初的疫情,人也会因之而死。就算大唐趁机攻打,说不定只会带回疫情。也许也算不上一个好机会。
而如今疫情只在牲畜之间,虽然是对吐蕃实力的消耗,但也避免了人因之而死的惨剧。正因为对人的威胁减小了,内部才会因为矛盾扩大而撕裂了。
然而还没有等自己从这个对吐蕃的判断中缓过神来,圣人又向自己展示了一个神奇的物品。
圣人称呼此物为望远镜,能将远处的景物放大十倍,放眼天下也只有皇宫能造,全世界也只有4个望远镜,而能放大十倍的更是只有两个,另外两个只能放大八倍。
等自己亲自用过之后,实在不可思议。
圣人竟然能将此等珍奇交给自己,实在是难以言说的信任。如果自己父亲能有这种信任,也不至于夷三族了吧。如果自己早年能有此信任,也不至于年近六十才有机会,也不会导致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温傅被杀。
没想到如今六十有五,反而能获得此等信任和重视!
……
但这种重视,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呢?
……
Ps:
1 建了一个书友群:754042990,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聊天啊。
2 古时高原反应也被称为瘴气,证据:《隋书》便记载“(大业)五年,车架西寻,将入土谷浑。子盖以彼多鄣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认为吐谷浑旧地“多瘴气”。
3 大非川之战,唐军数量有2种说法,一种为10余万,一种为5万,《册府元龟》《旧唐书本纪第五》《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说领兵五万,如果根据作战过程及唐军一直使用的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出击带的是战兵,辎重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改了前文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