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提出的十二策就是《建吉十二事》,并且这十二事关系到国家的方方面面:
第一条,劝农桑,薄赋役。天后在为广大子民考虑,用心良苦。第二条,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地区徭役,政治中心必须稳定。第三条,息兵,以道德化天下。打不起的时候,要强调道德的重要。第四条,南北中尚禁浮巧。财政吃紧,大家一起省钱,那些玩乐的东西,能免则免。
第五条,省功费力役。该建的宫殿已经建完,是休息的时候了。这特文先用室第六条,广言路。招揽更多的人才和意见为国服务。第七条,杜谗口。禁止谗言,鼓励清明政治。第八条,王公以降学习《老子》。摆出李家媳妇的姿态,尊重祖先李耳。
第九条,父在为母服丧三年。把母亲提高到和父亲同个地位,极力提倡女性权力。第十条,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以前犯过错误的武将,不会被剥夺勋田。第十条,京官八品以上益禀人。京官们,欢呼吧,你们要加工资了。第十二条,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就比如说这第三条息兵,武则天上位的时候,恰逢吐蕃从动乱中恢复过来,想要在西域争锋。武则天就放弃了安息四镇,结果最后发现,那样吐蕃势力就在西域做大了,不行,还是要出兵四镇。可惜虽然收复了四镇,却已经给西域留下了不好的影响。西突厥又发展起来了,突骑施也在这段时间发展起来了。
再比如对突厥,先也是想用外交的手段,军事上放任其成长,结果也证明了外交手段的不可行,导致了漠南漠北都丢了。
当然,这也有一方面因素是唐内部的斗争,对徐敬业的造反,武则天先派出的两股军队都不算成功,后来就征发了三十万军队,加上徐敬业自己的蠢操作,最终击溃了徐敬业。
其他的也有好有坏,简要的说,这确实使得武则天在一般地主中,获得了支持。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其实有的时候,明君定下的制度是好的,他本身也无法预料到制度的崩溃。因为本身皇帝都是没有那么多经验,只能参考历史的弊病,自己琢磨出一套制度来。
然而他们在世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社会风气也好,皇帝监管得力也好,下面的人也不会乱动,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来过分挑制度的漏洞。等到后世,社会氛围变了,大家/各家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疯狂的挑制度的漏洞来谋取自己的私利,导致制度的腐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很难避免。
清的制度可以说是历代封建的集大成了,缺点就是不够开放,比不上汉唐宋,然而就是这一点导致其在世界上疯狂挨打。清末的士兵和英兵交战起来,远处放枪还能放一两轮,一打近身战斗就崩溃了。这表现还不如南宋对蒙古的表现。难道这只是制度的问题嘛?
要说制度,另一个时空的资本灯塔相对而言够先进了,,而且能够让全世界为自己服务,可最后还不是被裹挟到只为少数人服务?
如果说更先进的体制呢,当然也有。不过在不同的国家也表现不一样,现在的大唐也玩不转那种制度,更何况李治穿越过来也没兴趣革自己的命。
所以对他来说,能弄好一套制度,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能够奏效。在自己死前挑选出优秀的接班人,同时不留下烂摊子,并且留下科学思想的萌芽就够了。
至于设计一套能玩转千年的制度,他才不会像始皇那么傻,真的以为会有什么制度能历经千年,还是要看自己后人给不给力,能不能不断的做出调整。
不过自己家的基因也是很强大了,在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做大+宦官逐渐掌握权力,换成汉末或者其他朝代都直接无了。唐还中兴了三次,将李唐又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直到皇帝彻底失去权力,再也挣扎不了。
但这不代表自己就不改革了,毕竟有的制度确实有更有效的替代,自己有的子孙为改革想破了头也束手无策,只能等到后世用时间来催生出一种种制度。
而自己有千年的经验知识和见闻,在改革的时候总能想到更好的办法。毕竟皇帝手下不缺执行的人,大唐也不缺能臣,只是有的时候思维转不过弯,想不到罢了。
自己能够提供一个思路,那么手下在宰相们去完善思路,写出一份完整的规划来,然后自己来挑漏洞,最后实行看效果怎么样。
李治对自己的后代还是很有信心的,不过前提是自己搞各种改革和战争并没有留下不可化解的烂摊子。
唐玄宗李隆基初期很多政绩就是弥补武则天留下的烂摊子得来的,就好像刷一个个副本,虽说等刷的差不多了,看起来缺点都补上了,武则天留下来的人才也用光了。当好的坏的都用完之后,自己就开始自信作死了。
如果从这个方面去考虑的话,留下一部分的缺口也是有必要的?给后代留下一点目标,但这样子等后代完成之后会不会松懈于享受之中呢?
想一想,对后代的教育,应该就属前身的父亲唐太宗最为成功了,带在身边教导。文治方面留下自己的舅舅,延续贞观政策创造出贞观遗风,武也留下了李绩,能防止权臣做大。
不过前身杀了舅舅,也是太宗所预料不到的吧?前身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寡恩无情了,毕竟舅舅扶持前身成为皇帝,也没有做出威胁的事。只是一定程度的限制前身的权力,然后就被干掉了。由此可见,前身对于权力还是非常看重的啊!
不过这一切都是我的了!
……
想了一大堆改革的李治,不知不觉间对自己已经充满了自信。
因此在和裴行俭谈话的时候,自我感觉也是逼格满满的。这就是我心中皇帝讲话的样子啊!
只不过有的时候想是一回事,实际做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像有的作者,想的时候很美好,等到自己动笔写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写得,什么啊?怎么这么烂!当然,有的时候,是写完就完全不想看自己写的小说,写成啥样就啥样吧,只管自己写下去。
……
等到和裴行俭聊完吐蕃,差点忘了将望远镜交给他。于是又让人将望远镜拿过来并托付给他。
其实望远镜在后世也不算特殊啊,但李治现在的这番作为,简直就是给其披上了一层神迷的面纱。
总有一种感觉,就是望远镜拿到这封禅典礼上给统兵之人有没有点小题大作?
不过再想一想望远镜也算一代神器了,以后无论军事还是天文等等都能用到,也没啥小题大作的。这样也能更彰显自己对裴行俭的信任和重视,就是希望不要压垮他。
其实高宗这时期,从苏定方到李绩到裴行俭,用的都是老将,这从某种意义上也算人才断层吧?
新的人才如王方翼是王皇后亲戚,程务挺也差了一点,前身这能力不太行啊,考了各武状元还得不到重用。
还是要看自己的改变呀!不过我也要先依靠裴行俭这样的老将,最好能将知识经验传承下去。
前世裴行俭死后遗留下来的经验总结,最后被武则天取走了。武则天应该是比较重视这个的,但是也没有用上。
不过也说不定,毕竟后来的王嗣忠是李隆基抚养长大的,说不定就学到了李靖和苏裴的兵法。
未来大唐还有可能和阿拉伯交手,东边也想要统一辽东半岛。南边还想要早点发现占城稻,或许大唐少不了战事,希望能多发掘些名将吧。
从之前的思想转一个弯,再到刚才的占城稻,李治想起来了自己完全可以把曲辕犁给弄出来啊!这只是从直到弯的一个小小变化,但是对于效率的提升却非常大。
正好下个月也就快到农耕季节了,到时候皇帝大臣都要象征性的去田间工作一段时间。
前身因为身体原因已经缺席了好多次了,但是自己可以视察一下,或者再稍微参加一下,反正记忆里都只是摆个样子。
但是我摆个样子能摆出来曲辕犁嘛?当世肯定也少不了对自己的吹捧,因为这说明自己对于农业的关心啊!
而且曲辕犁是大功,由哪个臣子提出都会让他不了的,名字也会被记载在青史上吧。李治想到了一些小说担忧的功高盖主,这下是皇帝本人就完全不用担心啦!
虽然前世曲辕犁的发明人完全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至少李治是完全不知道,看那么多小说也没有人提到,说明这完全就是个普通人吧,说不定是一带的人都这么用,只是在唐末扩散开了。
而且自己以皇帝的身份还特别适合推广,这样一来,也算加强大唐的国力了。
说起来这个时候的气候是真的好,某种意义上说是天时才创造了辉煌的盛唐。记得盛唐时期不光适合种地的地方多,人均粮食拥有量也高。
只可惜从初唐起大唐的人口都不高,不然盛世可能更加辉煌。
其实这份辉煌本来可能是隋朝的,而且隋文帝继承北周,人口多,发展的也很好。可惜都让隋炀帝给败掉了。
隋炀帝统治期间造成的人民死亡堪比整个三国时期了。好在大唐平定天下的速度够快,这样才避免了又一次五胡乱华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天时太好了,才会在高山上都崛起了一个吐蕃,世界范围内东罗马还没有完全衰弱,阿拉伯已经崛起了,地区性的小强国更是比比皆是。世界上充满了竞争和交易。
不高这个时候东罗马的一代昏君就要继位了吧?还是已经继位陷入内乱了?
总之大唐吐蕃东罗马都一定程度的陷入了内乱之中,这也保障了阿拉伯的崛起和四处扩张。
如今,在我治理下的大唐必将比历史上团结,等击败吐蕃后,平定后突厥,就能向中亚投放更多力量了,支持他们对大食的抵抗。
……
Ps:
建了一个书友群:754042990,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聊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