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闻名朝堂(1 / 1)石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包拯挑开了话题,道:“方才听蒙大哥抚琴,琴音时而哀怨,我知道蒙大哥怀念母亲,但琴音时而又高亢本奔腾,就好像战场的厮杀,蒙大哥一定是有什么心事,能和我说说吗?”

包拯和蒙放从前的交情就不错,不过两人之间仅仅是谈论一些学业的事情,蒙放从来没有提起过自己的身份。

也不是他不把包拯当朋友,吐露心事,而是心中背负的东西太多太多。

况且,包拯只是学生,就算和他说这些,也帮不什么忙?

“包拯,你还是不知道的好。”

蒙放心中挣扎了一会,一点都不肯透露。

他太了解包拯了,只要透露一丁点,他就会刨根问底。

一旦侉仡族灭族惨案被翻开,一定会惊动朝野。

包拯无奈,或许时机还不够成熟,于是没有逼蒙放,不再追问。

汴梁开封!

作为大宋的都城,其繁华非任何一座城池可比。

皇宫,太极殿内,仁宗皇帝赵祯高座龙椅,殿下文武百官分列站定,高呼万岁。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殿内一声高喊,声动百米。

宰相寇准出列,道:“回禀陛下,高丽太子一案告破,高丽国已经修来和书,罢兵修好,大宋出使辽国的使臣也已在回国的路,同意和大宋互通贸易,此乃大宋之福,社稷之福。”

龙椅,赵祯沉重的脸色终于松了一口气,道:“高丽太子在庐州遇刺身亡,大宋可谓是岌岌可危,此次能够化险为夷,均是八皇叔的功劳。”

文武百官闻声,不由得朝着八王爷赵德芳拱了拱手:“八王爷公忠体国,真可谓我大宋的顶梁柱啊。”

赵德芳道:“皇,高丽太子一案能够在三天之内告破,化解两国矛盾,又让大辽国主动交好,确实大宋之幸,然老臣却不敢居功。”

“八皇叔何必过谦。”天子笑笑,在他心里,整个大宋朝也只有八皇叔才能够力挽狂澜。

赵德芳道:“并非臣谦虚,高丽太子一案,乃是庐州天鸿书院一名学生勘破。”

“皇叔说,破案之人是天鸿书院的学生?”

赵祯脸色极是震惊。

百官更是连连惊叹,脸尽是难以置信之色。

这怎么可能?

大宋朝还有这样的能人?而且是一个学生。

其实,高立太子一案,庐州府尹公孙真早已经申报朝廷,朝廷知道案件的离奇。

刑部和大理寺面对此案,估计都得抓脑袋。

所以,一个名不经传的学生在三天之内破了悬案,足以令人大跌眼镜的了。

大宋朝,果然是人才辈出,后生可畏啊。

朝堂之,赵祯和百官不由得发出同样的感慨和惊喜,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究竟是何等人物?

“八皇叔,快手,那人是谁,朕一定要重重赏他。”

赵祯激动莫名,他旨在招揽天下,辅佐江山社稷,而这个学生年纪轻轻,便已崭露头角,他绝不会埋没这样的人才。

退一万步手,就算那学生只是侥幸破了案子,但大宋朝能够化险为夷,那学生已然是功莫大焉。

满朝文武,却只有庞太师恨得咬牙切齿,因为包拯的出现,使得他多年的大计付诸流水,早已恨得咬牙切齿。

而眼下,皇似乎有重用他之意,倘若让包拯这小子当了官,将来必然是一个劲敌。

八王爷看了庞太师一眼,见他脸色异样,心中已经猜到了几分,包拯在庐州当面顶撞他,定然怀恨在心了,于是道:“回皇,那学生名叫包拯,为人刚正不阿,且不惧权贵,老臣也自愧不如。”

见皇似欲破格提拔包拯,八贤王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当即顺水推舟,推举包拯。

“皇叔未免太过武断!”

赵祯却一脸狐疑。八贤王去庐州方才三日,就能看出包拯刚正不阿、不惧权贵?

满朝文武之中,能够当得这八个字的,恐怕也寥寥无几。

“皇,老臣相信不会看错人,庞太师,你说对吗?”八贤王再次看向庞太师,包拯这个初生的牛犊的为人,庞太师是领教过的。

庞太师闻弦歌而知雅意,心知八王爷话里有话,却喜怒不形于色,道:“八王爷说什么,当然就是什么了,老夫怎敢在八王爷面前妄加评论。”

未等赵祯说话,寇准忽然问道:“皇,老臣相信八王爷所言。”

“怎么,寇爱卿也知道包拯?”

赵祯越发好奇,大宋朝的首辅大臣,竟也会知道一个名不经传的学生,看来,这个包拯的确是有些本领了。

就听寇准道:“回皇,老臣虽未谋面,却早闻其名,这个包拯素有庐州第一崇明人的美誉,尚能断案,而且其文章也是冠古绝今,乃是状元之才。”

“寇卿,你把话给朕说清楚!”

“皇请看,这是老臣的学生杨企山杨大学士命人快马寄给老臣的文章,说是出自包拯之手,这篇策论老臣已经看了不下十遍,至今不能忘,堪称千古奇闻啊。”

寇准说着,将杨企山所寄的文章呈,正是包拯那日从系统抄的明朝嘉靖年间的夺魁之作。

包拯此时要是在场,估计得哭笑不得。

赵祯道:“快,让朕瞧瞧。”

能让宰相寇准赞许有加的文章,定然是差不了的。

太监接过,呈递去。

赵祯接过手里,迅速浏览了一遍,登时热血澎湃,激动之色无以复加,连连拍案称绝。

这哪里是什么状元之才,寇准分明给他推举了一个宰相。

文武百官却是一脸懵逼,一个小小的秀才,能写出什么好文章,值得皇这般失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