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乃天下人的表率,一言一行都关乎大宋朝的尊严。百官从未见赵祯如此失态,且仅仅因为一篇秀才所写的文章。
确是罕见。
大宋朝不乏文人骚客,尤以范仲淹、寇准、晏殊,吕夷简等大臣,谁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坛大家,可当初中进士之时,也未见皇如此神情激动。
这令百官顿觉脸无光。
如此气势恢宏的文章,赵祯当然是不吝分享,当即传给百官观读。
待到一番拜读,文武大臣的态度很快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一阵惊叹。
范仲淹激动道:“相国,这文章是出自一个秀才之手?”
寇准笑道:“此乃老夫的学生杨企山杨大学士,从庐州快马送到老夫手里,难道还能有假?”
寇准的话,范仲淹自不敢怀疑,心中越发震撼,甚至自惭形秽。
难道他这个文坛领袖,是要退位让贤了?
忽见天子道:“包拯学识渊博,文章字字珠玑,气势磅礴,且此次破了高立太子一案,方才让大宋幸免于难。朕欲重赏包拯,破格提拔,各位卿家以为如何?”
“皇,万万不可。”
赵祯才一发话,庞太师当即站出来反对,说道:“包拯不过是一名秀才,虽有些文采,但我大宋朝以科举取士,此举只怕令天下学子不服。”
“圣,太师所言极是。”
大殿之,见庞太师反对,文武大臣足有十之七八附和。
寇准见状,愤慨道:“庞太师,包拯有大功于朝廷,其文采也是有目共睹,圣破格提拔,有何不可?”
“相国说得不错,以包拯学识之渊博,封个翰林学士也不足为怪。”殿内亦有支持寇准的,却寥寥无几。
赵祯见状,心中明白其中缘由,庞太师执掌兵权,已然只手遮天,朝臣有几个敢和他作对。
就连他这个一国之君,尚且还要看庞太师的脸色,遑论百官了。
一时间,赵祯只觉颜面扫地,威严荡然无存。
正在这时,赵德芳忙越班圆场,道:“圣,臣以为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圣虽有周公吐哺之心,但包拯身无功名。
庞太师所言极是,此时破格提拔,只怕天下仕子不服。
不妨顺其自然,等包拯参加殿试,中了举人,再做商议。如果包拯是块金子,早晚都会发光,圣也不必急于一时。”
一番话令赵祯和寇准极是费解,原想八贤王既如此看重包拯,想必会在此时站出来替包拯说话,没想到他却和庞太师站在了一边,八王爷这究竟唱的是哪一出?无人知晓。
寇准和范仲淹心中却料定,八贤王此举必定有缘故,于是便不再说什么。
“既然如此,那就依皇叔!”
赵祯百思不得其解,若说庞太师排除异己,极力反对尚可解释,而八王爷也反对提拔包拯,和他唱反调?
其实,八王爷这么做,有他的理由。
一则,他知道包拯的秉性,绝不会无缘无故受封。在庐州时,赵德芳便已谈听过包拯的口吻。
二来,则是为了杜绝天下悠悠众口,最重要的是杜绝庞太师一党之口。虽然他对朝廷有功,但破格提拔,在奸党眼里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则是为其安全考虑。包拯现在还太年轻幼稚,不谙官场之道,以他耿直的秉性,入朝为官,肯定会得罪不少权贵,只会适得其反。
赵祯见求才不得,心中愤懑不已,已无心处理朝事,当即退朝。
天鸿书院。
包拯见蒙放主动透露他母亲之死,以为事情有了转机,于是道:“蒙大哥,我知道伯母的死对你打击很大,你一定很难过,也一定很想她吧!”
“是啊!”蒙放神情极为复杂,“我娘死的时候,我仅有八岁。”
“冒昧的问一句,伯母是怎么死的?”
“包拯啊,事情都过去十七年了,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时候也不早了,你娘还在家等着你吃午饭呢?”
蒙放转开了话题,对侉仡族灭族一案只字不提。
这也在情理和预料之中,包拯也不再追问。
既然蒙放是绝不会开口的了,那他也只好大刀剜心,逼他说出真相。
离开学校之后,包拯没有回家,而是直奔府衙。
普通老百姓,若不是有重大冤情,想要进府衙,比登天还难。
而包拯不同,他可以说是府衙的熟客,没有一个衙役不认识他,且又是公孙策的同窗好友,对他都客客气气。
见他要找公孙策,陆捕头都没通报,便主动前引路,带着包拯来到公孙策的房门外。
轻轻扣响房门,陆捕头道:“公子,包公子说有事要见你。”
包拯也叫了一声:“公孙兄!”
咯吱一声,公孙策开了房门,见果然是包拯,心中反倒有些奇怪,冷冷地道:“包拯,你找我什么事?”
“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你可是庐州第一才子,第一聪明人,还会又是求我?”公孙策哂笑一声,不过他还是没有太过矫情,问道,“什么事,说吧!”
“我想看一下府衙的档案。”包拯开门见山。
“府衙的档案?那可是绝密,你以为你想看就能看。”
“公孙策,事关重大,咱们还是进里面说吧!”
见包拯说得郑重,公孙策知他向来不开玩笑,于是将包拯请进了屋内,而陆捕头也知趣的转身离开了。
两人坐定后,公孙策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要看府衙的档案。”
“可能说出来你不信,后山的山洞中与十七年前一桩惊天灭族惨案有关,内中塑像和诗句乃是有人故意布局,如果不查出十七年前的灭族惨案,书院很可能会再发生血案。”
公孙策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却被吓了一跳,“包拯,你发现了什么?”
“来不及和你解释,你赶快带我去看看府衙档案。”
公孙策虽心眼小,却绝不会在大事矫情,当即引包拯来到了后堂。
“对了,你要查什么?”看着层层叠叠的书籍和胆敢,公孙策问道。
“查一下侉仡族。”
“侉仡族?”
公孙策一脸懵逼,丝毫不知庐州境内有这个部落,但还是找了半天,果然肯快在一本《县志》中,看到了“侉仡族”三个字。
“包拯,找到了,庐州还真有侉仡族这个部落?”
“面怎么说?”
“《县志》说,侉仡族乃是庐州东部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总共不到一千人,却在十七年前迁移。但是迁移去了什么地方,《县志》没说。”
“果然如此!”包拯倒抽了一口凉气,自言自语道。
见包拯净说些云里雾里的话,公孙策一阵云山雾罩,道:“包拯,你这人总是话说一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什么‘果然如此’?”
“侉仡族不是迁移了,而是被人灭了族。”
“啊……这怎么可能?你怎么知道这些?”
“因为,后山的山洞便是侉仡族的血祭坛!”
“血祭坛?”公孙策更是摸不着头了。
包拯却没在解释,道:“公孙策,我有件事还需要你帮忙。”
于是低声叮嘱公孙策。
公孙策啊地一声,微微震惊,却还是答应了。
包拯又叮嘱公孙策,这件事情千万不能让任何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