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7章 开始编撰燕园建筑史(1 / 1)莫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占坑,争取今天晚上熬夜搞完两章。)千与千寻的故事讲完了。

然而,苏亦的事情并没有完。

黎新叶跟方灵强烈要求,他出一本漫画集,嗯,就是千与千寻的故事。

因为苏亦跟她们描述的故事太有画面感了,就好像真实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于是,方灵就提议苏亦可以把整个故事都用漫画的故事画出来。

属于魔改版。

苏亦也没有拒绝。

他在画千寻的漫画形象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原版形象,而是把黎新叶部分脸部轮廓融入了千寻的形象。

这样一来,千寻的大包子脸,就变成黎新叶的鹅蛋脸了,只不过有点婴儿肥。

这个形象好不好?

对于苏亦或者黎新叶来说自然是极好的,就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一个小互动。

甚至,故事结束以后,黎新叶还说,自己可以把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到时候,配上苏亦的漫画集,有机会都可以投给出版社出版了。

当然,这只是美好幻想了。

这年头,想要出版一本书极难。

北大这些大佬一大堆作品都排队出版,哪里等到他。

但内部流传肯定没有问题,又不是严肃文学,这种神话小故事,还有漫画插图,肯定很受欢迎。

苏亦可以想象,他这个北大的小师兄,未来肯定会多了一些奇怪的称号。

漫画集,这事不是抄写诗歌,这货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构图,设计人物形象难度,就是需要画大量的手稿,时间有限。

因此,这玩意也急不来,有时间就画,没有时间就不画。

类似于漫画更新,一周能更新一集已经相当难得了。

故事流传的速度,比苏亦想象之中的还要快,他周一回到文史楼上课的时候,历史系都在流传千与千寻的故事了。

尤其是,方灵说的河神考上北大考古研究生这个梗,竟然真的流传起来了。

搞得王讯这货,都一本正经问他,“小师兄,你前世是不是白龙?”

苏亦没好气的给他一个白眼。

甚至,历史系的姑娘强烈要求苏亦再把故事讲一遍,不能厚此薄彼。

苏亦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再讲下去,就真的变成我在北大讲故事,而不是学考古了。

不过,他还是承诺,到时候给大家整理文字版,反正这货叶子同学都承担过去,他顶多就是借花献佛。

周一,上午是理论课,下午是考古技能课。

啥技能课?

对于大家来说,极为新奇的考古照相。

而给大家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就是赵思训先生。

考古专业这个学期开设的课程,只有两个先生的课苏亦还没有上,第一个高铭先生的古文字学,还有一门就是赵思训先生讲授的考古照相课。

嗯,说考古照相有点土,洋气一点的说法应该是考古摄影。

苏亦对赵思训先生了解的不多。

前世翻看过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时候,关于这位先生的介绍也不多,只是提及他是最早选修北大博物馆专科课程的史学系学生之一,1948年毕业后留北大博物馆筹备处工作。

52年考古专业成立,赵先生才从博物馆转入考古教研室,不过让苏亦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他讲授的《考古摄影》,而是赵思训先生曾经给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讲授过《中国美术史》这门课。

对于跟美术史这个关键词沾边的东西,苏亦绝对是不会忘记的。

在上这门课之前,苏亦都没有跟对方打过交道,但从高铭跟俞伟朝两位先生的口中,对赵先生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

知道对方在考古专业,是资格比较深的老人。

当年,北大还在沙滩红楼的时候,除了文史哲三个传统的老牌专业歪,还有两个专修科,分别是博物馆专修科跟图书馆专修科。图书馆专修科,后边成了北大的图专、图书馆系。

博物馆专修科在院系调整以后,直接并入历史系当中,当时,专修科的教师也不多,其中最为着名的老师就是韩寿萱,他是当时专修科的负责人,专修科就是他一手创建的。

韩先生也是北大的学生,后来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华盛顿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物馆学,获硕士学位。还曾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工作多年。直到1947年回北大任教,1948年筹办北大博物馆专科,后来调任历史博物馆去了,一直干到馆长。

因此,博物馆专修科的老师,人数也不多。

其中,一个就是赵思训先生,他是从专修科并到历史系的,然后又考古专业成立以后,又被调入考古教研室。

实际上,北大考古系的底子,就是专修科打下来的,因为专修科有文物,历史系啥都没有。

除了专修科拥有文物之外,宿白先生待的文科研究所也有文物,这些东西后来都归于现在的考古专业,也正是因为有了博物馆专修科,开设过相关的课程,因此,北大创办考古专业的时候,才变得顺理成章。

比如古器物以及古文字等相关课程。

俞先生他们就是从专修科并入的考古专业。

赵思训先生就是这种背景下调入考古专业的,自然是考古专业的老人,资格很老,因此,大家对赵先生也都很尊敬。

当然,赵先生也值得考古的学生尊敬,他虽然跟宿白先生他们这些做考古文化研究的老师不一样,人家是走技术流的,但,他的技术是真的牛。

之前,曾经说过赵先生讲授过《中国美术史》这门课程。

询问以后,苏亦才直到赵先生当年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是任何人啊?

理工科的学生可能不知道。

稍微对中国美术史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是一个牛人。

之前,苏亦曾经跟黎新叶他们说过中国连环画十大名家,但,要真的给中国古代名家弄一个排名的话,董其昌应该是位列前十的。

因为这位爷是真的出名。

他的书画影响着国内一批又一批的画家。

不管是他的师爷关山月,还是启功先生,都曾经受到董其昌的影响,肯定都有临摹过他的书画。

他老爹苏哲,就没少临摹董其昌的画。

赵思训先生一个学历史系的,都跑去研究董其昌,可见他对美术史是真爱。

如果当年北大有美术史专业的话,估计他学的就是美术史,而非历史学了。

赵思训先生资格老不是说说而已,从他们老师的老师开始,就听过对方的课,跟宿白先生他们一样,都是北大考古专业这些老师的老师。

因此,老先生上课很有自己的风格。

赵先生原本学的跟考古摄影啥关系都没有,但是他兴趣广泛、钻研能力强,自学了摄影。

当年,想要学摄影可不容易,最大的难度,就是没有设备。

当然,有了设备也不一定懂摄影,这玩意还是跟用心与否,赵先生调入考古教研室以后就专门负责管照相、管暗室。

为啥让赵先生来管,因为一开始,北大就没人会摄影。

甚至,北大考古专业最开始成立的时候,摄影课程都是苏秉琦先生去外面照相馆找来老师傅讲授的。

赵先生的出现,才弥补了整个空缺。

摄影课程,应该讲个啥?

如果是前世大学的摄影课程,一般来说,第一堂课肯定不是讲器材,而是一大堆理论,比如摄影有啥用?为啥要摄影?它对人类文明的传播以及艺术价值的创造有什么作用?

此外,还可以讲一些摄影发展史。

这是大部分摄影基础教程的编写步骤,理论部分完了,才开始讲器材。

讲完器材,然后就是光学原理,跟构图技巧,已经摄影类型,到了最后,估计还要讲P图软件的使用,比如PS什么的。

这是常规的摄影课程内容。

那么考古摄影讲个啥呢?

内容也大同小异,不过更多是技术工种,类型摄影,不需要去扯摄影发展史,以及对人类文明传播艺术发展有什么作用这些废话了。

一来就直奔主题,干啥大家啥是考古摄影,考古摄影有哪些分类有哪些要求。

这是理论部分。

苏亦去上课的时候,78级考古版这个部分已经讲述完毕,因此,开始讲述摄影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就包括相机的工作原理,器材等方面的知识,器材,包括相机、胶卷、镜头之类的,也包括滤镜、曝光这些相机的基础概念。

甚至,还包括相机的使用常识。

一上课,赵先生就让学生帮忙去搬相机,考古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攒下来一些家当了。

相机可比他之前在粤博多了。

着名的鸥牌-4型120双镜头照相机赫然在列,在这个年代,这玩意已经高档货了。此外,上海58-1型照相机。

甚至还有一款红梅HM-1型相机,其原型为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上海202型相机。最早期的红梅HM-1就是拿来上海202的部分零件组装的。

模仿到啥程度?

除了外壳不同,快门镜头总成部分是完全拿来的上海202。其实在HM-1型开始生产的时候,上海202型已经因为产品的升级换代停产了。

但为啥用模仿这款相机?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款,简单便携便宜。

甚至这款机器都不要票,全国上下都可以买,平民机器,定位偏低,但因为是折叠皮腔照相机,因此,外表看起来很酷。

因此,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价格也要五六十块。

苏亦之前还打算购买一台过来糊弄,但,又有些犹豫。

毕竟他的理想机型不是这玩意,甚至不是海鸥4双镜头相机,而是,红旗20。

那么红旗20照相机,跟红旗汽车有啥关系呢?

其实啥关系都没有,这就是献礼作品。

好吧,红旗20什么的,就是想想罢了。

这玩意是献礼作品。

上机二厂为国庆20周年献礼,共生产了271台,被国内外相机收藏家争相追捧。

这玩意,苏亦也只是听说过,唯一一次见过就是在博物馆橱窗里面。

红旗20就是仿照来徕卡,当时中国相机工业刚刚起步不久,技术力量缺乏,生产规模不全,听说镜头都是用八级工亲自手工打磨的。

其珍惜程度就可想而知。

尤其是相机身上刻下的“红旗”二字,逼格满满。

这似乎是上机厂的传统。

比如海鸥501,也课下“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到了后来,好多相机都刻下为人民服务。

就算如此,国内也有一大堆人在鄙视红旗20的水。

然而,那依旧是国产相机的天花板了。

到了后世,国产相机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咱们国内的照相机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末,照相机年产量达到了10万架,以后上海照相机厂生产出着名的海鸥DF照相机。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全国的照相机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林林总总的品牌照相机如海鸥、凤凰、华夏、长城、青岛、华山、珠江、红梅、牡丹、友谊、东方,等等等等,可谓繁星璀璨,光芒耀眼。

嗯,长城就是北京产的。

在课堂上,见到这些相机的时候,同学们都双眼发亮了。

因为这个年代,相机太稀罕了。

甭管相机品质好坏,便宜与否,只要有自己的相机都是爷。

为啥前世,那么老头拎着长枪短跑,躲在公园拍夕阳。

是因为他们闲着没事干吗?

很多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不足年轻时候的遗憾,这个年代,相机太奢侈。

奢侈到啥程度?

奢侈到78级考古班的学生,在赵先生把相机搬到讲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不敢上台去摸。

也不是不敢,是不好意思,因为不会,担心出错弄坏机器丢人。

这一幕,让苏亦会想到自己初一生生物课,老师拎着一台显微镜上台让同学们上台感受的时候,竟然没人敢上前,只好老师来点名。

这一次,也是如此。

大家都在催苏亦上台试一试。

似乎真的感觉他们小师兄,无所不能了。苏亦本来打算让他们别闹,不曾想赵思训还朝着他招手,“苏亦是吧,我知道你,赶紧上来。”

这一招呼,苏亦不想上去,也得麻溜得上台了。

终究还是逃脱不了被点名的命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