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8章 燕园的历史由我们书写(1 / 1)莫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际上,司徒雷登跟陈树藩购买睿王园这块地,多少有些波折。

这块地,在睿王园之前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淑春园,也叫十笏园。

这园子啥来头,后面再说。

反正这个园子是陈树藩用两万银元买来给父亲养老的,当时,他已经把园子委托给一个叫做邓孝科的人跟燕大洽谈。

邓孝科是啥人?

苏亦不知道,估计就是一名掮客,类似于后世的房产中介吧。

邓跟燕大谈的价格是六万银元,后来证明,这货也不老实,想要中间商赚差价,他直接就越过陈树藩跟燕大要价了,陈树藩当然不乐意,收回代理权,直接让他父亲将这块地改为转让给燕大的永久性租地地契。

为啥是永久性租借?而不是产权购买?

还是回归到民族主义高涨的问题,把地卖给外国人是卖国贼,租给外国人总归不是了吧?

而且,还是以半卖半送的形势,把原本六万的地价降到四万元了,剩下的两万,就当作奖学金和襄助陕西教育等。

为啥特意提到襄助陕西教育呢?

因为这个时候,陈树藩在陕西因为种植鸦片的原因,非常不得民心,1920年9月,西安各校教职工为抗议陈树藩克扣经费,摧残教育,联合发动陕西教育界第一次索薪罢教风潮,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广泛支持。11月6日,为此再次罢教,各省立学校校长亦联名总辞职。

这种情况之下,陈树藩也要为处理这些事情做出一些事情了。

比如,他直接要求燕大内要立碑纪念捐赠勺园的家严(父亲的谦称);还有承认他在西安创办的成德中学为燕大的附属中学;最后,成德中学有权每年报送50名毕业生到燕大上学,一律享受免费待遇。

这样的条件,司徒雷登怎么可能不答应?

要知道为了给燕大新校址选址,可是把他给折腾得不轻,好不容易有这样的土豪捐赠地皮,他怎么可能会拒绝。

司徒雷登不仅答应了,一回美国,他就开始大肆宣扬这事,说陈督军跟他父亲将可爱的勺园赠送给燕大为校址。

故事一出来,啥都有了。

陈树藩跟他父亲都获得好名声,这不,现在苏亦他们整理历史的时候,也没法跳过这一段。

此外,还提高了成德中学的知名度,还把这个事情包装成为贫寒子弟上大学提供了一个绿色通道,以此证明,陈督军还是很关心陕西教育的。

最后,还让燕大的名声广为流传。

反正一举多得,对双方都有好处。

不过,陈树藩这个园子,在各种文献资料上,都有不同的叫法。

有人叫睿王园,也就是睿亲王花园,因为这确实是最后一代和硕睿亲王的院子,附近居民也都这么叫。

至于和硕睿亲王是啥,不说了。

甚至也有文献记载,提及这是“中诠园”,这又是啥称呼?

其实中诠就是最后一代和硕睿亲王的名字。

至于为什么喊成勺园,就是弄混了。

因为勺园也在睿王园旁边,两个园子是毗邻相连在一起的,很容易就将两个园子的名字弄错。

现在嘛,不管是睿王园还是勺园,都是燕园的一部分了。

苏亦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查找资料,然后拍摄照片编撰成册。

实际上,如果编撰资料的话,应该是如下文体:

淑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在鸣鹤园之南,是和珅的郊外赐园。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论罪赐死,家产被抄。

由于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帝的女儿和孝公主,嘉庆帝在抄没这座花园后,将西半部分仍旧赐给公主和额驸居住,东半部分则改赐给乾隆帝的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至道光年间,此园被赐予睿亲王仁寿,改称“睿王园”,用满语来称呼,又叫“墨尔根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睿王园也遭到了严重损毁,加之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时,又拆运睿王园残余的建筑木料,致其景色更加荒芜。

后来,睿亲王的后代德七继承了这座花园,因经济拮据拆屋卖树,甚至还在园中开辟耕地。

民国初年(1912年),此园被转售给军阀陈树藩,改称“肄勤农园”。

二十年代,司徒雷登购下废园,将其作为燕京大学的建设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今天的未名湖一带,就是昔日淑春园的旧址。

苏亦一遍带领着古建保护协会的成员在作燕园建筑现状调查一遍在跟同学们做科普。

也算是另类的校史课堂了。

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越发感慨了。

都很疑惑,为什么苏亦会对这些东西了解的那么详细。

苏亦能够说啥,只能说,“都在图书馆里面,多找一些资料就可以了,为了在你们面前说这些东西,我这段时间可没少做功课。”

对于编撰燕园文物史,古建保护协会这边的成员表现出极高的热忱,或者说考古专业两个班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此外,历史专业这边,对此也很高兴去,黄莺歌直接带着她们班上好几个女生直接加入起来。

也算是给考古专业这边带来了一些福利了。

毕竟考古专业两个班47个人,也就四个姑娘。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算是一个姑娘搭配十个男生,也搭配不完啊。

黄莺歌带队过来,也算是给考古专业这边沉闷的气氛带来一丝欢脱。

“小师兄,咱们这第一站是先从哪里开始的啊?”

相比较考古专业的学生,她们历史专业对燕园文物就更加陌生,因为她们压根就不写这些东西,但,跟历史相关尤其是校史相关,她们更加擅长。

“第一站,先从未名湖区域开始。”

来做调查之前,苏亦就给燕园跨分区域,从内到外可以划分为好几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就是西校门区域,这边的建筑挺多的,办公楼、西校门、校友桥、南北阁、民族楼、外文楼、档案馆、俄文楼、化学南北楼、西门石狮、华表、石麒麟、丹墀、海晏堂引水槽、旗杆座、葛利普教授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三·一八”遇难烈士纪念碑。

这些建筑、文物,都是北大前世西校门区域最出名的存在,大部分东西都保存着,有一些东西是后来加上去的。

比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就是后来按照西南联大旧址的原碑复制而来的,西南联大旧址就是云南师大一二一大街老校区,在云大隔壁,苏亦在东陆校区读研的时候,没少去师大,至于去师大干啥,懂的人都懂,不懂的人……就没有不懂的。

此外,葛利普教授的墓地,这个时候,还在沙滩红楼老校区,82年才迁入燕园,因此,现在也不存在。

一个外国教授,能够在自己骨灰葬在一个大学校园里面,可见对方在这所大学建设之中有过多惊人的贡献了。

除了上面提及的两个都东西,其他的建筑文物,都在原址很好的保留着。

不过苏亦还是决定从未名湖区域开始调查。

这是为啥?

原因很简单。

未名湖区域距离文史楼最近,也最方便大家练手。

这个区域都有啥着名的文物?

好吧,北大的文物就没有一个不着名的,在这个校园里面就是一个破石头都能给它整出来一个大名堂。

要是没有名堂,就给它造出个名堂,比如拎个锤子在上面凿出一个“早”字,其实也是可以的,再过个几十年,等苏亦出名了,这就是成为文物了。

那么未名湖区域,都有啥文物啊?

最为着名的肯定是博雅塔了。

此外,还有临湖轩、“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第一体育馆、守仁国际中心建筑群、鲁斯停、钟亭与铜钟、慈济寺山门、石舫、柱础、石屏、翻尾石鱼,石雕五供及石供桌、植树碑、棋杆座、斯诺墓、赖朴吾、夏仁德墓、石盆、香炉、梅石碑、乾隆御制碑、振兴中华碑。

跟西门区域不一样,未名湖区域的建筑群比较少,或者说,这里没有那么多楼。

既然把燕园文物史调查第一站放在未名湖区域,就要对这边的东西做一个梳理。

梳理的第一步,就是未名湖。

未名湖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大家比较好奇。

“小师兄,你跟大家说说,咱们未名湖是怎么来的呗。”

这帮家伙一遇到问题,就开始问苏亦。

未名湖怎么来的?大家会不知道吗?

不然,其实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但,他们之所以想要问苏亦,就是想知道未名湖背后的故事,就好像之前苏亦跟他们介绍博雅塔,顺带跟他们讲解通州燃灯塔一样,这些家伙就像知道未名湖以外的故事。

之前,苏亦他们第一次过来北大复试的时候,黄莺歌还曾经负责接待他们,路上,还没少跟他们介绍北大校园的着名景点以及建筑。

连校友门校友桥跟华表贝公楼这些建筑,黄莺歌都介绍得头头是道,对于北大着名的一塔湖图的来历,她怎么会不知道?

苏亦望向她,“学姐,要不,你给大家说说呗。”

黄莺歌白了他一眼,“小师兄,这个有啥好讲的啊,大家都知道啊。”

苏亦笑,“说说嘛,那么多同学,也不一定每一个都知道的,或者大家知道的东西也并没有那么全面,互相补充嘛。”

他的话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这年头,就算是北大,也很少有详细解释燕园各大建筑以及景点来历的书籍资料,就算是入学手册,也是薄薄的一本,想要从这些东西了解北大的一草一木,极为困难。

这也是苏亦提议编撰燕园文物史的时候,大家一致认同的原因之一。

黄莺歌也不怯场,“那我说了啊,先从未名湖的命名开始吧。”

她是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经常组织跟主持各种学校的学生活动,控场经验丰富,大家跟在她的后面,她在前面讲,那模样很有导游的风范,哦,不,是讲解员。

她说,“据说,未名湖一开始是没有名字的,于是,校长司徒雷登就开始征集名字,取名时,提出了很多参选名称,但都不很令人满意,最后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以未名称之。”

说完,她还补充,“这是据说的啊,至于未名湖的历史,我就不太清楚了,只知道它一开始就在这里,后来,燕大建校以后,还把它拓宽了。”

听到她这么说,苏亦就确定,她对此真不清楚了。

他就补充说,“很多人以为未名湖是燕大建校以后,挖出来的人工湖,其实不是。燕大之前,湖泊已经存在了,这湖就是淑春园的一部分。淑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之一,当时园中有一大湖泊,也就是未名湖的前身。”

说到这里,苏亦停顿一下,“未名湖,一开始也不是湖泊,而是乾隆把淑春园赐给和珅以后,该园大规模建设就开始了,水田被改造成为湖泊水系,也因为淑春园,成了和珅大嘴二十款中的第十三款:其圆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

“这话啥意思呢?差不多就是说,和珅竟然仿造皇家园林,这是要造反啊。然而,和珅可能会造反吗?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会。”

“湖中有一石舫和湖心岛。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同被殃及。遭殃以后,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还曾经来这里拆过建筑材料。到了,1881年的时候,这里就只剩下临风待月楼这一座较大的建筑物了。”

苏亦扯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未名湖的来历,燕大之前这里就有湖泊,而,这个湖泊一开始也没有那么大,是由原来水田的基础上改造的。

这些东西,苏亦不说,没人知道。

听到这些话,众人恍然。

这才是他们小师兄,熟悉的讲课风格啊。

完全就是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冷门知识。

大家继续问,“小师兄,还有呢?”

其实还有,还有的东西挺多的。

可以讲的东西也很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