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飞上天空的木头碎片,东乡的眉头紧皱,他在为天城号的安危担心着。
不过他也没有过多的担心,因为他没有看到横飞的装甲板,至少在他看来,很可能天城号已经抗住了这一轮的炮击。
造成东乡有这样判断的原因,还是天城号自己的锅。
因为在左舷炮台被命中后,天城号向东乡报告,主炮的装甲并没有被击穿。不过因为旗语内容的原因,东乡以为穿甲弹直接在表面炸开了。
既然主炮的装甲可以抗住黄埔的装甲弹,那么只比主炮装甲差一点点的侧舷装甲,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问题。
至于前两发炮弹,从船头射入,直接击毁了蒸汽机,但这在东乡看来,很可能是运气的原因。
没看到后面的一发炮弹,直接从前一发的位置打了进去嘛,这绝对是运气的表现。
至于为什么船头的装甲没有防住,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按英国人的说法,如果在船头布置装甲,会出现前后失衡。
因为这样的原因,天城号与扶桑号的船头装甲,都只有侧面主装甲的一半。
因为厚度只有一半,但英国人却说,这船头的整体防御,并不会比侧舷要差,因为舱室的隔壁,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装甲效应。事实证明,这样的说法并没有错,至少第一发没有直接击穿。
只是炮弹在击中船头装甲的时候,被倾斜布置的船头装甲给弹到了上面,将副炮给击毁了。
从这一点来说,英国人的确是做得非常的不错,在船头装甲超重的情况下,将穹甲的理论,应用在铁甲舰上,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但英国人的这种做法,也不是很完美,因为这样的做法,会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点。
那不是穹甲的防御性能,存在着的一个性能的顶点,如果炮弹的威力够大,绝对可以直接撕裂穹甲。虽然两发炮弹,会命中同一个位置的情况很少,但也绝对没有可能性。
所以在第一发炮弹,将副炮炸毁的时候,也对船头的装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炮弹b的下方,原本用于支撑装甲的结果,直接在撞击与b的作用下,失去了力学上的稳定性。
虽然看似还在支撑着装甲的稳定,但撞击与b的应用,却是让支撑结构出来了内部的应力。
这种内部的用力,可以通过放置慢慢的清除,也可能通过热处理的方式。但这两种方式,现在都不可能实现,而且现在有人知道应力是什么吗?
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在第二发穿甲弹,沿着第一发穿甲弹炸开的通道,再一次命中船头装甲的时候。
天城号的船头装甲的支撑结构,在穿甲弹撞击装甲的一瞬间,就在内部应力的作用下,直接断裂。
随着支撑结构的断裂,装甲板失去的支撑力,再加上之前的铆接已经松动,与前一发造成的变形,所以在这位置的装甲板,直接穿甲弹给击碎了。
在穿透装甲的之后,因为速度还没有降到引爆n的速度,所以穿甲弹一路向前,直接穿透了好几层隔壁,最后直接在锅炉舱炸开。
至少为什么之后的隔壁没有起到防御装甲的作用,这个问题,要等到二战时期,复合装甲出现的时候,才会有一个答案。
这么说吧,多层间隔匀质装甲的防御力,一张60的装甲板,会比两层30装甲板要高一成左右。至于复合装甲,那又是另外的一种说法,所以这对于现的情况,并不适用。
总的来说,装甲板后面的隔壁,在这一次的防御穿甲弹中,只起到一点点的作用,而这一点点的作用,只能用微乎其微来形容。
再说一个穿甲弹引信的事情,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人那击中表面就炸的穿甲弹,除了装药比较敏感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就是引信没的速度的要求。
至于怎么做得当速度达到一定的时候,才会发生b,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一个弹簧就可以。
至于为什么现在还没有,现在连延时引信,都还只处于实验阶段,这种降速引信,连一个概念都没有。
而来自后世的张睿,对于这种引信的了解,还是无意间才知道的。所以为了避免日德兰的错误,张睿就将简化版的降速引信直接拿了出来,至于原理嘛!
工人只知道生产,原理什么的,那跟他们没有关系。当然了,这样做的结果,却存在着一个问题。
那就是穿甲弹能力太强,或者敌人的装甲太弹,那么穿甲弹在打穿船体后,很可能才会b。
不会像延时引信一样,直接在撞击装甲的一瞬间就启动,然后在延时一秒或者两秒后炸开。
不过在张睿看来,穿甲能力过剩,总比打不穿敌人来得好。
不过因为引信产量的原因,现在这种炮弹,还是只有黄埔号的305主炮才有配备。至于其他军舰的主炮,至于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需要。
回到正题,也正是天城号的错误报告,让东乡对黄埔号穿甲弹的性能,也现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认为其表现出来的性能,完全是打在天城号的弱点区域,毕竟上一次对阵孤拔号的时候,孤拔号也只能算是一代铁甲舰的防御。
当看到天城号的木头飞了起来的时候,东乡虽然皱着眉头,也在担心着天城号的安危,但他的心里却是放下了不少。
只要黄埔无法击穿天城号的装甲,自己的扶桑号也不会被击沉。
只要不会击沉,那么自己就处于不败之地,至于回不到横须贺水道,那并不是多大的关系。因为看着木质甲板乱飞不,但只要没有伤到装甲,那么天城号就不会被击沉。
而且就现在收到的情报,黄埔号为了保护炮塔,加厚了不少的装甲,甚至达到了650。所以相比于黄埔号10000吨以上的排水量,黄埔的主炮备弹量,只有可怜的150发。
对于一艘铁甲舰来说,150发炮弹,的确是不少了,但对于某些对火力要求很高的军舰来说,150发炮弹,也就是几个小时的战斗时间而已。
而且这还是全部按穿甲弹来说,对于现在的黄埔号来说,绝对不会只带着穿甲弹。
对付陆上目标的bp弹,肯定也是要带不少的,其中的比例,甚至要超过一半。
而黄埔号的bp弹,在东乡看来,并没有多大的威胁。穿甲弹根本打不穿装甲,那么bp弹也只有洗甲板,有着装甲保护的核心舱,怎么也要防得住。
东乡估计并没有错,黄埔号所携带的高爆弹,根本不是他所想的一半的比例,机遇是达到了三分之二。
至于只有三分之一的穿甲弹,能不能留下两艘铁甲舰,李功耀表示东乡真心是想多了。而且之前所放出的消息,那厚达650的装甲,完全是待效算出来的。
什么叫住等厚,就是说使用了复合材质的装甲,相当于多少的匀质装甲。而黄埔号的650就是用表面硬化的装甲,换算成标准的锻铁装甲而公布出来的。
当然了,现在黄埔号所使用的表面破化装甲,可不是克虏伯的表面渗碳硬化,只是热处理而已。
而现在天城号在东乡的眼里,只是木质甲板乱飞,完全是因为角度的原因,东乡看不到天城号的左舷。实际上现在天城号的状态,只能说勉强撑着不沉,但也离着沉没并不了多远。
如果有得先的话,天城号的舰队,宁愿是飞装甲板,至少里面的结构不会出现问题。
现在飞了木质甲板,完全是因为穿甲弹穿得太深,达到了核心舱的上面,远离了侧舷装甲,才没有炸飞装甲。
先不说核心舱现在的情况,就单单天城号的左舷副炮,就在这一轮的4发炮弹中,直接损失了7门。仅剩下的三门,也因为碎片的原因,至于转动机构受损。
至于甲板上临时加装的5门,侧是在这一次的炮击中,直接从甲板上,被掀到了海里。
这只是表面的损失,对于核心舱室的损失,侧暂时没有那么严重。虽然穿甲弹在保护核心的装甲板上b,但因为装药的原因,并不有多大的影响。
只是纷飞的碎片,在装甲板上开了几个洞,在锅炉舱里抢伤的水兵,被头顶的b声给吓得不轻。
在这里又不得不说,英国人提出的穹甲理论,还真的防御了穿甲弹对核心舱的攻击。
不过这并不是结束,因为黄埔号并不是只有主炮,其所装备的四座150副炮,有三座可以向其开火。所以在主炮开火之后,副炮也加入到炮击天城号的序列之中。
虽然150穿甲弹的性能,并不能击深天城号的装甲,但高爆弹却可以轻松的洗甲板。
所以在主炮装填的空隙,三座副炮以每分钟5发的射速,向天城号输出了成吨的伤害,将天城的甲板给打处四处冒火。
不过嘛,虽然看似打处很狼狈,但天城号并没有多大的伤害,最多不过是甲板被蹂躏得十分的惨烈。
至于天城号的司令塔,还是完美的实现了保护的作用,天城号的舰长,几乎是没有受到一点点的伤害。
不过天城号的好远,也差不到到此为止了,因为黄埔号的主炮,再一次对准了天城号。而这一炮的炮击,枪炮管将主炮往下高了一点点,其目标直指天城号的水线。
为什么要打水线,其实是黄埔号穿甲弹的威力,还是差了一些。刚刚直接命中了四发,居然都只是炸出了一些西碎片,这让沈一平有些不满意。
相当初打英国人的时候,海帆级的主炮,就可以将铁甲舰的装甲直接炸飞,导致其侧倾。
既然装甲板炸不飞,那就直接打水线嘛,相信300以上的大洞,应该不是很容易就能补上的嘛。
又一轮的穿甲弹,在离开黄埔号的炮口之后,直接扎进了天城号的侧舷装甲。
而这一轮的炮击,黄埔号拿到了两个非常不错的战果,而且还是让人想到的战果。
因为发射角的压低,前主炮的一发炮弹,因为角度的原因,还有海浪的作用下,在没有到达天城号的时候,就直接砸在了海面上。按理说,这么重的炮弹,应该会直接钻入水底。
但这一次,这发炮弹却没有直接沉入水底,而是在水面张力的作用下,被弹向了空中。所以这一发炮弹的弹道,在水面转了一个角度后,直接钻进了天城号的司令塔。
在炮弹b之前,司令塔的装甲碎片,就将司令塔里面的所有人员,都s得一干二净。
至于后面炮弹b的碎片,只是将这些尸体,再撕成碎片而已。
而另外的5发炮弹,侧是按枪炮官的设想,稳稳当当的从水线钻了进去,然后按其设计的那样,直接炸开了。只是这一轮的b,得到的结果,却是让李功耀的眼睛都瞪了出来。
而且瞪眼晴的还不只是李功耀一个人,枪炮官,桅盘上的汉特,也是一个的双眼几乎要瞪了出去。
因为他们看到,天城号左舷的装甲板,直接在一声金属的撕裂声中,从结构上撕裂下来。
如果说装甲板被炸飞,所有人都会觉得正常,如果说有一块装甲板被炸飞,那也可以理解。但像天城号这样,左船舷的整个装甲板,全部从船体上剥离,那就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想想整个装甲板的支撑结构,除了上面的,还有下面的。想要装整个装甲板下来,只有破破了一半以上的支撑结构,才有可能做到。但要知道,这也仅仅是有可能,至少现在还没有出现有一例。
既便是在香港海战的时候,与海帆级对阵的铁甲舰,其装甲也是被一块块的炸飞,只是有大有小而已。
但绝对不是这样,直接一整个都掉了下来,这实在是太不可思异了。
作者澹台洛舒说:喜欢的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