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陆一师的二团三团,还有一团的三营,就在天黑之后,在情报人员的配合之下,连夜向北京进发。为什么要选择晚上出发,按理说白天的进行更快一些,而且赶路也更方便一些,原因就是时间来不及了。
“从地图上来看,比天津到北京的地图距离是150公里,可是实际上我们要走的距离,却是达到了200公里。一定要安排好休息的时间,没有造成不必要的减员。”借着手电筒的光亮,程文礼将地图收了起来,顺手交给既将出发的三团长。
“师长放心,我们一定按时间完成任务。”三团长与二团长齐声说道。一团已经有了登陆天津的功劳,自己这两个团能不能拿下紫禁城,就看自己能不能按时赶到指定的位置。如果说按现在的计划来看,只要不出现什么特别大的意外,是绝对不会出问题的。
“出发吧!”程文礼挥手让两人离开,不是他不想带队,而是想比于北京来说,天津的位置更加重要一些。如果能打下紫禁城,那么现在派出去的两个团外加一个营,那是一点危险都没有。但如果打不下紫禁城,那么天津就是陆一师的退路。别以为现在清军的战斗力很差,可以一击即溃,实际上现在清军的实力并不是很差,甚至比日本还要强上一些,至少人手可以一支bn。
在江南之战后,满清也认识到武器的重要性,所以也加强了军队实力的建设。再加上原本各省自办新军,朝廷再加强了自己的实力之后,那些各省总督也不敢明目的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所以最多也不过是听调不听宣。这样一来,满清朝廷就少了很多敌人,虽然他们并一定会帮忙,但也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
还有一点,自从袁世凯在旅顺消灭了大量的日本人后,他手里的北洋已经自成系统。再加了外国人的支持,现在也算是东北有实力的武装之一。虽然说比不是黄埔的实力,但就清军现在的实力而言,甚至也是在精锐这个级别。
在确定黄埔要进攻之后,满清朝廷就开始调旅顺的袁世凯进京,但时间还有些太紧,再加上袁世凯也有些想法,所以现在才过山海关。而这一次陆一师奔袭北京,最大的敌人,就很可能是袁世凯的旅顺军。如果说二团与三团与旅顺军正好遇上,程文礼还不是很担心,以三团与二团的实力,就算不能打赢,也不会输,最多不过是僵持。但如果旅顺军不管北京,直接突击天津,那么现在的陆一师的退路,就很可能直接被堵死。虽然这样的情况真的发生了,并不会让陆一师马上受损,但深入敌后的补给
程文礼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以之前情报部队收集到的情报,再加上他对袁世凯的了解,这是极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换位一下,如果程文礼站在袁世凯的角度,只要切断了陆一师的退路,不管最后有没有消灭陆一师,勤王这个功劳光绪也不得不认。
“加强防御,利用现在所有的条件,加强港口的防线。”在送走进攻北京的部队后,程文礼就黑着脸下令。一天前的情报,袁世凯的先头部队,已经越过了山海关,现在怕是已经离着天津不远了。现在自己手里,能用于防御的兵力并不多,只一个半多的营,而且就这点部队,还要防守这么大的面积,这对于程文礼来说,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虽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也并不是不能守住,港口里面的四艘铁甲舰,还有四艘海帆级,都是用于支援防御天津港口的。再加上这次选择的防御的位置,是经过精心考虑过的,所以要直接防守的面积并不大。全歼来犯之敌的可能性也许不大,但要守住港口,或者说不让袁世凯将陆一师赶下海,那是肯定能做得到的。
已经上到岸,站在自己身边的海军无线电联络员,就是这一次自己防守天津港最大的保证之一。而且自己也不用一直守着,只要二团与三团占领了紫禁城,或者返回天津,就可以不攻自解,因为袁世凯耗不起。从旅顺到天津的距离,差不多有一千公里,以袁世凯的行军速度,至少要半个多月的时间。这半个多明的时间,每天都要行军,可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再加上北方欠收,粮食并不是很多,所以沿路可以为袁世凯提供的补给也是相当的有限。这样一来,就算是袁世凯攻击天津,也最多不过是两天而已。
两天过后,袁世凯就不得不为补给而考虑了,虽然还能打,但总不可能打到最后一粒粮食吧。就袁世凯这样的性格,估计当其剩下五天粮食的时候,他就要考虑撤退的事情了。换句话说,只要自己撑过两天,袁世凯的部队,很就不攻自退。
“时间!”在程文礼考虑袁世凯怎么打的时候,袁世凯也同样在考虑着怎么打天津。北京的电报局被控制了,不代表着其他地方的电报局被控制了。如果说在原来的时空里,现在只有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但自从张睿穿越回来后,满清也开始注重这方面的投入。所以从北京到天津,再到山海关的电报线,在年前就已经可以使用了。现在刚刚经过山海关的袁世凯,自然也收到了天津被占领的消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袁世凯就有了两个选择,一是按原来的计划,继续去北京勤王,而另一个就是直接打天津。
这两个选择都让袁世凯有些办难,因为在袁世凯的心里,他可是知道黄埔的战斗力。上一次他在旅顺打日本人的时候,泰山号的那一顿火力炮击之后,直接将登陆的日本人打得十不存一。如果那时候没有泰山号的炮击,估计旅顺早就在日本人手里了。所以现在的袁世凯对于海军的火力,那是相信的明白,如果在天津港有黄埔海军的支援,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拿不下陆一师的。
自己在旅顺练了两万人的新军,虽然有着北洋的底子在,而且还有外国人的支援,沙俄也支援了不少的武器。但跟黄埔一比起来,他部队里面的士兵,也就知道黄埔有一种一发子弹就可以将要打碎的n,而没有直正的见过。听说见过这种n的人,都已经被这种子弹给打死了,所以袁世凯心里非常的担心,在面对陆一师的时候,这种n一亮出来,自己的部会不会散掉。
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管天津的陆一师,而且是直接支援北京。这样即不会撞上黄埔的海军,在遇到陆一师进攻的时候,还可以亮一亮身份。可是同样的,他也很担心陆一师会不会在路上打自己的伏击,如果真的有伏击,那自己不就是在送死?
再者说,紫禁城能不能守到自己勤王,还是一件说不定的事情。如果陆一师打破了紫禁城,然后等到自己赶到的时候,自己也正好没有了补给,那自己不也一样自投萝吗?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个不管是选择哪一边,都会是死亡的选择。
“打天津,命令先头部队,继续前往北京,其他的,跟随我打天津!”袁世凯在权衡了要害之后,最后决定兵分两路。其中3000人的先头部队,还是按原计划去北京勤王,自己带的主力12000人攻击天津。自己在旅顺练的2万人,这次他只留了5000人守城。
袁世凯的部队算得上是精锐,在命令下达之后,很快就完成了调整。重新休整之后的主力,在向导的带领下,转向了前往天津了官道。而袁世凯侧是在犹豫过后,再次派出多匹快马,向着北京的方向前进,希望在陆一师进攻紫禁城之前,将自己攻击天津的计划,上报给北京的光绪皇帝。这也是他所担心的事情,万一自己没有攻下天津,这个勤王的功劳,很可能就会变得没有。
“时间,至少要拖住光绪两天的时间!”成锋在李鸿章的府上,有些焦急的转着圈。李鸿章刚刚带回来的消息,让成锋有些担心,因为光绪还是动了移驾的念头,或者说是那两位太后,因为她们并不是很相信清军的战斗力。虽然嘴上说得相信,但在心里面嘛,想想之前清军的表现,她两位还是相当的没有底气。
“这个我也没有办法,天津被占,大沽口失守,现在虽然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明天一早,朝廷肯定会收到情报的。”李鸿章看着有些焦急的成锋,他心里十分的痛快,谁让成锋一直在他的面前,都是一副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模样呢。
“不行,一定要拖住时间!”对于李鸿章的话,成锋并没有在意,其实他也没有指望李鸿章。现在能不帮着朝廷,就已经是李鸿章明白事理了,而且就算是让李鸿章拖住光绪,光绪要走,李鸿章也是拦不住的。
“怎么才会让光绪放弃出走的计划呢?”成锋看着天色渐晚,眉头也开始皱起来了。自己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以现在北京城的人手,制造一些混乱,那还是没有问题的。便要拖住光绪,不让其移驾,还是非常的难办,除非有没有理由,让光绪走不了。
“如果有叛军在城外作乱,也许会派兵围剿,但这样最多只能拖一天的时间。”李鸿章看着转个不停的成锋,有些不忍心的开口。不过当他说完这句话后,他就直接离开了,他会说这个办法,不代表着自己要将整个计划说明白。如果成锋明白要怎么做,那自然是了,但如果成锋不知道怎么做,自己也算是看走了眼,居然会栽倒在成锋的手上。
成锋自然不是傻瓜,李鸿章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光绪知道现在路上不安全,现在还是不要出宫的好。至少在确定大沽口被占领之前,最好还是不要出宫。至于大沽口被占领,就算是路上再危险,也好过被黄埔的陆军打上门来,直接困死在紫禁城里。
“要打下紫禁城,我还没有这个本事,但如果只是制造一些混乱,那真是小菜一碟。”一个信号出去后,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李鸿章的府上就已经成为了情报局的临时据点。这些潜伏在北京城的情报人员,就通过各种手段,在没有惊到李府的护卫就悄悄的进来了。他们有着各自的身分,或为行南走北的商人,也有打铁的匠人,也有卖小吃的商贩。
“给你们一个任务,将紫禁城给我封锁起来,至少拖住一天的时间,我不管我们用什么手段,我只要最后的结果。”当人到得差不多的时候,成锋低沉着声音,向着围拢在自己身边的情报人员说着。
听到成锋这么一些,刚刚还有些不明所以的情报人员,都齐齐的瞪大了双眼。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还有参与进来的可能性,虽然只是牵制时间这种小任务,但这样的任务,正是他们最拿手的任务之一。
“成三爷,外爷有人找!”就在成锋还在商量一些细节的时候,外面负责放风的就大声的叫着。这让还有说话的众人,都齐齐的停了下来,甚至有些反应比较快的人,就已经摸出了阻击枪。因为这句话的潜在意思,就是在告诉屋子里的人,外面有人来了,而且还不是那种好人,换一个意思,那就是这些人很可能暴露了,正好被人给追上门来了。
“你们等等,我先去看看!”成锋压下准备动手的众人,平静了一下心情,安慰着有情报人员。“不一定会是坏事,至少我相信你们,并不是被人给追上门来。”
“翁大人,成兄一会就到,请稍待!”在李府的前厅,李鸿章正陪着翁同龢喝着茶。但是不管李鸿章怎么问,翁同龢都不说自己为什么来。要知道在满清的朝廷里面,最不对付的两个人,就是李鸿章跟翁同龢。
作者澹台洛舒说:喜欢的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