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621 胃口很大(1 / 1)澹台洛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胃口很大嘛!”张睿扫了两眼电报,发现这份电报的内容,实在让他有些难以接受。为什么让经历过后世的张睿,都会无法接受的条件,那么俄国人开出的条件,真的有那么让人无法接受吗?

当然了,张睿收到的这份电报,可不是翁同龢在大殿说的那些。而是通过情报部门,从翁同龢与德维斯谈判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报。总的来说,翁同龢说了谎,将交易里面最不重要的一部分拿了出来,而最伤满清利益的那部分,他却没有说。

按理说这样的条约,根本不会在光绪手上通过,所以这样的隐藏,根本就没有多少意义。但是呢,现在正处于紧急的时刻,而且还没有签条约,所以翁同龢就有了操作的空间。至于为什么翁同龢要隐藏这份惊人的条约,这就要问当事人了。

“割让蒙古,割让东三省,租借旅顺,开放刘公岛,而且还在负担1亿两平库银的军费。”相贤在张睿看完电报之后,他终于可以看到完整的内容了。可是刚一入眼,他就被上面的字眼给位住了,这样的条件,已经不能用大出血来形容了,可以说是在肢解。

“呵呵”张睿冷笑着。俄国人之所以敢开出这样的条件,看来这里面不只是有俄国自己的想法,更应该说这应该是整个欧洲开出来的条件。黄埔要统一华夏,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现在欧洲各国,已经来不及阻止了。但欧洲来不及阻止,却不代表着他们什么都做不了。满清的求援,就是他们的机会之一,更别说翁同龢这种根本就不懂谈判的人,多大的坑都会跳进去。

“把图波列夫送回俄国,让人写封信告诉亚历山大三世,他的人不懂礼节,让他好好管教管教。”看着被拍醒的图波列夫,张睿的语气带着冰冷冰冷的模样。张睿又转向图波列夫说道:“图波列夫,我告诉你,只要有一名士兵越过国境线,我都将视俄国对我的挑衅。我奉劝你一句话,谁都可以开始战争,但想要结束战争,却不是开战的人说了算。”

“另外,我知道你来这里是什么意思,所以你要说的话,我也不想听,趁现在德维斯还没有越过国境,你还可以安全的离开。”张睿说完这句话后,就让特勤放了图波列夫,自己要去处理战争的事务了。一直想与俄国开战的张睿,现在已经拿到了开战的借口,只要德难维斯赶越过国境线,那么位于北海道的三个师,就会让俄国人明白,什么叫做愤怒者的代价。

“命令下去,让各部队注意,只要俄国人敢打,就给我往死里打!”当张睿来到总参谋部后,所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让各部队知道现在的情况。三天的时间,三条战线推进了100多公里,看似乎进度非常的快,但就黄埔的实力而言,根本就是压着速度再进攻。如果真要是放开了进攻的速度,三天的时间,200公里都可以打得出来。要知道黄埔的单兵素质,比清军高了不知道多少了。即便没有机械化的帮忙,也可以长时间的行军,至于路上的敌人,呵呵,那能算是敌人吗?

三条战线的进攻,也就是东线的北大营,花了一些时间。就连合成部队进攻淮安,在没有特勤队的帮助下,也是一个上午就打了下来。那就更别说其他的城池了,连守城的士兵都不够,而且民心也不在满清,这样的城池要怎么守。

“是!”收到这个命令的参谋们,自然知道这个往死里打,是要把哪一个人往死里打。对于战前制定的计划,这些参谋虽然并不是全部都知道,但也是了解过其中的一些内容的。在俄国人没有抽手之前,各部队都要压着速度,尽可能的减少交战的次数,以压迫清军为主。将清军集中在几个重要的城镇,最后再利用某些手段,让其失去战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本着同是一家人,满人也不会真的上战场的想法,所以各部队对于这个命令,还是可以认同的。但他们心里也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明明可以一个月就打穿满清的势力范围,为什么要拖这么久的时间。

现在明白了,少爷安排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俄国人上钩。只要俄国人踏入满清的势力,那么黄埔就有借口,直接对俄国人开战。要知道满清口里的这个黄埔反贼,可以用叛军的称呼,按道理来算,现在的黄埔与满清打仗,只是兄弟自家的事情。

如果俄国人要参与其中,按照现在国际的通例,俄国只能作为客军,而不是作为满清的主力。当然了,如果满清依附于俄国,那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但一向十分自大的满清,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吗?除非左宗堂,李鸿章这些人都死决了,要不然绝对没有可能。

张睿的命令,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每人上装备有无线电台的部队。当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孙再荣正好在清点补给的n,是不是够自己进攻徐州。沈一平在计算着一会要进攻的炮击,将会消耗多少的炮弹,会不会影响到后续的作战。而刑洪川却是在接到命令后,直接让部队加速往前赶走,希望快一点控制西安。王明侧是放下了手中的画笔,将眼前这份只有清军的地图,随手就丢到了一边,然后伸手拿过一份关到东亚的地图,上面明显的标注着这一次的最终目标,海参崴!

没错,张睿这一次的最终目标,就是从160年,被俄国抢走的海参崴。这并不是张睿的胃口大,而是作为s在远东的重要基地,现在的海参崴还处于开始的时候,如果现在不趄机拿出来,那么以后就很麻烦了。

程文礼收到电报的时候,他并没有说什么其他的话,只是狠狠的将帽子丢到了地上。俄国人比自己想像的要来得早,自己还没有解决掉袁世凯,俄国人就准备来摘果子,这是没有把自己给放在眼里嘛。

“给沈一平发报,让他用炮弹给我炸平袁世凯,现在没有时间跟他玩了。”守了两天的程文礼,对于袁世凯这会打一下,接着再打一下的袭扰战术,已经弄得脑袋生疼。少爷的说果然说得不错,要论打仗不怕死,欧洲是绝对比满清要强。但如果要论如何打仗的话,如何想鬼点子的话,华夏五千年的战争史,可是将所有的战法写成书。再加上某些天才的奇思妙想,绝对会给你变出花来。

现在程文礼遇到的袁世凯,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虽然只能勉强算得上是天才,但也是在程文礼之上。现在程文礼,还能守得住防线,一是袁世凯补炸了补给,导致军心不足,士兵不想打仗。而第二个原因嘛,就是袁世凯根本就撤不了,在如此多的大舰巨炮下,只要袁世凯脱离了与程文礼的接触,就会被沈一平用火炮给埋了。

“师长,沈司令回电报了,他让你再坚持一些时间,炮击还要一些时间。”参谋长有些奈的说着,申请炮击这种事情,并不是说打就能打的。再说了,而且还不是有计划的,想要开始炮击,那可以花不少的时间。

“我!”程文礼有些想骂娘,在自己最须要炮击的时候,居然要等时间。这样的炮击,还真的不是自己想来就来的,要这样的炮击何用,要这样的海军何用。如果隶属于自己的那些火力支援舰到手,那时候要打多少炮,完全就是自己说了算嘛。

可惜呀,那四艘火力支援舰,现在已经跟随着陆二师,在北海道待命。至于什么时候才会动用到那四艘火力支援舰,那就要看俄国什么时候要动手了,只要俄国人一动手,那么以陆二师为主的北上部队,就会让俄国人明白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不打了,派人去问问袁世凯,如果满清将东三省给俄国,他要不要跟我们干!”程文礼将枪一丢,随手就抽出一根烟,在参谋长的手里借了一根火,悠悠的点燃,然后美美的吸上一口。“这样打下去,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一起玩玩。”

“呵呵”参谋长从程文礼手里抽回自己的烟盒。明明程大师长自己兜里有烟,为何要抽自己袋子里面的,难道自己兜里的烟不要钱?好像师长抽自己兜里的烟,的确不用花他自己的钱,而似乎是花的自己的钱嘛。

“这个条件不错,而且袁世凯真的是一个人才,如果能进陆军学院系统的学习一下,以后的成熟非常不错的。”参谋长也自己抽上一根,说起这两天的对攻,参谋长是深有体会。陆一师空有武器上的优势,但存在着人数上的劣势,而且还要守港口,战术上的灵活性就要差了很多。而占着进攻方的袁世凯,在何时进攻,与如何进攻方面,却是要太多了。

“嗯!”袁世凯听了使者的话,心里却是在乱想着。从黄埔那边传来的消息,虽然其真实性有待怀疑,但想到黄埔的人也不会无中生有。就算翁大人开出的条件,不会跟使者说的那样,有这么的离谱,但想来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袁世凯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之前大清与俄国的几次条约,都是划出去非常多的地盘。这一次如果俄国派出这么多的兵力,那么要付出的代表,肯定也不会少到哪里去。所以总的来说,黄埔那边所说的话,还是有一些可以相信的。

“条件,我已经说了,两个小时后,我军将会撤回到船上。”负责传话的使者如实的说着。陆一师的确是在撤回到船上,但那个时候袁世凯部队所待的位置,将会面临黄埔号与泰山号的火力打击。如果再算上定远号与镇远号的话,那么袁世凯要面临的巨炮,将会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量。如此多的数量下,袁世凯的部队还能存活多少,已经不只是一个概率性的问题了。

“我知道了,一个时辰之后,我会有一个结果的。”袁世凯让人送使者离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成文以久的惯例。在这种时候,还是不要得罪黄埔那边的人比较好。自己待在这个地方,虽然只有三天的时间,但自己的补给已经没有了。

原计划只打两天,但是随着补给被炸,旅顺军已经失去了离开的可能性。再加上黄埔的火炮威力,袁世凯其实在决定进攻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离开的可能性。现在黄埔来招降自己,也许是一条好的出路,但是呢

“袁统领,我等忠于朝廷”有人愿意降了黄埔,自然也有人不愿意投降。而且旅顺军里面,除了北洋的大部份外,其实还有一部分是满清的人。在这一小部分的人里面,其实掌握着旅顺军的大部分权力,更是旅顺军的中层。

说实在的,虽然袁世凯利用一半的北洋,重组成了旅顺军。但没有经济基础的他,旅顺军的组建,更多的是靠着朝廷的补给。所以这样之后,旅顺军有一半的部队,都是在朝廷的控制之下。现在袁世凯要投降,并不是袁世凯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

“诸位大人,如今这个时候,想来大家已经明白了”袁世凯向身向的亲兵示意着。袁世凯并不是傻子,黄埔做出一切行为,都将满人视为仇人。如果自己要投了黄埔,那么在自己名下的满人,那是肯定不能留的。

况且自己要投了黄埔的话,如果这些满人的将军还要位,那肯定也是要拦着自己的。手下这些吃着皇粮,一直跟着这些中层将军混的士兵,到时候能跟着自己的人肯定不会太多。

“各位,我在这里好言相劝一句,只要你们只身离开,我就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袁世凯举起了手中的杯子。

作者澹台洛舒说:喜欢的请收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