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为皇后。七日,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
李治自感业寺见到武媚娘后,答应媚娘尽快接媚娘回宫,可奈何王皇后出生五姓七望家族,是大唐贵族,在唐朝初期,国家是由皇族和贵族共同辖制管理的。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在中华百家姓中,王姓拥有最多的郡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强繁荣。
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门阀政治走向兴盛,太原王氏既是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们曾封侯拜相,出将入相,也曾屡遭磨难,坎坷备历。
历尽兴衰沉浮之后,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终还是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在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一个家族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顺应历史潮流则兴,逆历史潮流而动则亡,纵观太原王氏的兴衰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很深刻,一个家族的沉浮不仅跟家教有关,往往跟社会的兴衰有关,跟适应历史潮流有关,“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现在的王氏更趋向于“不王而王”,这样的生存哲学更有利于王氏的生存与发展。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所以皇帝的婚姻都是有政治目的的联姻,这王皇后便是这贵族中的贵族,出生于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王氏出身于太原王氏,高祖父王思政是西魏将领,官至尚书左仆射父亲王仁佑是唐朝官员,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担任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令。王氏与唐朝皇室系旧亲,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同安公主是王氏的叔祖母,王氏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叔母是唐高祖的外孙女。因此王氏出身显赫,既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亦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当时唐朝人们流行中进士,娶五姓女,中进士,人们称作白衣公卿,中了进士还要有显赫的地位,就要和五姓攀亲家。
王皇后容貌漂亮,性格温顺善良,就出生于这种五姓女的家庭,老百姓想要同五姓女结亲,皇族也不例外,五姓势力极大,兵权可用,这王皇后在十三四岁时候,李治十五六岁时候,经同安大长公主叔祖母告知于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将她许配给皇子晋王李治为王妃。后来李治成为皇帝,王妃也就成了王皇后。
王皇后出生好,又非常漂亮,老天对她十分优待,可就是吝啬于一样,没有给她李治的爱情,李治就没有喜欢过她。王皇后结婚多年,一直未给李治生过一儿半女。这也是导致王皇后以后悲剧的直接原因。
这时李治正愁苦于无法接媚娘回宫,别说朝中大臣不同意,媚娘是前朝遗妃身份进宫。就王皇后举止端庄,又是贵族出生,新唐书卷十九,说王皇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李治每次下朝见王皇后端庄的架子,就觉得很累,所以一直不喜欢王皇后,可毕竟少年夫妻,恩情重,人家一直又稳稳当当,李治见着王皇后就不敢提及什么过分要求了!心说王皇后那种高贵的吃饭做事都滴水不漏的贵气,不知道怎么看自己呢!居然和老爹的小老婆,做尼姑了又搞到一起!李治正苦于无良策!
王皇后和得宠的萧淑妃之间的战争终于开始了,李治此时仅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是一般嫔妃的生的,老四确是萧淑妃的儿子,李治给老四封雍王,一般雍王是封给皇后的儿子的,皇后的嫡长子,以后是要做皇帝的,直接管理长安。王皇后一看气炸了,想这是要拔高萧淑妃的地位啊!恐怕自己迟早要被取而代之,就想法子。
这时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听说李治经常往感业寺中幽会一个尼姑,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并安排媚娘在感业寺中开始蓄发,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对王皇后更是敬重。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媚娘便再度入宫,入宫前媚娘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媚娘回宫后不敢怠慢,一直夹起尾巴做人,皇上赏赐的东西钱财,全部一分不留,分给萧淑妃和王皇后身边的宫女。久而久之王皇后和萧淑妃有什么动静她都了如指掌。
此时皇后又受宠了一时,萧淑妃不愿意武媚娘进宫,自然发脾气,李治便觉得她不理解自己,开始冷落萧淑妃,媚娘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次年652年五月,便被拜为二品昭仪。当时王皇后、萧淑妃经常与武昭仪争宠,互相说坏话,李治都不听。
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