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二章 娘子军(1 / 1)芳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终于到了夏季农闲的时候,小麦带着娘子军,进山军训,白天练队列、站姿,晚上学认字、算数。

军训过的人,都知道站军姿有多苦,尤其是夏天,头上大太阳晒着,还得一动不动站立或着踢正步,尤其是做正步分解动作,那可真是苦。

但作为一个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意志,军人的品质。

好在这些女子都是走了上千里的难民,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罪也受过,尤其是她们进行了忆苦思甜大会之后,不管小麦说什么,都能坚决执行。

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大家去拼,粮食大家种,安全大家保。

两个月后,最热的天气已经结束,这些女子的气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们跟小麦全都换了新军装,才从山谷出来,小麦购买的是后世阅兵时的女军装(仿制的)。

虽然村里的女人,穿的也是现代气息的衣服,但普通的民用服装,怎么可能和军装的样子比?再说,村民穿的可是化纤布,军装是羊毛和化纤混纺的凡立丁,质地差别也特别大。

尤其是军训之后的女兵,走路抬头挺胸,身姿挺拔,和普通民女区别巨大,头上再戴一顶贝雷帽,一下子就把女人的高贵气质衬托出来。

灾民中的妇女,原本过得可怜兮兮,如今,只因为当了娘子军,就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机会学认字、学习计算,最主要的,还懂得很多大道理,和普通人打交道,那就象丹顶鹤站在鸡群中。

平时还有小麦撑腰,没人敢欺负她们。

女兵当中,有个已婚妇女钱氏,以前在家,动不动就被家暴,她当时也是被打得受不了,去找小麦求助,但她胆小,到了小麦那里却不敢说,见很多人报名当女兵,她也稀里糊涂报了。

钱氏并不是多么懦弱的性子,只是挨打了也没有地方伸冤,更没人撑腰,被打怕了,当了女兵,懂了很多道理,男人再打她的时候,她就开始反抗,居然一个背摔,把男人摔得躺炕上,两天起不来,男人气坏了,居然要休了钱氏,钱氏求助到小麦跟前,在主持下,钱氏顺顺当当的和离了。

在这片男多女少的环境中,单身女人比黄金都稀缺,尤其是钱氏勤快、善良、能干,不知多少男人都羡慕她前夫呢,如今听说钱氏和离,不下十个男人托媒人求娶。

钱氏的男人见她分分钟都可以嫁人,而自己却注定要打光棍,气得要死,趁着钱氏落单,拿铁锨去威胁她,被钱氏一锄头打在腿上,腿肿起一道紫棱子。

这个男人到处说小麦的坏话。

是,小麦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三从四德,她就是要掀翻这个束缚广大妇女的封建枷锁,解放辖区的妇女同胞。

但,这种事儿,不能让人妄加评论,尤其是这个男人,肆意诋毁她的名声,是可忍熟不可忍。

就在小麦准备动手时,大同巡抚派了一百个劳役,让去修城墙,尹二把奸、懒、馋、不听话,还有小麦举报的几个爱打老婆的都派了去。

这事儿一出,辖区的秩序都为之一肃,这些逃难而来的人,忽然意识到,这里的主人并不是他们,而是尹二,那些有些小心思的人,都立刻收敛起来,唯恐被派出去服劳役。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和学习,这些女兵一个个走路身姿挺拔,待人不卑不亢,说话也颇有水平,尤其是大道理一套一套,所有人都对她们羡慕不已。

村里的年轻女人看到女兵排队走过的样子,都动心了,跑到小麦这里打听,还招不招女兵。

“还招,但下一批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不可能为了三五个人,开一次军训课。”

这时候还是很封建的,女人们不管多热,都长衣长裤,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小麦只好让女兵裙子里穿上七分裤,小腿则打绑腿,和衣服一样颜色的绑腿,既不露出皮肤,也显得人干练。

小麦和陈均明沟通了一下,把一些工作分给了女兵,就是将新来的灾民分成小队,由女兵带着参加秋收。

庄稼熟了,红彤彤的是高粱,金灿灿的是谷子,还有少量的荞麦、大豆和红薯,哦,山坡上的是土豆。

今年种的是小麦给的良种,雨水又比较丰沛,收成特别好,一亩糯高梁足有五百斤——这里气候寒冷,土地也贫瘠,远远比不上林家庄的产量,五百斤就是高产了。

辖区里,只有少数几个人不是农民,所以,看到丰收的景象,人人的脸上都喜气洋洋,尹二草草地将所有人编成军伍,有组织地抢收粮食。

累是真的累,可这种累,作为农民,或者农民家庭长大的,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由衷的喜悦。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等所有的庄稼颗粒入仓,灾民们都按照自己承包土地的多少,以及出工的数量,分到口粮、劳动粮,家家粮囤都装得满满当当,人们的精神面貌一下子来了个巨大飞跃。

终于到了农闲时刻,小麦把自己的兵,都派了下去。

把上万没有文化、也不懂规矩的灾民组织起来,是一件十分艰难又琐碎的工作,这些女兵,有当“交警”的,指挥民众在街上靠右行走,人走人行道,牛马走牛马道。

女兵还有当城管的,监督教育灾民不准随地大小便,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扔垃圾,就是赶马车牛车的,都得给牲口戴上粪兜,收集的牛马粪便,还可以肥田。

还有一部分女兵,则是宣传兵,她们通过走街串户、耐心细致地讲道理做宣传,终于使得粪臭熏天的灾民新村变了模样,到处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小麦还借鉴后世的管理方式,结合当下的人员素质,设计出一套制度,她拿给尹二看时,尹二的眼神猛地一亮。

尹二用了十天时间,仔细推演小麦的制度,夫妻俩商量着,制定出了一个新制度:

尹二是指挥佥事,军政都管,他的好友、秀才方振,主管民政,陈均明管练兵,后勤由尹三来管,这段时间尹三表现很出色。

然后,辖区的人,全都划分成连队,每个连队大约一百五十人,三个连为一营,三个营为一团。

连队的长官,直接从灾民中选出,都是比较精明能干的老农,他主管一队人的农业生产,每天分派手下浇水施肥锄地耕作。

营长就需要认字了,主要监督连长工作,及时解决突发事件,还要负责手下的人学习新的规程,监督他们严格执行,其次,要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

团长的要求比较高,除了监督手下的人搞生产,还要负责治安、教化等工作,甚至还要处理各种民事纠纷,在农闲的时候,进行练兵、修路、搞水利建设等工作。

辖区的一万多人,一共分成三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有一千精壮,编做一个团,属于职业军人,还有预备役团,就是些年轻的妇女、十岁以上十五岁一下的男童,以及年纪略大但身体还好的男子,剩下的妇女、孩子、老人,编成生产建设团。

千户所的负责人就是千户,千户要负责军事和民政的各个方面,千户手下有三个副千户,一个负责练兵、战争,一个负责屯田种地,一个负责上下联络,检查监督,每个千户所有一千个战兵,两千多的农人,这两千多大半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当然,千户官下面还有百户官,百户官下面还有总旗和小旗,就像团长下面有营长,营长下面有连长、排长一样。

根据需要,这些百户,有军事过硬的职业军人,也有勤快又擅长种地的农人,打仗要有人才,种地也需要。

另外,还有一个作坊营,下面分了很多百户,每个百户就是一个小作坊,有烧砖瓦、陶器、草编、竹编、缝纫制衣、打铁、木工、制做鞍鞯、拧绳、制麻袋、擀毡、造帐篷等三十多个产业,共有两千多人从业。

但这些行业都不大,被指定的百户,不仅手艺好,为人也要公道,那种自私自利只看到自家利益的工匠,老老实实靠手艺挣钱,绝对不可以挣上负责人这份补贴。

将一万多人的管理捋顺,尹二和几个助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时三个多月,这才初见成效。

尹二写了奏折,请求上面授予手下千户副千户官职。

报告如泥牛入水,连个声音都没有。

尹二知道上面的人在卡他,他只能慢慢疏通,一趟一趟地往城里跑。

小麦另有所事,这年月人过得苦,老人妇女和儿童,乃是种地的主力,只有春种秋收这样特别紧张的时刻,那些年轻力壮的军人才过来帮帮忙,其余时间,从除草到施肥,都是老人妇女儿童来干活。

眼下,到了冬季农闲时节,非军事人员,还要站岗放哨,做简单的军事训练,另外,家里的羊啊猪啊牛啊,还得抓紧时间放一放。

小麦小时候可是看过《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等电影的,她学着电影里的办法,把这里打造成全民皆兵的钢铁堡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