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三日一朝,官员们享有元旦、冬至、元宵、端午、中秋五个节假日,加上每月固有两天时间休沐,一年将近有五十天的假日。
翰林院掌院学士沈靖秋府邸书房里。
周熠对着沈靖秋给他布置的题目发呆,乡试分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是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
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考官在选举士子看重首场,首场发挥不好,后面两场考得再好也无用。
经义即四书五经,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经义讲究八股制艺,八股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格式固定,内容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揣摩仿照圣贤立言,十分古板。
结合原主的记忆,周熠勉强可以做到前四个部分,后四部分,他无从下手,肚子没有墨水。
“朽木难雕,”背着手的沈靖秋瞪向周熠,留下几句生硬的交代,眼不见为净,把他一人留在了书房。
周熠心里有些郁闷,这老头到底想干什么,迂腐,也不会同流合污,他的秀才之位,就是老头一手操办的。
每日到府,读书至少三个时辰。(六个小时)
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临时抱佛脚,百日抵别人十年寒窗苦读,白日做梦。
皇命难为,但饱读圣贤书的沈靖秋亦有读书人的骄傲和坚持,把四书五经背熟,是他对周熠的最低要求。
除此之外,周熠在京师算是名人,颇具影响力,反向的那种。
国舅,十四岁考中秀才,纨绔好色,不学无术。
举国上下,十六岁的举人,不说没有,但也罕见。
一想起周熠的身份、年纪、名声,沈靖秋就头疼不已,一旦引发祸端,处理不慎,他头上的乌纱帽都得摘下来。
要求周熠把四书五经背熟,是对他,也是对沈靖秋的保护,同时,又是做给外面的学子看的。
把自己代入对方的身份,周熠大致能够揣摩出沈靖秋的心思。
背吧。
晌午,沈哲弘带着饭食来到了书房。
“晦明,进展如何。”
沈哲弘,大周熠五岁,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胸怀大志,状元郎,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为国家储材之地,大周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
“师兄,你再晚来一步,师弟就快饿死了,”周熠与沈哲弘师兄弟相称。
十九就高中状元,入翰林庶吉士,当今圣上身边近臣,享有五日一休沐的殊荣待遇。
当代名儒评语道:此子旷世逸才。
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京师青年才俊,沈哲弘独占鳌头。
“晦明背书途中,可有不解,”沈哲弘为人处世给人一种很舒适的感觉,君子之风说的就是这种人。
即使是原主对沈哲弘也是相当的敬仰。
八股制艺,没几年的苦功夫,是行不通的,但背书,周熠还是不在话下的。
午食后,周熠当着沈哲弘面背起了《大学》。
“晦明聪慧,这才几个时辰,便能背下许多,这点上,师兄不如你,”沈哲弘的话听不出是恭维还是真心实意。
但至少听起来很舒服,京城第一才子的称赞可不是轻易就能听到的,舒服归舒服,周熠不会因为一句称赞就飘起来。
试问他如果不是国舅,沈哲弘还会这样对他吗。
周熠腼腆道:“师兄就不要取笑我了。”
“此言差矣,陛下金口玉言,常夸晦明聪颖,”沈哲弘认真道:“晦明切勿妄自菲薄。”
昨日,沈哲弘帮景隆帝起草诏书时,景隆帝对他说道:“晦明自幼聪颖,却不用于正途,望卿,能够言传身教、多加教导。”
“不瞒师弟,师兄幼时,也像师弟这般,不喜四书五经。”
“竟有此事,”周熠惊讶之余,又觉得再正常不过,八股制艺有个极大的弊端,完全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容易培养出书呆子。
沈哲弘轻声说道:“师弟切勿声张,让父亲知道,师兄吃不了兜着走。”
“师兄尽管放心,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倘若有第三人知道,就让师弟秋闱落榜。”
“师弟言重了。”
厉害,简单几句话便拉近了与他的关系,周熠心暗自想着。
接下来,沈哲弘不与周熠说四书五经,而是同周熠讲起了朝局和他在翰林院的一些趣事。
周熠心里对沈哲弘的敬仰更深了。
这人是有真学才干的,绝对不是教条培养出来的书呆子。
沈靖秋一上来就让他背书,沈哲弘则不同,先从周熠的学习兴趣下手,以后世人的眼光来看高下立判。
在周熠的有意引导下,两人的谈话逐渐往边疆靠拢。
刚开始是沈哲弘讲,周熠听。
主要是周熠不了解朝局。
越往下听,周熠的心情就越沉重。
瓦剌之患未除,鞑靼又对辽东虎视眈眈,这是亡国之象啊,知晓未来鞑靼将会雄踞中原的周熠心情糟透了。
见周熠脸色不对,沈哲弘安慰道:“晦明不必过于忧虑,当即圣上,励精图治,大周定能回到太祖在世时四方来贺的繁华鼎盛。”
顾不得许多的周熠,向沈哲弘说出了他的见解,引荐大明风华里于谦的一封奏折。
“以边关战士的性命为长城,远远不如以天下人的人心为长城,双方在边境上互市,由朝廷主持,能减少多少劫掠,只要互市管理公允,牧民生活条件变好,想必也是不愿打仗的。”
“即便瓦剌大汗一意孤行,想必也没有多少牧民和骑兵会跟随他,我认为边境互市,可胜十万雄兵。”
沈哲弘细品之后,张开嘴巴,不敢置信地看着周熠,道:“此番话,是师弟心内所想,还是有人教师弟说的。”
“前明有一名能臣叫于谦,师兄可曾听闻,他留下的书里,便写到互市的种种好处。”
周熠想要做点什么。
两人一直交谈,直到天黑,不同的是,后面变成周熠讲,沈哲弘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