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丧事喜办(1 / 1)三院老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清化镇里的商户们纷纷张灯结彩,热烈欢迎大顺军。他们报效的军需能折合一万多两银子。

如果没有大顺军庇护,他们的家财早在流贼的冲击中化为乌有了,家小性命能不能保住都未可知。

李自成没啥能回馈他们的,咱再搭台子文艺汇演吧。

“……我嘴里头笑的是呦嗬呦嗬呦,我心里头美的是啷个里个啷……”

“天地之间有秆称,那称铊是老百姓……”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

给老百姓表演,咱就来些接地气的,敲锣打鼓吹唢呐比弹古筝更适合,要得就是热闹。

吃着老百姓种的粮食,穿着老百姓做的衣服,住着老百姓盖的房子,但是却不去表现他们。试问,“艺术家”站在什么阶级立场?“艺术家”的“良心”何在?

清化镇里欢天喜地闹红火,高兴归高兴,李自成对外面的惨状不能视而不见。

多难兴帮!大爱无江!

咱丧事喜办。

宣传单《含泪劝告流离灾民》散发出去。大顺军在文中含泪劝告灾民们,不要打砸抢烧,要识大体。

李自成把张承宠藏在山里的粮食拿出来四万石赈济百姓,让大顺军救苦救难活菩萨的名头传遍天下。

大顺军还要清理周边趁火打劫的小匪小寇,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至于王自用、张献忠等大匪大寇,稍等等,还要一二年才能腾出手来解决他们。

粮食放给老百姓了,大顺军吃啥?

附近也就河内县条件好些,那必须开过去吃他娘的。

……

怀庆府是河南八府之一,府治河内县(沁阳),辖: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温县共六县。(博爱焦作不存在)

河内位于沁河之北,黄河和太行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名为河内,与河南、河东并称“三河”。

《史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

朱载堉他大舅:“怀庆田土较河南各府最狭,而税粮最多。其民之田,亦可知矣。”

顾炎武:“河南八府,而怀庆地独小,粮独重。”

为啥怀庆地少税重?

话说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军与元军在怀庆府地区展开惨烈的拉锯战,今天你进明天我退。

双方都让老百姓在门口挂上拥护他们的牌子。元军来了,百姓做块木牌“保境安民”;朱君来了,老百姓再做块木牌“驱除鞑虏”。

后来,双方进进出出太频繁,老百姓图省事,就在木牌正面写“保境安民”,背面写“驱除鞑虏”。谁来了就把牌子翻一下就好,太省事了。

一次朱君攻过来,有块牌子恰巧掉落在常遇春跟前,这一下就露馅了。

朱元璋听后大怒,于是在怀庆地区大开杀戒,鸡犬不留。

他还把元宝放在大街上,看是否有人捡,如若发现元宝少了,就证明还有活人,接着杀。这就是朱元璋三洗怀庆府的故事。

大明后来确实从洪洞往怀庆府移了不少人,不过是不是因为“两面派”的原因杀光的本地人就不清楚了。反正早期明军“诸将破城,暴横多杀人,城中人民夫妇不相保。”类似记录很多很多。

顺便再给农民军洗一下地,别说他们残暴。纵观历史,哪个朝代兴起时没屠过城?少之又少。大开杀戒震慑顽固势力才是古代常态。

再过几年还会有一任河内知县说:“高皇帝削平祸乱,怀府守铁木儿抗王师。已而高皇帝定鼎,按怀庆额赋而三倍之”。

抽怀庆人三倍重税,这就是“爱民如子”朱元璋干的好事。

就人性本身来说,老朱比很多历史上知名的“暴君”都更残忍狠毒。鲁树人那句话说得一点不错: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自秦以下两千年,也就朱八八同志干出了手下功臣死亡、灭族率高达百分之五六十的“丰功伟绩”,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难道他面对的局面真就是两千年来第一险恶?就偏他倒霉的手底下各个都是司马懿?不可能吧。

所以还是朱元璋本身的问题,他的手段不行。

你让刘秀、赵匡胤魂穿到老朱身上,就算是需要敲打功臣集团,杀几个人立威也够了,打死他们也干不出像老朱那样疯狂的事情。

李世民虽说杀了兄弟灭了侄子,同样是狠角色,但坐到老朱位置上,肯定不会屠戮那么多人。

还有,如果说满清是摘了李自成的桃子,那也可以说朱元璋是躲在刘福通背后的男人,还是三心二意的那种。

也许说,以后世的三观去看前朝,已经有失偏颇。

那么朱元璋让活人殉葬怎么说?算不算开历史倒车?唐宗宋祖没有吧,连元鞑都没强制过。

要是让明玉珍、张士诚、方国珍、王保保等人得了天下,都未必能干出来殉葬的事。

至于陈友谅,和老朱差不多,说不准。两人一样残暴好杀,区别是一个拿大铁锤子砸人脑袋,一个是剥皮。

明朝开国名将蓝玉的皮在蜀王府里摆了两百多年,将来还要靠李自成去解救他。可怜的娃儿!

杀人不过头点地,真没必要那么玩。

还有,朱元璋为啥恨《孟子》?

因为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老朱当时就怒了,老子贵为皇帝,是你一个臣子能瞎几把评论的?

孟子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朱说:去你吗的。

孟子再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老朱说:滚你阿妈的蛋,你也配吃冷猪头肉?

然后老朱就搞出个《孟子》删节本。开倒车!

朱元璋还说:刑者,人君用以防民;法令者,用以防民之具。

人家两千年前就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老朱又开倒车!

大明严刑峻法,都是用来对付“民”的,反正我朱家人以及被我钦点过的勋贵不受此约束。

洪武年间,被老朱镇压的农民起义计一百八十多起。

在朱元璋亲自编纂的《大诰》里记载,两浙、江东西有“伪造钞”案,杀人之多,“其途九十里,所枭之尸相望”。

做伪钞能用几个人?值得砍头九十里?

当初“太祖亲征婺洲,有侄男子进女子一人,约二十岁,能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于市,以绝进献。”

人家拍个马屁送女人也要杀,结果得了天下后还不是放飞自我?

老朱看上了别人的未婚妻,大臣说“若明取之,于理不妥。”然后老朱就打的他满地找牙。就是字面上的满地找牙。

朱元璋的黑点数不清,然而用八个字就能盖住那些槽点——驱逐胡虏,恢复忠华。

“燕云十六州”已经丧失400多年,“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朱元璋解决了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以来的北方逐渐胡化、南北陷入对立的历史遗留问题。

曾经,忽必烈的孙子阿难答是安西王,统辖西北之地,他就让部下十几万军队全部改信啥了。那后生还争夺过帝位,要是被他当了大元皇帝……幸好被元武宗处死了。

元代忠国的杂居性是超乎想象的,杭州就有庞大的西夏人聚居地,各处还有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其实这些人的问题并不大,他们和胡人类似,

两千年来汉人出去游牧渔猎,游着游着就胡化了;胡人进来农耕,耕着耕着就汉化了。两者之间并没有特别强的界限。(人为划分那啥本身就是个傻x行为)

但是,阿拉博人、波斯人、突掘人、鹅毛人、保加尔人、高家索人……他们在内地“黄头称国士,碧眼佩天弧”。

一滴水不能污染整个大海,但终究是污染。他们的存在严重挤压了汉人的生存空间。

统占角度可以说融合,咱融合东北亚东南亚都行,“碧眼”、“绿睛”的快算了吧。弄出个杂种算啥呢?

朱元璋做的很多事情都讲究个斩草除根,一劳永逸。

但是,很可惜,他的一劳永逸常常变成一厢情愿。

比如老朱强制色目人与汉人通婚,禁止他们自相嫁娶,以为这样就可以同化他们。

结果,却导致起了反效果,加速了那啥的膨胀。出来个那啥群体。

举措失当啊!

不过公允的说,明代的那啥跟后世的那啥区别很大,最出名的人物算郑和吧。

他们是另一派的,不捣乱,而且读书人一样拜孔子。

当时的主流观点是“以儒诠经”,运用儒家学说来解释教义。经学家们皆以“学通四教”为荣,也就是除了自家经典,还广泛研究儒释道三家理论。

直到乾隆朝引进了新派,老派被排挤后那啥才变得不可收拾。

外面的那啥也差不多,比如奥思曼帝国时非常流行肚皮舞,多开放。搞得就连阿拉丁里面的公主都是露脐装。跟后世一比,简直就是两类物种。

豹房主人、正德皇帝朱厚照十六七岁时,就特别喜欢找色目女人玩,大概是喊进去学习外语吧。

色目人还被编进卫所,派往全国各地,那啥也跟着走遍各个角落,衍生族群渐渐壮大。反倒是卫所里的汉军,比如西南地区的,四五代人之后很多居然被蛮夷化了。

卫所制功劳很大,尤其对边疆,东北西北西南各地,是另一种方式的改土归流。可惜后来没玩好。

明代湖广云贵各角落军户的比例普遍高于民户,有些地方军户数量是民户的好几倍。还有些地方虽不设卫所,但仍垛大量军户屯田。

究其原因,即在于湘粤桂交界为南岭山脉,湘西与川、贵交界、湘赣交界多为山区,需要大量军户作为那些设置于边陲的“桥头堡”的后盾——土司们很难搞的。

明朝卫所制是唐朝府兵制的延续,两者本质没啥区别,都是想着不费朝廷钱粮来保持军队存在。就像朱元璋说的,“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在唐代早中期,能当府兵是光荣,兵源可以说是中产阶级;明代卫所兵来源就是些没饭吃的老农,甚至是罪犯充军。

永乐朝之后,又出现了营兵制做为卫所制的补充。简单来讲就是从卫所兵中抽调精锐,成营调往各地作战,类似于府兵要轮流“番上”。

而营兵制也为后期募兵开了口子(招募来的士兵编入营中不编入卫所,但“一隶兵籍,遂同永军”)。到万历年间营兵制的主导地位已基本确立,尤其是在九边。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卫所相当于生产建射兵团、警备区或者地方上的君分区;营兵相当于野战军。

在咱大明这待遇下,营兵逃亡自然很严重。当逃亡发生,营官骂卫官窝藏逃军,收钱不解人;卫官则喷营官剥削士兵,导致逃亡。所以有设立兵备道监督的需求出现。

卫所制后来崩溃的原因有三:一是卫所兵需要屯田自足,很容易退化成农民;二是收粮抽成高;三是军官土豪侵占屯田,导致卫所兵沦为佃农甚至奴仆,进而导致军户逃亡等问题。

不过卫所因为在某些方面的突出作用,直到清中期还保留着。详情不展开了。

宁山卫官署虽设于山西泽州,但是麾下卫所兵和屯田多数分布在河南、河北境,浚县、新乡、辉县、获嘉、滑县五地。

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尽管和大顺军打生打死,但实际上他算是投了短毛。他麾下有些人也投了,有些不投,有些还在犹豫。

比如沈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