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杀十万降卒,对于赵武的心理震撼也很大。
虽然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但是坑杀十万放下武器的士兵,与任意杀害十万百姓没什么两样。
他是很想吞并吴国,结束两强并立的局面。
但他更想在史书中留下的是明君形象,而不是残暴不仁。
坑杀十万降卒,虽然是赵勇所为,但最终还是会算到他的头上。
谁让他是当世之君呢?
罢了!恶名终究是要落下。
面对吴使,他也自感有愧,便不再亲自出马,一切交由陶永年来处理吧。
只要不违背他定下的几条原则,其他条件谈成什么样都无所谓了。
只要先把吴国拿捏住,以后慢慢吃它也不迟。
把吴国变成子国,亦算立了不世之功,无愧列祖列宗了。
丽妃看到赵武的心情不大好,赶快投入到了赵武的怀抱。
女人带给来的快乐,很快弥补了赵武的内疚之心,他便完全沉浸在鱼水之欢之中。
而丽妃也把握着火候,在紧要的关头向儿子赵勇请赏。
虽然坑杀了无辜的吴卒,但也使得吴国到少十年内再无反赵之力。
想想丽妃的话也颇有道理,赵武便给儿子赵勇正式封了封地—照理说,他尚且12岁,还没到可以封国的年龄。
赵武退朝之后,陶永年便选了两个下属,与高直一同讨论议和事宜。
毕竟事关国家大事,他表面上还是要做到公正公开,以免日后被人弹劾独断专行,埋下祸根。
两个下属自然唯他马首是瞻,只是出席了一下现场而已。
“吴赵两国,从未有所隶属,让吴臣属赵国,降为王,恐有所不妥吧?此次冲突,实乃误会引起,莫若我吴国多赔钱得了。”高直面现为难地说。
“吴使,我皇旨意你也尽闻。此乃钦定原则,岂能更改。莫若讨论一下割地赔款事宜,若我能让,则让你一些,岂不更好?”陶永年说道,想到吴国暗许的三郡在割让清单中,他就肝疼不已。
高直叹了一口气:“也罢。企望我王能恕我无能了。”
他直接就降低了吴国的国格,由皇称为王了。
他已然知道原则问题无法让步了,谁让吴国战败了呢?现又丧失了10万精锐,至少十年内是无法翻身了。
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保住国土,有人有地在,不愁以后国不复强。
只要强大了,现在在武力下被迫答应的条件,也可在武力下推翻。
吴影的心情也终于平复下来,气归气,恼归恼,眼前的事务却不得不处理。
之前她不理解,为什么高直要把最富庶的三个郡阴许给赵国丞丞陶永年。
现在她才觉得高直实在太高明了。高直早已料到赵国会要求割让这三郡,便先许给陶永年,让陶永年因私心私利而帮着他们不割让此三郡。
至于许给陶永年的三郡岁入,只要土地还在吴国手里,还不是由着吴国报数字。
“呵呵…”陶永年赞许地看向高直,捋了捋胡须,他感觉这个开局挺好,至少不再有对抗了。
“下臣有一事不明,想问陶丞相。”高直整理了一下思路,反问道。
“哦,有何事请讲?”陶永年越发喜欢高直的这个态度了。
“敢问陶丞相,吴臣属赵,则吴地是否为赵土?”高直问。
“这…”陶永年有点为难,要说是吧,毕竟吴地还由吴王统治,要说不是吧,那还要吴国臣服个什么劲?
“应视为赵土吧?!”陶永年的一个下属接话道。
陶永年如果一直答不出的话,也挺难堪的。
“虽非赵直管,亦可视为赵土。”陶永年也应声道。
这个回答应该很合理。
“吴地即赵土,又何须吴割城予赵哉?吴王当尽臣份,岁贡以赋,与予赵无异。”
“何况五城素在吴王治下,民顺安业,卒起变故,民若恐而百业凋敝,赵岂不是更无所收?”
高直顺着陶永年的话讲道。
陶永年本来就不想吴国割其中的三个城,闻言不由频频点头。
“何况,吴之钱粮均出自几郡,若割了去,吴又从何赔款予赵,必激民变,恐与赵也不利。”高直见陶永年表现出赞同的样子,又顺势说了下去。
“汝言也有几分道理,不过我主言割五城,汝一城不割,岂亦不妥呀。”陶永年说道。
“莫若且将南郡交于赵国,对我主亦有交待,岂不美哉?诸公以为如何?”他看向两个下属和高直、吴影。
“陶相高明!”他的两个下属喊道。
“这…陶丞相,吴地即赵土,又何拘泥于形式呢?”高直表示不同意道。
“汝既言吴人恐不服赵人管束,不试又焉能知哉?就以此城验看,若果如汝所言,亦可再归吴。”陶永年说道。真的不让吴国割一城,他还真无法交待。
高直无奈,只好点头同意了。
高直又从两国约为父子之国谈起,使吴国减少了岁贡,同时还得到了赵国每年的回赏。
“如此,则父兹而子孝,可做千古之美谈。吴赵两国,从后更是亲如一家了。”高直侃侃而谈。
吴影全程没再讲话,虽然她觉得高直讲得有些刺耳,但仔细想来,也是吴国能挣取到的最大的利益了。
至少吴国还是独立国家,虽然国格从皇变为了王,但赵国也不插手内部事务。
虽说赵国约束吴国新王必须要立嫡子,但吴国一向是这么做的,也没有什么不妥。
大不了,就是拼命生娃呗。
陶永年觉得利益拿得也差不多了,便写了两国和书,让太监到内宫呈赵武御批。
赵武草草看了一眼,觉得也差不多。毕竟屠了吴国十万之众,已经严重削弱了吴国的有生力量,便在和书上盖了御印。
高直也现场盖了吴国皇帝的私印,和约算是正式生效。不过,他还是需要将和约带回,盖上吴国的御印才行。
“既已约为父子之国,请先放我王归国吧?”盖完章,高直请求道。
“就在这几日间,你把赵国军费运到,吴王自可早日归国。”陶永年还是留了一手,怕吴国到时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