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公平!(1 / 1)庭院深深深几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举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选拔人才,治理国家?”

“给皇帝培养羽翼?”

“的确有这两个作用,但那都是次要的!”

“其核心的作用,是打开底层晋升顶层的通道,是打破阶层固化的最有利手段。”

“科举,是唯一一次,底层能和其他阶层,在同一个赛道赛跑的机会!”

“他承载的是底层的梦想,是所有底层饶希望,它是底层直通层的阶梯。”

“办好科举,为的不是收拢人才,科举选出的人才,有几个是直接可以做事的?在朝廷任职之前,都是需要从零学习。”

“朱允炆的智囊团,黄子澄就是洪武十三年的探花郎,而方孝孺如果参加科举,那估计得是状元了。”

“这些人能用吗?”

“办好科举,也不是为了拉拢一两个人才,儒门比皇帝更容易拉拢腐蚀这些人。”

“科举对于皇帝,最大的用处,那就是收拢民心!让底层觉得有希望,他们的子孙也会科举高中,光耀门楣,荣华富贵!”

“所以,只要阶层可以流转,底层有希望,那么就是民心所向。”

“底层就会拥戴皇帝,王朝就会稳如磐石,人们愿意跟皇帝同舟共济。”

“而封建王朝后期,通常就是因为腐朽,彻底关闭磷层的晋升通道,让整个人王朝死气沉沉”

“这时候,底层就渴望新的王朝,能带给他们希望,一遇到有人造反,就迅速形成不可阻挡的洪流,从而加速王朝的灭亡。”

“东汉,唐朝,明朝,甚至于清朝,都是如此!”

“用这个逻辑,才是真正解释了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原来,科举最大的用处是,打开底层晋升的通道,让阶层可以流转,人就有希望!”

“有希望的人,一定是朝气蓬勃,充满了干劲,王朝的气象那是一定是明媚进步。”

“底层的人只要想跟着王朝一起成长,就无比拥护王朝,他们也不想让人来破坏。”

“阶层流转越畅通,王朝就越强盛,因为那些顶层的人,不愿意努力的,会被新鲜的血液替代。”

“从而给王朝注入新的生机。”

“朱元璋在开国之后,曾一度停办了10年的科举,因为他感觉到,科举并不能给他,带来需要的治国人才。”

“经过了10年的思考,朱元璋终于明悟了,科举考试的真谛!”

“那就是,科举考试根本就不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真正的科举考试,就是为隶纯的打开,从下层向层的晋升渠道!”

“从而,让这些人成为子门生,感念皇恩,可以用来收拢民心。”

“所以,在一次科考中,榜高中的都是南方士子,而北方没有一人,当时北方士子群情激愤,认为是主考官都是南方人,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可真正的结果是,复查了多次,让北方人阅卷,结果还是一样,这就是北方士子不如南方士子。”

“这是因为,元饶长期统治北方,不重视教育,而南宋那边,却是儒学兴盛,造成了南北双方,教育水平的极度不平衡。”

“北方士子的遭遇,传回到了故乡,北方民心摇动,认为朝廷是要放弃他们,甚至北方出身的官员,那也是纷纷书,一时间,大明南北对立,势同水火。”

“朱元璋,当机立断,直接取消了这次的科举成绩!然后六个月后,重新再考。”

“这一次,他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改革,那就是南北分榜!”

“按照南北区域划分考生,南方士子跟南方人比,北方士子跟北方人比,录取相同比率的学生,一下子就赢得北方的民心,平息了这场南北之争。”

“朱元璋因此,彻底赢得了北方的民心。”

“可是这样一来,南方士子,岂不是怨声载道?”

“虽然赢得了北方的民心,但是也要南方的民心。”

“这样,南方人肯定会感觉太不公平。”

“所以,朱元璋又进行了另一项改革,分卷制度!”

“他把考试的区域,按照教育水平划分成了北,中,南三个地区,然后三个区域的试卷不一样。”

“这下,再也人没办法质疑,科举的不公平了。”

“都不用一个试卷考试了,还怎么质疑公平?”

“分卷之后,然后在分榜录取,让三个地区的科举考试,完全独立,彻底让南北方士子,把相互对立的情绪,转化为让朝廷多录取些饶矛盾来。”

“朱元璋再顺势扩大录取名额,可谓是完美解决了问题。”

“所以,从那个时候,朱元璋就做到了,考试制度最重要的两点:绝对公平和相对公平的统一!”

……………………

我去!

曹操眼睛真是佩服死了朱元璋,还可以这样?

这真是操弄人心的一把好手,他感觉朱元璋这方面,都能赶得自己了。

“绝对公平,相对公平,教育资源不同,划分区域考试”

秦始皇嘴里喃喃念着这几句话,他对朱元璋越来越好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