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部名为《文武论》的传世之作,是荀老头早年从军给大隋朝廷的最后一次书。
当然,这封奏疏是在他离开万里长城后所写,这部堪称惊世骇俗的著作,赢得当时大隋太祖杨简的极大赞扬,杨简决定请荀老头重新出山,并多次派人前往荀老头信笺中所写地址与他的家乡,却没找到有关荀老头行踪的任何线索。
已经将万事万物、荣华富贵看得很轻的儒家圣贤,正如古时范蠡、介子推,深知兔死狗烹之理,察觉情势不对,或是以完成自己心中宏愿,都会选择在人生最辉煌时退隐,留得身前身后名,无一不是大丈夫。
大隋太祖杨简用十几年的时光寻找这位儒家当世代表,直到临死时,也未能如愿。
在世人眼中,隋太祖高皇帝寿终正寝,成全了大隋朝君临天下,后世史家笔录记载杨简临终前,在床榻边与子女的最后一场对话,说自己这辈子什么都体验过了,也都很满足,唯一让他觉得无能为力的就是未能请儒家圣贤出山。
先帝驾崩,杨破虏继承皇位,史称“太宗”。
在整理卷宗时,无意间看到尘封已久,木简如新的一折奏疏,展卷观看,才发现原来先帝临终所说的夙愿,竟出现在一卷书中——
国家兴衰,战事成败,如果足够博学,是可以加以讨论的。
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在朝廷谏言议事,要是无法为君主出谋划策来促进国家发展,这是君子的耻辱。
但我常常见到一些读书人,因为读过几本兵书,稍微懂得一点点战争策略,要是在太平盛世,就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幸灾乐祸,带头谋反,并且连累善良的人;要是在战乱时期,就煽动百姓起来造反,用各种方式游说诱骗。他们看不到存亡的节点,只知道互相扶持拥戴:这都是招来杀身之祸和家族灭亡的根本。一定要引以为戒,引以为戒啊!
能够熟练地操习五种兵器,擅长骑马,这种人才能被称作武夫。如今的士大夫,只要不读书就把自己称作武夫,其实就是酒囊饭袋而已。”
……
这一段近乎写实记载的长篇大论,将士大夫、国家、读书人与武夫的缺陷一应俱全,全部说透了。
楚宁觉得先生的言论虽然很有道理,却也很极端偏颇。
“你也看出来了?”荀老头目光如炬,却毫不掩饰内心的震惊。
被两代帝王视为权衡之策的《文武论》,却被楚宁定义为“极端偏颇”,虽然荀老头经过二十多年的隐居感悟,对于自己年少轻狂,楚宁如今的评价还是很认可的,但他却想不明白,一个看去只有十几岁的少年,是如何看出这封书中的漏洞?
楚宁嘿嘿一笑,作为他前几世的总结,一目了然。
荀老头道“你有没有想过,日后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楚宁想了想“家族已将我选为圣子,下任楚家继承人,将来多半会继承家业,不过,我想如果有机会,仍要离开小镇去外面的世界瞧瞧,我家有的是权势,这一优势,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追赶到的,既然获得很多,为何不为人请愿,付出更多?况且,随着读书越多,就越明白,这个世界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却也并非很坏。我可以拥有很多看似美好的东西,看似不错的想法,可最后还是要落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
荀老头听着,神色平静。
楚宁接着道“就比如,数月前认识的石大哥,以及这几天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各种离奇事件,我觉得,有些事并非人力能及,但也不全看个人天赋努力,更重要的还是有无心念将之做成,而做成的前提,恰恰是因为缺一个机会。”
荀老头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二人的第一次正式对话,进行的相当顺利。
当问及最近小镇发生的古怪事,荀老头有什么说什么,选择直言不讳。
包括进出小镇的外乡人,未知是否抱着恶意。
“对他们而言,我们只是过客;对我们而言,他们又何尝不是?你别太小看镇原住民中某些不起眼的家伙,他们之间,有些硬茬。”
弄堂巷铁匠铺,葫芦巷郭家酒窖,青牛巷守灵人……
甚至是近在咫尺的荀老头、楚宁二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荀老头站起身,拍了拍屁股的尘土,感知老龙从河底游来的耳边传音。
“楚宁,你不是一直心有疑惑而不知解吗?那正好,给你一炷香时间,将东西送回家,随后到这里找我,老夫今日就能带你开开眼。”
……
师徒二人一路边走边说,今日荀老头比往常更凝重肃穆,如一位战场武夫,慷慨赴死时的态度,楚宁总觉得这比喻有些古怪,可确实没有比这更贴切的比喻了。
就在师徒二人往河边走来时,周围丛林中已聚集众多刻意隐藏气息的百家弟子,这其中还有几个擅长隐匿气息的职业杀手。
荀老头不去打草惊蛇,而是将这些人的底细都有意无意的和楚宁说了。
周围林中隐藏的众人根本听不到二人对话,师徒有说有笑,那些百家门徒,江湖武夫却满脸狐疑。
风吹草动。
“何时动手?”某处林中,有人低声询问。
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字“等”。
不仅仅是这一处,这方圆数里内丛林中隐藏的关键人物,似乎都有此想法。
不动声色,静观其变。
……
中秋佳节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9月19日到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