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其实天暖的时候是和南方差不多的,只不过天暖的时候太短,现有稻种在天寒的地方不够时间长而已。只要找到生长期比较短的稻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可以想些其它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暖棚里育苗,等天暖之后移到大田里。厂务区不是能做玻璃吗?用玻璃当窗户做些光亮的暖棚,亦能解决这个问题。暖棚里可以做成双排的架子育种,如此一个暖棚就能多培育近一倍的稻种。”朱由检继续和宋应星说怎么克服北方种稻不利环境的思路,用暖棚育苗、育种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既能提高效率,亦能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大田里育种要建隔离带,暖棚就不需要这么麻烦。
“陛下的这些思路和想法,让老臣有茅塞洞开之感。若是能培育出合适寒地种的稻,国朝局势将会大变。老臣有个疑问,陛下、在黄龙府一带确有适合种水稻的地方吗?”
“有!哪那一带水网纵横,还是一块极大的平原。只要是能培育出在密云北部的野外种植的稻种,黄龙那里就应该能种。现在的辽东一带,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吧、朝廷开个专事农业的大学,由宋先生兼任校长,专事农事方面的官吏培养,同时做农事方面的研究。朕设大学,不光是没了培养人才,大学即是为国储才,亦是为国储技,敢为天下先的场所。”逮住一只羊使劲薅羊毛,老宋头这种多专多能的顶级人才,被朱由检给用的有点狠了。
与宋应星谈完正事后,朱由检意犹未尽,干脆找来了周延儒,趁热打铁将办农业大学还有其它几所大学改变办学思路的事给理清楚。
“太师、今年太学的理学院和工学院,直接拆分为大明文理大学和大明理工大学,然后再办一所大明农业大学,同时将将校堂改名为大明军事大学,加上之前的大明师范大学,共计为五所大学。所有大学生分为专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三类,专科生学制暂定为一年等招生正规后改为三年,本科生暂定为两年正规后改为四年,博士生学制暂时定为三年,正规后改为六年。大学的经费由朝廷和宫里共同负担,暂定每所大学朝廷每年拨的经费是十万两银元,这钱朝廷现在能出的起吗?”
“一年十万两?今年朝廷收的税是三百多万两,挤个三十多万两倒是能行,到了明年朝廷应该能出的起。不过办这么多大学,是不是生员有些多了?不算将校堂,现下朝廷每年要招六千多生源,若是再办个农业大学,就是七八千生源,长久下去恐难有那么多职位来安排他们。”
本以为周延儒会在钱的事情上纠结,不成想他纠结的却是就业的问题。看来这老小子现在不愁钱了。
老周确实不怎么愁钱的事了,年终的财政核算下来了。今年收上来的粮税是一百四十万两银元左右,厂务区和宫里皇庄以及其它产业缴给户部的税是一百一十多万两,海关署的表现也很亮眼收的税是九十多万两,再加上从其它地方收上来的工矿税和商税有个二三十万两,总的税收是三百五十万两银元左右。这些钱除了还债以外,其它的都被用来做朝政开支,养兵的钱朝廷现在又不负担,可不是手头宽裕了?
这还是今年的情况,明年周延儒心里也有谱,照现在这趋势税收上四五百万两银元难度不大!这么好的形势下,为教育事业拿点银子,有何不可?给教育上投钱,是为朝廷培养后备力量,这是划算买卖。
“要是将眼光只局限于北直隶一地的话,人确实有些多。但若是将目光放到全国,一年不到一万的大学生,可一点也不多啊?所以太师莫要担心,朝廷没法为大学生们安排职位。既然朝廷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宫里亦拿出相应的钱来支应办大学。不过宫里给钱的方式和朝廷的给法不一样,各大学要独立展开一些研究项目,宫里也会发布一些研究项目让各大学来指射。这些项目获得宫里认可后,会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
“陛下、这是何意?老臣有些不解。”
“简单来说,朝廷给大学花的钱是为国储才,而宫里给大学花的钱是为国储技。”
“这样一来,有些不涉百工的学科,不就得不到宫里的钱了吗?”
“不涉百工的学科,同样可以做项目!比如师范大学编针对中小学的教材,就可以是项目。史科整理编订中外国史亦能申请项目,国文科校阅整理出版古籍能不能算项目?自然科实验、验证万物之理,同样能得到项目资金。但凡报上来,朕觉得有用的都能获得相应的资金。”
“善、陛下此略大善!如此一来,真正的读书人,在大学之中就能安心做学问了。”
“设博士科就是为了让大学留住一批有志于做学问的人,让他们精学、然后在大学中专门做学问。以前说学而优则仕,朕觉得此理不妥。为何有志于学的人,不能专门做学问哪?历史上有几个当高官的人,做成了真正的学问?让有学问的人不入仕亦能得到体面,这才是上善之策。”
“古之贤君,怕也很少有陛下这份见识吧?闻陛下之言,老臣觉得我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好了、咱们君臣之间用不着如此恭维。咱们说说办农业大学的事吧、历朝一直说农为国本,然大多都是嘴上说说而已,那个拿出了实际行动?办农大就是朕以农为本的饯行之地。办农大用意有三、其一是为国培养一批知农、善农、悯农的官吏;其二是依靠农大整理出一批实际有用的农事经验和知识,从而让国朝治农有据可依、有章可询;其三是优选、优育粮种,为国朝固本开疆提供基石。远的不说,若是能育出在辽东广种的稻种,国朝平辽将易如反掌。”
“万岁、真能育出在辽东广种的稻种吗?”
“当年的徐先生不就育出了在天津可种的稻种吗?天津能种稻,辽东的金、复一带现在也有种稻。其实那里的水情比天津要好,其实现在花点力气整修水利就能做这事了,更别说若是培育出更耐寒的稻种,情况会怎么样?”
在辽东广种水稻?周延儒的老眼都因为这话而变的明亮了。那地方若是能推广高产的主粮水稻,复辽还真就大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