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皇帝的弦外之音!(1 / 1)梦了百世人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阶夜色凉如水,窗内红烛摇曳,窗外细雨横斜,积水顺着屋檐悄然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圈涟漪。

乾清宫,上书房。

殿内,上好的白玉铺造的地面闪耀着温润的光芒,檀香木雕刻而成的飞檐上凤凰展翅欲飞青瓦雕刻而成的浮窗,玉石堆砌的墙板……

皇帝身边不远处,朱瞻基坐在书桌前认真仔细的阅读着“资治通鉴”。

在内阁朝会散去后,朱棣带着他来到了乾清宫,上书房。直接扔给他一本“资治通鉴”,并且三番五次的叮嘱他用心看、好好看。

此刻,朱瞻基手中拿着的“资治通鉴”,正是朱棣亲自用行楷一笔一划所写,字体姿眉匀整。其中某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上面都有着朱棣对于政治的个人理解的标注。

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是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正人,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更可以开创未来。

对于前世是历史系老师的朱瞻基来说,并不算太难。虽然古人讲究惜字如金,书中的一个字,往往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含义;但是朱瞻基前世就很喜欢钻研古文,因此读起来也不是很费劲。

资治通鉴一书中对于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是给予十分的批评的。

对于宗教,古往今来的帝王们的心情都是很微妙的。必要时,要利用它来收拢民心;但同时,心里也在痛恨它。

因为在帝王的眼中,宗教思想具有欺骗性,极大程度的煽动人心;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很容易让民族分裂,严重危害国家的统一。

朱棣就曾多次利用宗教来收拢民心。

由于当时明朝民间和道教都迷信北方之神真武大帝,即是北方玄帝,是战神的化身。正好朱棣起兵造反是在北方开始的,于是大肆宣扬自己是真武大帝转世,来洗脱自己造反一事的罪责。借助君权神授的思想,宣告自己的正统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由于这是道教的神,于是朱棣大肆扶持道教,甚至派遣了三十万军民、工匠去大规模修建武当山,按照修建顺天府皇宫的规格,来修建武当山。

但是朱棣在私下里对朱瞻基说过,民间要是有谁谁谁宣扬自己是某某神的化身,他肯定当头就是一刀。

正聚精会神看着资治通鉴的朱瞻基,忽然发现眼前的灯光一亮,不知何时,朱棣已经走到了他身前,手里举着一盏油灯,笑意吟吟的看着他。

“爷爷!”朱瞻基面露微笑着说道。

“臭小子,火旺一些才能看得更清楚;还有,你离书本这么近,就不怕看坏了眼睛?”朱棣笑骂道。

朱瞻基勤奋学习的模样,他深深的印在眼中,那额上饱经风霜的皱纹似乎在这一瞬间舒展开来,一双眼睛早已眯成了弯弯的月牙,苍老的嘴角露出一丝慈祥。

刚说完,朱棣拿起桌案上的铜尺,把油灯盏中那粗大的烛火燃烧后遗留下来的杂质挑开,烛火顿时大亮了起来。

随后,一脸严肃的样子,似在自语,“一个国家就好比这盏油灯,你想要它发出耀眼的光芒,你就得时不时的将那些多余的废物给去掉。”

话音刚落,朝着朱瞻基摆了摆手,说道,“来,搬个小凳子到爷爷身旁,帮爷爷看看这些奏折。”

朱棣批阅奏折的时候,喜欢安静,不喜吵闹声。因此,此时的上书房内,只有朱棣、朱瞻基俩爷孙。贴身太监王景弘以及一众宫女太监,皆在殿外侯着。

朱瞻基搬来一张四四方方的小凳子,坐在了朱棣的龙椅旁边。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如此靠近那张代表着天下至尊的椅子;朱瞻基的心,无法安宁,它在那里跳跃着,颤抖着,兴奋不已,难以自持。

一本与普通奏折不同,黄色的奏折,明晃晃的放在朱瞻基的面前。

“你看下这本奏折。”朱棣说道,那张饱含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可亲的笑容。

刚说完,朝着门外喊道,“王伴伴,给皇太孙上一碗蜂蜜水!”

“是!”殿外的王景弘回应道。不一会儿,一碗用温水调制的蜂蜜水,由托盘托着上来。

“资治通鉴那玩意,很费心神的。”朱棣一脸的慈祥,笑起来时眼里藏着满满的爱意,手中端着那碗蜂蜜水,放在朱瞻基的面前,再次说道,“你小子从小就这样,每次看完书都吵着说要喝蜜水!”

朱瞻基心中大受感动,此刻的朱棣像极了他曾经前世的爷爷,那个知道他每次看完书都吵着要吃冰糖葫芦,所以每次都预备好了一串冰糖葫芦的慈祥老人。

那时年幼无知的他不知道的是,一位老人就因为孙儿的一句喜欢,每日来回的走一个小时,到集市上买来一串冰糖葫芦。

“爷爷,孙儿已经长大了,现在的我,已经是大人了。”朱瞻基柔声说道。

朱棣闻言,堆满皱纹的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说道,“就算你娶了媳妇生了娃,在爷爷眼中,你依旧只是个孩子。”

这,就是天下间,所有老人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华丽词语堆砌而成的一句话;普通,却暖心。

待朱瞻基喝完碗中的蜜水,朱棣乐呵呵的说道,“看吧,认真仔细的看看这奏折。”

朱瞻基点了点头,翻开了奏折,只是看了一小会,不禁胆战心惊。

“臣,锦衣卫指挥同知,张传君,上奏。赵王属下官吏于江南金陵、扬州等多个地方,屡次购买美女娇娃,藏匿于赵王府中,府内修建酒池肉林,夜夜笙歌……”

这不是来自于朝廷大臣的奏折,而是来自于皇帝的亲军,负责监视天下的锦衣卫的奏折。而这一封黄色的奏折,就是锦衣卫专门向皇帝汇报藩王事迹所用。

“继续看,别分心!”朱棣手持茶杯,目光呆滞的看着杯中之物,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似乎是察觉到了朱瞻基的目光,头也不抬的说了一句话,语气淡淡的。

朱瞻基咽了咽口水,对锦衣卫的无孔不入,有了新的认识。随后低下头,继续看着眼前的奏折。

“赵王府中奢靡之音不绝于耳,赵王每月用于美人身上的银子高达数万两,除此之外,赵王圈养了数十位戏子乐手来以此为乐,夜夜笙歌……”

看到这里,朱瞻基心里不禁乐呵了,他知道,赵王要倒大霉。

赵王是朱棣的第三个儿子,封地是在有古都之称的彰德(今安阳)。

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彰德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彰德人口密集,商贸业发达,繁荣昌盛。朱棣将赵王朱高燧分封在那里,对其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可是赵王朱高燧这次真的做的太过了,因为他触犯了朱棣的底线,那就是奢侈、贪图享乐。

此时,朱棣的声音幽幽响起,“你三叔年少时也曾跟随大军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可是,这些年来,他却逐渐的开始不务正业了,一天天只知道享乐,还越来越奢靡。”

话音刚落,他目光炯炯有神的看向朱瞻基,问道,“这事交给你来处理,你说该怎么处理?”

这是在考验自己,考验自己坐上那个位置后,究竟还能不能容得下这些叔叔。

朱瞻基快速的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言辞,缓缓开口说道,“此事,若是交由孙儿来处理,孙儿认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为合适。可予以严厉的批评,让三叔知道错了,知道害怕了就行。”

朱棣目光如炬的盯着朱瞻基看了好一会儿,露出笑容,说道,“嗯,此言有理,如此甚好!”

朱瞻基闻言,松了一口气。虽然刚才朱棣问怎么处理?但其中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若你是皇帝,你会怎么处理?

对于皇帝而言,一个贪图享乐、安逸的藩王总比一个暗中积蓄力量,招兵买马、结交朝廷大臣的藩王要放心得多。

只是,只以家风这块来说,这种奢靡之风也不可取。毕竟朱棣也不希望看到子孙后辈一个个皆碌碌无为,只知道吃喝玩乐。

所以,严厉批评,让他知道错了,知道怕了就可以了。略微的小小惩戒一番即可,藩王也势必会感恩戴德;过于大的惩罚只会适得其反,让藩王心生怨恨,这反倒不美了。

目前看来,这个考验过了,朱棣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朱瞻基只是为了迎合他,讨他欢心,才这么说。

朱瞻基君临天下的那日,不仅会像他爷爷朱棣一般,削藩。而且会削的更狠、更绝,甚至会收回所有藩王的权利,不再分封。

取消藩王的分封是绝对没错的,虽然说,经过朱棣的削藩,现在各个藩王手中已经没有多少兵力。但是,各地藩王在自己的封地鱼肉百姓,也不是朱瞻基想看到的。而且来自于未来的他很清楚,大明朝之所以会垮,有一部分原因,是被藩王给吃垮的。

明朝的藩王制度,一个最大的麻烦,就是历代分封不断,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给爵,就是要用国家的财政,把王爷们养起来,日久天长,越养越多,财政负担也就越来越重。

对藩王来说,政治上没自由,吃饭穿衣受限制,但生孩子的自由,却是绝对有。大多数藩王,都是逮着机会可劲生,生了孩子就找皇帝讨要土地,世代繁衍下来,藩王人数就像滚雪球一样增加。

大明国内的土地是有限的,而藩王生孩子的速度却是无限的。可想而知,肥了藩王的腰包,却坏了国家的财政。皇帝赐出去多少土地,国家就损失了多少财政收入,外加每年恩养藩王的巨额开支,哪怕是太平年月,国家的财政,也常捉襟见肘,倘若是赶上了闹灾打仗,国家的财政就更不堪重负了。

不过,朱瞻基也并不是想杀光所有藩王,他只是不想养猪一般圈养皇室成员。

他有着超乎这个时代的眼光。无主之地,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现如今的大明兵强马壮,兵锋正盛,放他们出去抢,放他们出去打,只要他们不是在华夏大地上祸害人就行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