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偏殿中,得了提醒的朱允炆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寻找‘大错误’之中。
他将折子来回看了又看,句句斟酌,甚至拆字解读。
可最后得到的答案皆是,没有大问题啊......
那皇爷爷为何动怒?
朱允炆想破了脑袋,还是出自于折子本身?
他举着折子重新细细斟酌了起来。
这一份折子乃是户部所奏写,面交待的乃是嘉定县城遭了水灾之事......
有许多的流民正携家带口的朝着应天府而来。
当时自己批阅之时,只写下了一段话:“本地官员需以尽职尽责安抚,朝廷将会快速出钱前去救灾。”
按照他的本意,不过是一个嘉定县受灾而已,流民能有多少?
这些年来,天下皆知洪武皇帝爱惜百姓。
所以大明之中出现了一个灾情,那受灾之地的百姓们都会不约而同携家带口的前去应天府,得皇垂青救济。
在朱允炆看来,其实此事大可不必。
小灾小难的动不动就直达天听?
当皇的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还要听你们这群受灾百姓诉苦?那该多烦啊!
所以他觉得,这些事情交给本地官员即可,朝廷得知消息之后就会送去钱粮救济。
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成!
“难道......问题就出现在了这里?”
朱允炆想到这里,旋即眼睛一亮,大手一拍道:“定是如此,定是如此!”
“皇爷爷一直一心为百姓操心。”
“应该是皇爷爷看穿了我的心思......他因此才大为动怒。”
“是这样......应该是这样没错了!”
接着,他脸又露出了郁闷之色。
“这个想法不应该提早暴露出来,吾还没有成为大明皇帝。”
“若是吾成了大明皇帝,我就按照我的想法去办没人管得着......”
“可现在......”
他叹了口气。
既然找到了‘根源’所在,那就等着机会,去给皇爷爷认个错吧。
至于机会?
内侍太监总管刘慎正在给自己操着心呢。
而这会儿自己需要干啥?
还是先抄写抄写吧!
于是乎,朱允炆开始不情不愿的伏案抄写了起来。
然而自己刚刚抄写了一遍,这时候外面传来了刘慎的公鸭嗓声音道:“殿下殿下,机会来了,机会来了。”
“此刻皇正处于高兴之中,那笑声啊......回荡在整个大殿里头,不绝于耳啊!”
“哦?”
“皇爷爷高兴了?”
朱允炆果断的丢下手中笔墨,咧嘴一笑道:“没想到机会来得如此之快。”
“刘公公,吾在此谢过了。”
“殿下客气,殿下客气。”
“为殿下分忧老奴欢喜得很,欢喜得很。”内侍总管刘慎咧嘴一笑,心里头乐开了花。
这一波大舔,效果奇佳!
“殿下,快些!快随老奴来!”
“好!”
......
奉天内殿,
朱元璋手持那一份书信,看着里头的字字句句所描述之语。
脸的笑容缓缓地散去,缓缓又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冰冷。
跟随在他身边多年的蒋瓛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这股子寒意......
他知道,此刻的皇怒了,想杀人!
“咱的大孙从失踪之后,就被人当做死尸随意丢弃在了山沟沟里头?”
“还遭到了野兽的惦记?”
“幸亏被一猎户将野兽驱散?救了他一命?”
“而后流落在民间,四处飘荡,讨饭为生?如同浮萍一般,无依无靠。”
“最终落户于河南道......被一河南道农户收养......”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心头的怒火转化为愧疚......
在他的手里头,此刻还抓着一块玉佩,这玉佩乃是大孙朱雄煐出生之时,他亲自赐下的,并且还亲自将其佩戴在了身。
只不过此刻,这玉佩碎裂只剩下的一半。
但即便如此,他依旧认得此物。
“咱的大孙......咱的大孙竟然遭受到了如此多的苦难!”
“这么多......”
“咱心里痛啊......心里痛啊.......”
朱元璋目光冷厉,面色冰冷,看着书信的叙述,浑身颤抖的厉害。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跪伏在地,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生怕这头老龙动怒,开口将自己吞掉。
一时间,
大殿里安静无比,落针可闻。
但蒋瓛却能够清晰的感觉到,这大殿里头蕴含的杀意,不觉得,冷汗已将浑身湿透。
而这时候,殿外骤然响起一声呼喊。
“皇爷爷,孙儿来了!”
紧接着两道身影一同走来。
这两人,正是内侍太监和皇太孙朱允炆。
可当两人走进来的一瞬,四周冷意十足,有种如坠冰窟之感。
朱允炆有余光打量了下四周。
锦衣卫指挥使此刻正跪伏在地,神色恭敬,连呼吸声都听不到。
而自己的皇爷爷......面色阴沉可怖。
这架势,心头怕是已经积攒了不少的怒火了。
眼前这情况,很显然已经到了积攒的怒火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他扭头看向这内侍太监刘慎。
“你确定,这会儿的皇爷爷很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