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章 有趣的大学(1 / 1)青藤木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哈哈哈……“胡婉婷大笑起来。

“丁飞虎,你们不是挺厉害的吗?怎么一提到当教员,就往后缩呀?”

“隔行如隔山呀。”

“不用急,”胡婉婷安慰他道:“我先办个培训班,告诉大家怎么准备教案,怎么讲述内容,咱们现学现卖,只要认真努力,没有不成功的。”

“太好了,婉婷,你又救了我们了。”丁飞虎高兴得跳了起来。

……

胡婉婷把侦察队拉到村外的小树林里,教给大家怎么讲课。

“不用怕,咱们用不着象老旧私塾里的先生那样,之乎者也,就象带徒弟似的,把你自己身上的本事,一点点告诉别人就行了,不会写字不要紧,会画画吧?拿着根树枝,就往地下画……”

胡婉婷上过学堂,有文化,有功底,当即深入浅出,把“教书”的要领,讲给大家听。

在皂角峪这所“大学”里,不可能象正规课堂那样,只能因陋就简,因此胡婉婷引导大家利用一切条件,迅速成为“土教员”。

“不善言辞,没问题,你做给大家看,拿花万里来说,教别人射击,用不着卖嘴皮子,拿一杆汉阳造,亲身示范,指导着他们练,把动作要领说明白,就完事大吉……”

“报告,”小毛举手提问:“指导员,学生们不听话,可以用教鞭打吗?”

“绝对不行,”胡婉婷认真地说:“咱们八路军里能体罚吗?整训和打仗一样,都要讲纪律,再说了,大家都是互帮互学,今天你是教员,打了他,明天很有可能他变成教员,来教你,那时候他要再打回去,怎么办?”

“哈哈哈……”一阵哄堂大笑。

……

胡婉婷变成了最忙的人。

她要指导队员们如何成为“教员”,还要帮他们准备教案,分派“教学任务”,同时还得抽空教丁飞虎等人学文化。

当教员,一丁点墨水没有,总是行不通的。

丁飞虎简直有“感激涕零”的感受,他对胡婉婷说:“幸亏有你啊,要不然……我愁死的心情都有了。”

“呵呵,威名赫赫的丁老虎,竟然说出这种话,真没出息。”

“不怕你笑话,婉婷,我们都是泥腿子出身,从小给人扛活放牛当长工……能活过来就不容易了,别说当教员,当学生都没资格,谁上得起学呀……”

“你那一身武艺,是怎么练出来的?”

“咳,我从八岁给财主家放牛,侍候着财主公子当仆人,他们家有钱,请的武把式,教公子练武,你猜怎么着……嘻嘻,那公子哥儿笨得要命,愣是学不会,结果我都学会了,哈哈……可乐不可乐?”

“不可乐,我真的挺佩服你的。”胡婉婷没笑,认真地说。

她亮晶晶的眼睛瞅着丁飞虎,嫣然一笑。把丁飞虎都瞅得不好意思了。

“你拉倒……说实在话,我们大家可羡慕你了,文武双全,不但功夫好,还有文化,有水平,史大刚他们那群人,简直都把你当神仙呢……”

“哈哈……”胡婉婷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美丽的白牙。

……

确实象是胡婉婷说的一样,这个“大学校”里,采取的是互帮互学方式。

侦察队的战士,教别人侦察技术、射击、格斗……而另一些青年学生,则教他们识字、数学、画图等知识。

民运干事讲述群众工作。

就连煤矿工人,也教大家如何打窑洞,掘地道……

各尽所能。

最让侦察队的人头疼的是学文化,虽然他们擒拿格斗、射击刺杀都个个生龙活虎,可是面对着一个个横竖撇捺的方块汉字却是一筹莫展,总记不住。

胡婉婷想了个办法。

她抛弃识字课本,尽量拣着与战斗有关的字,教给他们,比如“捷克式”“轻机枪”“王八盒子”……这类字眼儿,无论笔划多少,战士们往往最容易记住。

很快,这办法在全皂角峪得到推广。

慢慢地,开到皂角峪来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没过几天便又增加了一千多人。随着“新学生”越来越多,丁飞虎的侦察队,渐渐成了“老教员”兼“老学员”,还得负责向新来的同志传授经验。

“草……咱们这几块白薯,还成了香饽饽了。”苗小毛自嘲地说。

赵栓子得意洋洋地说:“以前我还真没发现,我原来这么值钱,既能上学,还能当先生,满肚子墨水的洋学生,都跟我毕恭毕敬地叫‘赵老师’,嘻嘻……跟做白日梦似的。”

……

“学堂”越办越大,大家忙着在山里盖房子,搭窝棚,挖窑洞……一边学习,一边干活。忙得热火朝天,皂角峪山里一片繁忙热闹景象。

“教室”是没有的。识字课,常常是在山坡上、树林里,席地而坐,树枝上挂块木板,便可以开课。

军事课,就更得在室外了,每一处坡谷里,打谷场上,房前屋后,都能随时开展格斗训练,侦察技能演示,射击技术讲解。

这种“边干边学”、“互帮互学”,实际性太强了,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因为大家都是从“需要”出发,去主动学习,从而进境神速。

“需要”其实是最好的老师。

……

紧张繁忙的学习,不光忙碌,其实也很有趣。几千人凑在一起,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各种本事人都有,课余时候,学生们演文明戏,唱评戏,唱歌……战士们和老乡们其乐融融。

丁飞虎和史大刚等人,课间时挨不过战士们邀请,在打谷场上表演武功对打,拳脚翻飞,闪展腾挪……引起一阵阵喝彩。

赵栓子和苗小毛等几个活泼好动的战士,居然迷上了“乐器”,他们用蛇皮、木板、马尾等材料,在青年学生的指导下,制作了土造“胡琴”,蘸上松香,竟然拉出了调调。

在山头上,小河边……咿咿呀呀地四处响起胡琴声。

……

这所“综合性大学”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为抗战服务的,服务于战争,而……战争就在眼前。

这天,侦察队正和另一队暴动队员们一起,集合在村外的山坡上,拿着“树皮本”上文化课,突然山下跑上来皂角峪村里的民兵。

(树皮本:即用桦树皮当纸,订成的小本,“皂角峪大学”里不可能供应纸张,大家便到山上采集桦树皮,这种树皮白净轻薄,扯下来裁齐,是最好的纸,学生们平时都舍不得用,平时练习,只用树枝在地上划。)

民兵跑上山来,气喘吁吁,慌里慌张地报告:“不好了,山下有鬼子攻打过来了。”

此地虽然是解放区,但是鬼子是不会放任不管的,经常发兵过来“扫荡”。

反扫荡,是军民们最常见的活动。

丁飞虎把“树皮本”揣到腰里,站起身来不慌不忙地问道:“鬼子来了多少人?”

“有四五百人,邓政委命令你们前去阻击,他正在组织村里的学员和老乡们转移。”

“好,”丁飞虎把手一挥,朝着山坡上的“课堂”喊道:“停止上课,准备战斗。”

学生们老师们……稀里哗啦地站起来,抄起长枪短枪,立刻摇身一变,成了战士。

“不,丁飞虎,”胡婉婷跑过来,“我建议,咱们继续上课。”

“啊?”

“上一堂真实的战斗课,教给暴动队的新战士们,如何进行游击战争。”

“啊……哈哈,你真行,胡指导员,你这个主意太好了。咱们就拿着鬼子当教材,上一堂战斗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