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七十四章:大国崛起(七十四)(1 / 1)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是借助亚历山大离世所造成的混乱,被放逐的摩揭陀贵族迅速抓住机会,

在印度河平原的“反马”战争中做大自己,取代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当亚历山大手下的将领,在公元前322前301年通过“继业者战争”,

将大帝留下的政治遗产,大致按亚、非、欧的地缘属性,瓜分为三块之时,孔雀王朝也已完成了,

对北印度的治重塑,并有足够的实力对抗,前来印度河平原,接收亚历山大遗产的希腊人。

公元前305年,孔雀王朝与继承亚历山大帝国亚洲部分的,“塞琉古王朝”的战争开启。

不过,这场战争,并没有发展成一场全面战争。

而是很快以双方缔结和平条约,并联姻,塞琉古王朝退出印度河平原的结果收场。

这也是印度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印度本土nn成功抵御外部入侵的案例。

除了北印度正处在统一之后的高峰期以外,这一成就,很大程度还因为,

对于塞琉古王朝来说,印度并非势在必得的核心区。

基于在“希腊化”世界中争霸的需要,塞琉古王朝的关注点,一直在东地中海,

王朝的首都,也因此设在地中海东北角的安条克。

如果此时的印度,仍然处在一盘散沙的状态,那么接收曾经被波斯长期经营,

并见识过马其顿军团威力的印度河平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就当时情况来看,塞琉古王朝如果一定要“拿回”,并固守印度河平原的话,显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退出印度河平原的塞琉古王朝,也并非一无所获。

印度丰富的物产,使之在进入文明期后,一直是东西方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双方决定,不再以战争形式解决矛盾时,随之而来的必将是贸易的繁荣。

对于骨子里浸透商业基因的希腊人来说,对土地的直接占有,从来不是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

这其中所带来的好处,甚至直接反映在了军事层面。

从印度引入的战象,最初的500头,是在缔结条约时,由孔雀王朝赠送的。

而这些战象,在接下来塞琉古王朝的西方争霸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至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在苦于得不到印度战象的情况下,不得不谋求训练非洲森林象,

来抵消塞琉古王朝的这一技术优势,结果并不理想。

如果说,塞琉古王朝的野心是在东地中海,那么孔雀王朝想做的,无疑是统一整个南亚次大陆了。

这一愿望,在孔雀王朝更迭到第三位君主时,得以在,堪称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身上实现。

阿育王于公元前273至前232年在位,他向南征服了德干高原腹地、向西扩张至兴都库什山脉

,基本完成了南亚次大陆的统一工作,除了最南端的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一带以外。

然而,表面的治统一,并不能掩盖,孔雀王朝所面临的内部矛盾问题。

要知道治统一的基础,是族与文化的认同,而对于地缘结构复杂的南亚次大陆来说,这却又是最大的问题。

整合印度所遇到的障碍,具体来说,就是婆罗门阶层对仰的垄断权。

以及种姓制度在吸收外来民族时,所遇到的结构性障碍。

首先,来谈谈婆罗门阶层和仰问题。

大多数资料介绍印度时,往往只是简单的,用印度源自古代的“婆罗门”一笔带过,

以至于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两者之间,是否有区别,又是否只是一个宗,在不同时期的叫法。

事实上,两者之间还是有显著区别的。

简单点说,印度是婆罗门的升级版。

也正是在升级之后,印度才成为不仅限于印度雅利安人,通行南亚不同民族集团的宗。

从技术上看,婆罗门与印度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进入了偶像化、人格神时代,而婆罗门时代,则有更多原始宗的成分。

在婆罗门时代,掌握祭祀权的婆罗门阶层,是人与神明沟通的唯一途径。

仰的基础,就是由婆罗门设定的各种复杂宗仪式,以及身为祭司的婆罗门阶层,他们象原始宗里的“巫师”。

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婆罗门阶层更倾向于用宗之力,彻底固化社会阶层。

参考西欧中世纪时期,罗马廷与诸教治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

身为世俗统治者的刹帝利阶层,显然不会,都对婆罗门阶层的这种权力垄断感到满意。

15世纪末,西欧社会及世俗统治者与罗马庭之间的矛盾,触发了一场轰轰列列的宗改革运动。

此后,以新教或“新”为名的教派,成为了与教、教并立的,广义教的三大教派。

新与教的本质区别,在于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理解的s经之意,直接与s帝对话。

由此,将原教罗马廷所主导的祭司阶层,置于了可有可无的境地。

对于无法从罗马廷那里,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新思想的产生,

也有助于自己摆脱罗马廷的掣肘,建立有利于世俗统治者的秩序。

婆罗门教进化的第一步,是将“神”赋予了人的性格、情感特征人格化,以及形象偶像化。

后世印度三大主神分别为:梵天、湿婆、毗湿奴。

其中梵天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湿婆是破坏之神、生殖之神毗湿奴则是保护之神。

事实上,在印度体系中神是非常多的,比较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上述三“神”,

成为了后来印度的三大主神,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地缘背景。

首先,做为世间万物的创造者,“梵天”在偶像化印度时代,占有一席之地,是很自然的现象。

在婆罗门教印度都信仰中,世间万物都是“梵”的化身。

未被人格化偶像化“梵天”神之前的“梵”,也是婆罗门祭祀沟通的对象。

类似的演化进程,在世界各地都曾经出现过,天朝也不例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