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谁主楞伽
楞伽,山名亦城名,众宝性所成,无神通
者不可入住,意译难入难住等。
一六三和尚,我有疑问
一六十四佛果无果
一六五一己习气,亦一己生命成就所依
一六六涅槃妙心
一六三和尚,我有疑问
“……尔时,大慧菩萨为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邪?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人学音乐、书、画和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啪!”
此刻神秀教授师喝停的戒板轻轻一响,一旁专职的诵经师便顿然打住了声音。
大殿之内,坐无虚席,一派静穆之中,另一旁专职的助讲便及时配合了:“请问教授师,此段经文,云何大意?”
“概而言之,此段经文谓人修佛得佛,事须渐除,理则顿悟。”
“请问教授师,何谓事须渐除?”
“如佛所言,万物之生,世事以成,皆由渐近,人除虚妄习气,亦无二致。故烦恼根断,亦坚轫之中渐次渐近,渐成正果。”
“请问教授师,何谓理则顿悟?”
“法界之中,理不可分,悟不可分,理之有悟,达之全然,即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如人皆佛性,人皆能佛,顿见顿知,修行方能始终一心。那明镜顿现一切色像而无分别,喻佛法由加行位入通达位时,顿悟人法我执自心现流,顿证二无我所显之一真法界,顿断无始分别所起二执,顿遍照了一切法真如性而无能所分别之相……”
讲者如数家珍,听者如痴如醉,话音落时,似有期待的神秀便将目光投向座下众僧了。
“请教首座,人皆佛性,人终得佛,于中顿渐次第如何?”一禅师有问。
“不闻圣教,无以修行,渐能顿现心中明镜,此渐中有顿。而明理以行渐除之事,行渐除之事更证顿悟之理,故渐修顿悟,顿悟渐修,一心而已。”
“请教首座,人如何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座下又一紧接。
“人虽佛性本净,但因无始妄念覆之如镜有尘,人当远离责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心住一境,方能息灭妄念。而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如磨拂昏尘,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所谓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故观心一法,总摄万行,最为省要……”
自证分晓的首座讲到这里之时,满殿啧啧称叹顿然一片,弘忍大师虽也甚觉宽慰,但深深目光却更有期待……
“诸位同门,此段还有疑义否?”助讲这时履责大声。
众僧听了,有人摇头,有人左顾右盼,更多则将目光渐渐聚向了专职的诵经师……
“和尚,我有疑问?”
就在大殿复又肃静之时,神秀正欲示意接诵经文之际,最后一排角落之处南音陡起!
一六十四佛果无果
大半年了,慧能的声音于大殿再次出现,顿叫众僧无不一惊……难道这獦獠真要登堂入室了?
“还真想再闻獦獠的锐利,再听獦獠的透辟呀!”
“入殿肯定是五祖同意了的,但挑战首座呢?”
“有意思,一边是众望所归的教授师,一边是新来不久的行者。”
“不可能吧,人还未剃度呢?”
“怎么不可能?”
……
“智先,你领行者前面来,这样方便些!”
一片嘈杂之中,五祖大声发话了。
……
“慧能哪,我与神秀论楞伽,玄理通快,必多利益,汝若有疑,尽管相问。”
人一到跟前,五祖既给足了首座面子,又巧妙当众公开为慧能奠定了今后在山里地位的基础。
“请教和尚,人佛性本有,心镜本明,本有本明之在,客尘何染?更人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守心拂尘渐修渐除,佛性当下何证?心镜又何明究竟?”
慧能上前于五祖等施礼之后,便直面教授师了。
人渐修顿悟,顿悟渐修,唯在终求佛果,而慧能所言,却直指学佛百年之义,人当然一时难与交集思想了。因此,除五祖心里有底,在坐个别为之点头,为之深思之外,大多不仅歧路以远一时一片茫然,一片轻蔑,且还一片哂笑了……
“啪!”
一片嗡嗡之中,神秀重击戒扳,在刻意瞥了助讲一眼之后,便侃侃而应了:
“佛性本有,明镜本明,只因无明所障,更为客尘熏染,人因此难知难见,故万劫轮回生死。人若尊圣教,依师言,常守真心,不仅当下知心体,识心用,更能坚轫渐除障垢,而证究竟。”
“请问教授师,何为知心体?”多有默契的助讲随之紧接。
“凝心入定,住心看净,便能顿知心性清净,体与佛同,是为知心体。”
“请问教授师,何为识心用?”
“人与佛同,却为何长坠轮回,只因三毒于内萌雾,六贼于外滋尘,故尔不能见证。人若识妄,心念不起,则三毒雾消,六根清净,此雾消清净之力,便是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之中终成正果,心用而已。”
两人一唱一和至此之时,又相视一笑之后,便目光齐齐看向慧能了。
“请教和尚,佛祖之后,如恒河沙体与佛同之人学佛修佛,几人终成正果?”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人于佛果之执渐渐根深蒂固,因此慧能也只好随顺究问了。
“正因为无明障深,六尘垢重,所以才须修行渐除之坚轫,释迦摩尼得佛且历劫无数,而况我等乎?”
此中神秀之应,似乎已是有点儿居高临下了。
“阿含记载,佛祖在世之时,当下印可弟子、沙门、居士、凡夫、外道无数,请教和尚,其万劫渐修渐除又在何处?”
此刻慧能却精神一振,因为他感觉讨论开始进入正题了。
“佛祖印可者,至极也只罗汉,从未印证得佛果位。”
“请教和尚,何谓佛果?”
何谓佛果?这是问题吗?学佛修佛不为来世人天,不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那完满永恒绝对的美妙存在,又所为何来……
“请问行者理解的佛果又是什么呢?”
神秀想想反问之中,已有一点儿揶揄的意味了。
“佛果无果!”
慧能斩钉截铁,毫不在意。
“佛果无果?”
神秀闻之一愣。
“诸法实相,即是佛果!”
慧能开始有所展开了。
“此说差矣,见诸法实相,修在通达,位只登地,故佛言此时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而已,此于佛果,还有遥遥距离。”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人明诸法实相,见一切清净,知一切无得,更无从所得,因此根除法我牢执而获生死解脱及人生自在若谓佛果,亦可差强人意。”
“何以见得?”神秀显然已有讶异了。
“释迦摩尼当年夜睹明星顿悟成佛时曾经长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念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故人明诸法实相,无著无得,妄念顿消,并因之百年成就,即是成佛。”
佛果无果?
诸法实相,即是佛果?
生死解脱,人生自在,即是佛果?
无著无得,妄念顿消,百年成就,即是成佛?……
五祖于心,慰藉有加。
神秀于心,似有触动。
众僧入耳,无不震惊,亦多疑惑,更为失落……
于是大殿一时纷纷议论!
一六五一己习气,亦一己生命成就所依
“啪!啪、啪!”
面对座下开锅般的沸沸扬扬,神秀片刻凝神,便重击戒板了。脆响之后,嘈杂之声顿然而去,大殿又格外的安静了下来。禅师们此刻内里所思所想虽各有不同,但似有期待的目光,却都齐齐投向他们的首座,他们的教授师了。
“罗汉为小乘之果,就因习气过患依旧,所以佛祖在世之时,常常告诫不可放逸,令之根除,请问行者,此作何解?”
看来行者之说,多依阿含所载佛之当下印可,于是神秀便使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法子了。
“人有习气,天地之间方有人的独灵人有不同习气,人才活的是一己生命!”
议论至此,慧能更加自信了。
“此是何意?”
神秀听了不解,众僧闻之大惑,唯五祖灿然一笑。
“请教和尚,何为习气?”慧能诚恳以问。
“若以藏识论,人之性情也若从六尘看,人之熏染也。”
“人皆有识,人皆六尘。请教和尚,那人的性情、习性、习气之类,是不是难以泾渭分明?”
“当然。”
“人面六尘无二,却熏染大不相同,请教和尚,之中谁主熏染?”
“心所心王,以识为主。”
“所以才有万法唯识,所以才有一人一习性,所以才有一人一世界?”
“可以这么说。”
“因此,人性情也罢,习性也罢,习气也罢,本无好坏高下之分,是不是只因人因时因事而已?”
“或也差不离吧。”
“那习气二字,虽一般为贬,但换个角度,如万类看人遇事必过脑子且三思而后行之习性,是否亦它们眼里心里可恼可恨更不可思议的习气?”
“有点意思。万类自然,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唯人有事没事时时处处思之虑之更想一切主之,这在众类有情的眼里心里,或许还真有点儿甚为可笑、可恼、可怕更可恨的了,此谓人之习气,亦未尝不可。”
此中议论,兼通老庄的神秀不知不觉亦来了兴致,而此时慧能却话锋一转:
“以此而论,请教和尚,那所谓思之习气是否为人独有独灵?而于万法唯识更一人一世界的人人而言,人一己习气,是否亦人一己生命成就所依?”
“这……”
神秀思虑之中,一时语塞。
“请问行者,何谓思之习气乃人独有独灵?”
一旁助讲禅师见状立刻究诘慧能。
“万物之中,人猛不敌虎豹,力不如马牛,却能将其牢笼,予之驾驭,请问其因何在?”
慧能随之也转向助讲和尚了。
“因人之智也。”
“智者在思,大思大智,小思小智,不思则无智远智。思乃器物创造之因,人力集合之恃,精神求索之缘。不言思与不思,思深思浅也人与人相较的根本差别,仅比之万类,此思是否为人独有独灵?”
“这……”
助讲禅师一时亦不知如何应对为好了。
“请教行者,何为一己习气亦一己生命成就所依?”
对慧能这一问题似乎多有兴趣的诵经和尚,这时一下抓住了机会。
“就说佛祖吧,生为太子,不萌圣王之志,不近治国谋略之策,却一心专注人的生老病死,换个角度,是否亦可谓人皆不意不期之习气?是不是也正是此中人非期非意的极思苦求,才使太子顿悟成佛,最终成就了百年生命真义?
再说佛陀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生为王子而有性情倔犟,自尊异常的习气。因佛批评听法打盹儿,便誓言从此目不交睫,以至落下眼疾失去了光明。一片黑暗之中,阿那律的自尊更犟劲儿使之精进不止终证天眼,看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十万亿土之外的极乐世界。此中习气,是否为其生命成就所依?
而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从小智慧过人,却有恚恨炽盛的习气。归依之后,佛祖因势利导多言恚恨过患之中,透说世界人生本相,其因之大彻大悟得证无争三昧,反成了宏扬佛法空义的不二之人。
更头陀第一的宗门之祖摩诃迦叶,虽是博学多才多艺,但却有离群索居的兀傲习气。其若不值佛,亦当独觉之言,也可知人的自负非同一般,或亦正因为人有此黠慧,才有百万之中独与释迦摩尼会心佛法幽奥的颖异吧?
还有舍利弗尊者的多嗔,毕棱伽婆尊者的多慢,孙陀罗难陀尊者入大众问讯致意时的先女后男等等等等,不亦其生命成就因缘所依吗?
世人有些习气虽是令人疾首蹙额,若时间事件为之巧合,更人因之有所反省痛下决心,那所谓的不良习气,不但是一切根本转变之缘,且也是其生命成就所因……”
“慢!行者说佛祖极思苦求生命究竟,亦由习气?”
一直纠结此中问题的助讲和尚这时不由打断了慧能。
“与佛祖的太子身份和与生责任而言,此思此求,是不是可谓国王国人都不期不意的人之习气?”
慧能一点儿都不回避。
“佛祖得意弟子成道,亦由习气因缘?”
助讲和尚仍是疑惑满满。
“金刚经言: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万法唯识的一人一世界里,人的藏识,人的习性习气与人成就的相应,当然密不可分。所谓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人习性习气所在,亦成道之缘,得道之因吧?否则世上又何来诸佛呢?此一个诸字,便是性情、习性、习气不同之人人得佛无有例外更当下皆能成就的最佳注释吧?”
慧能于之,当然自信不疑。
“行者,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我等于此,也是习性习气使然了?”座下一禅师似乎恍然,于是大声。
“人之出家,本非常情,我等所思所求,在大多世人更至亲的眼里心里,难道不是人不好理解,不可思议更不期不意的习性习气吗?”
慧能于之,深有体味慧能此言,更是直击在坐几乎每个人的深深内里,因此大殿一时又蜩螗沸羹,一片喧哗了……
一六六涅槃妙心
“啪!啪、啪!”
重重戒板声中,大殿又渐渐安静了下来,面对慧能,神秀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将议论引向经文内容本身更为主动,于是便又开口了:
“经中佛告大慧,净除自心现流渐净非顿,渐成非顿,请教行者,此中何来佛果顿成?”
“回和尚,金刚经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修佛本就无果可求,无相可成,经中顿渐着落,只方便而已,这是其一。
其二,人无明根深,净除自心现流实为不易,故佛说渐净之理,以固其心。经中诸多譬喻,实谓人有迟疾,见有顿渐。譬如学艺,有人无师自通,有人虽千般指点,也勤学苦练,但一辈子仍难出师,仍难独立譬如闻理,有人一点即透,有人开窍终难。所以法则一种,根本而言无有顿渐,只人不同而已。
其三,佛祖说法,皆为开示诸法实相人之修佛,只为得入寂灭清净之境。此色像无相的真谛,若于人心之见,与佛无二无别。所以经言顿渐,只过程不同,而不在果位,更无有果位,才是经文正义。”
慧能此议,严格讲来与经文字义显然不符,但又不是没有道理。且学佛之人,皆知读经释经依义不依语的佛陀最后嘱咐之义,所以众僧听了虽有些目瞪口呆,可一时还真难驳其非是法意。
“请教行者,达摩祖师西来独传拈花一脉以四卷楞伽印心,实与不实?”
神秀心想,楞伽于宗门的重要,人人皆知,慧能不可不认,只要将议论牢牢着落经文本身,一切便有展开的方便。
“回和尚,拈花一脉,教外别传,实落不拘文字,其正法眼藏,唯在涅槃妙心吧?”
这时慧能有些针锋相对了。
“请教行者,何为涅槃妙心?”
人言之有理,神秀也只好随之反诘,况那涅槃妙心,岂是一般说得清,道得明的呢?
“回和尚,人心本净,非是外拂为妙!
实相无相,凡心能悟是妙!
人心于相不住谓之涅槃,百年于相不离其心有妙!
因此修佛无果可成,唯着涅槃妙境而已此中之人,妙不可言此中之妙,全在一心!
且达摩祖师传楞伽,四祖道信等量齐观文殊般若经,今之大师,更言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所谓见性直了成佛,便是人顿然入涅槃,当下印妙心,此中又何来次第,更何又是渐净渐成?”
听到这里,众僧傻眼,神秀发愣,唯五祖幽思杳渺,仿佛看到看清了宗门广大的无限前景……可一念回神,大师不仅真真切切看见众弟子写满脸上的惊谔、困惑、茫然、失落更还有一些不知由来的内里愤愤,且还明显感觉到了渐起渐强嗡嗡声中那情绪暗涌或将有所失控的可能……
佛法难起,但真正的佛法必将因人而起,这个非常的慧能,决定是未来希望所在了。而首座神秀,当然还是东山法门的翘楚更眼下的定海神针……片刻迟疑,五祖终于拿定了主意!
“啪!啪!啪!”
这时大师果决起身一步跨到神秀身边重击戒板神情庄严:
“今日议楞伽,龙象砥砺,老衲多启。智先呐,你领行者先回槽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