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眯起眼睛,脑子飞速转动。
如今是崇祯元年,也是大明灭亡倒计时了。
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根据后世的科学考证,明末整体气温下降两度。
大明北方,尤其是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这些地方的开发已有数千年,人口甚广,自然环境相对脆弱。
干旱降临北方,一系列的气候异常将会深刻影响大明的时局。
这可不是一年两年的气候异常,而是数十上百年的气候异常。
南方或许要好一点,但大明不是南北分立的诸侯国。
北方的战乱和干旱,势必是会传导到南方。
朱明悚然一惊,他忽然发现,自己这段时间竟然忽略了一个大问题——粮食问题。
如果粮食出了问题,那就意味吃不饱饭,甚至会饿死。
当发生这种惨剧时,一切的文明都将毫无意义。
朱明想到后世的几种高产抗旱作物。
实际上,马铃薯和番薯早已传到中国。
所谓“糠稀盛世”,人口大量增长,也是如此来的。
只是农民对种植庄稼是很谨慎的,推广难度相当大。
当然,大明朝也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在搞推广工作。
明末西学大家徐光启其实就干过这事。
这位“叛出”儒门,皈依西教的大学问家自从接触过西方的科学知识之后,就深深沉浸其中。
徐光启可不是“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在科举上的成就也足以令人仰望。
其本人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高中第八十八名。
作为统治中国千年的士大夫阶层一员,徐光启自从接触到利玛窦等来自西方的传教人员,就敏锐地意识到士大夫知识体系中的不足。
此外,徐光启还是一个相当务实的人。
天启年间,徐光启以高官显赫,进士之身,亲事农桑,在京师一带推广马铃薯和番薯。
可惜,这时候的大明已经病入膏肓了。
他的成功是极其有限的,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有力支持,倒教女真野人得了大便宜。
后来马铃薯和番薯逐渐获得了广泛传播,铸就了“糠稀盛世”。
不过,底层平民长期食用这些粗粮,也会造成智力和体力的衰退。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无论如何,这也比饿死强多了。
尤其是在饿殍遍野的明末,马铃薯和番薯简直就是神器啊!
朱明这样想着,有些入神了……
徐四平似乎习惯了王爷会时不时如此作派。
这种时候他是万万不敢打扰的。
良久,朱明回过神来。
“四平,现在有个紧急任务交与你……”
朱明忽然声音一顿,直接道:“你回头安排石大去福建收罗此三种庄稼作物。”
“一物名曰马铃薯,又叫土豆。一物名曰番薯,或叫地瓜。一物名曰玉米。”
朱明想了想,又取出宣纸,描画几笔。
徐四平见朱明如此郑重其事,也不敢怠慢。
他目光一扫,但见两个状如鸡子的椭圆形之物跃然纸上。
又见一株高大植株,上面着点缀着果实。
徐四平不禁好奇道:“王爷,这三物有何特异之处吗?”
朱明大笑道:“若我瑞昌百姓得此三物,百姓几无饥馑之患难!”
“这几种作物产量很高,且耐旱,山地旱地亦适宜种植。”
“产量嘛……”
朱明顿了一下,一时有些拿捏不准。
据他所知,比如这番薯,后世经过各种育种培植,辅以化肥肥料,亩产五六千斤应该是有的。
但这个时代,没有经过特殊的培育以及充分的肥料,他还真说不准具体产量。
他想了想,含糊道:“正常年景,亩产千斤应该问题不大。”
徐四平瞪大眼睛,定定看着这宣纸上的作物。
他本是农家出身,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徐四平拿起宣纸,如获至宝,声音颤抖道:“王爷,若得此三物,推广开来,实乃万家生佛之善举!”
朱明笑着摇摇头,道:“此物皆传自西洋异域,我大明早有人能人义士推广了。”
“不过,一来百姓谨慎,难以取得信服栽种开来。二来庸官懒政者众,少有官方大力宣传。”
“不然北方危局,可稍解一二。”
徐四平闻言默然,跪伏在地,肃然道:“王爷有挽天倾之宏志,属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明颇为诧异地瞥了一眼徐四平。
由于徐四平算是他招揽的第一个“高学历”人才,朱明甚是厚待徐四平。
之前纵论古今中外,也多有忽悠暗示这小子。
只是这小子颇为犹豫,似乎过不了内心那一关。
要知道,前阵子他帮徐四平灭了李家,也算是帮徐四平报了生死大仇了。
怎么今天突然就誓死效忠了?
朱明笑道:“四平,这是何故?”
徐四平正色道:“四平虽因劣绅小人绝于科举正道,报国无门,却也不能惑乱纲常,造反作乱!”
“今日始见王爷宏图大志,爱民之心,四平愿为前驱,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朱明哈哈大笑,道:“你这小子,莫要太高看自个了。”
“谁告诉你本王要造反作乱?”
“你就这么笃定你能惑乱天下?大明虽已病入膏肓,却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旦夕之间,能聚十万大军,你我二人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徐四平闻言脸色一红,期期艾艾,说不出话了。
朱明笑眯眯道:“起来吧,本王知你心意了。”
“以后好好做事即可,不要多想,本王对你还是很信任的。”
徐四平起身行礼,自去了。
……
孙李两家谋害宗室、造反作乱可是在瑞昌县城闹出了好大新闻。
街头巷尾热议不断,好一番谈资。
不过,谈资终归是谈资。
个把月之后,热度也降低了不少。
昔日威风凛凛的孙李两家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还是那句话,世界很大,离了谁都能转。
不过,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瑞昌王府愈发声威显赫了。
当然,王府的声名又与孙李两家这样的劣绅大为不同。
多是竖大拇指,吹捧王爷的。
如此,王府的一举一动也愈发令人瞩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