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批评(1 / 1)惊年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薇儿,”陈惇喊道:“薇儿——”

“她叫薇儿?”官差迎上来上下打量他:“是你的什么人?”

陈惇瞥了一眼尸体,急忙摆手道:“不是,我是来找小孩子的,她在这边看热闹,不知道跑到了哪儿去了。”

话音刚落,就见薇儿从人群底下钻了出来,扑到了他的怀里。

“去去去,”官差把他一推,不耐烦道:“别捣乱!”

陈惇抱着薇儿被推得一趔趄,差一点栽倒,不过他也不气恼,拍了拍裤腿上的灰尘就准备回家了,然而却看到草席上的女尸被撩起了头发,这一眼让他一下子怔在原地,不由自主地“啊”了一声。

这个被水泡地清白发胀的女尸,虽然头发脱落,头脸膨胀,口唇翻张,但五官好歹没有泡烂,所以被陈惇认了出来,不是别人,正是他那一晚上偷偷潜入沈府,遇到的丫鬟小桃。

小桃是个十五六岁模样的小丫头,小脸小眼睛,有个美人尖,鼻子下面有一颗不大不小的疣子,如今陈惇看到的,是泡地胖大虚浮的尸体,但尸体面上那一颗疣子却越发清楚明显了。

陈惇倒吸一口气,沈府的丫鬟怎么会溺死了?

“仵作来了没有?”刘典吏匆匆赶过来。

“马上就来,我们现在张贴告示,让人尽快领尸。”衙役道。陈惇趁他们说话,便蹲在尸体旁边,从上到下观察了一番,心中却“咯噔”一声。

这尸体似乎有异常。陈惇发现,这尸体的肚皮并不是很鼓胀,她的手也不是死死握在一起,而是松弛地摊开,口鼻处也是干净的。他想了想,又抬起尸体的手指,发现指甲缝里并没有泥沙。

如果是生前溺水的尸首,会两手拳握,肚腹鼓胀,拍着发响,其头与发际、手脚爪缝以及鞋子里会有泥沙,口鼻内会有水沫或者能看到淡色血污,或者周身上下有搕擦损的地方,因为溺水的人未死前一定会挣扎,由于呼吸关系,便要吸水入肚,搅起泥沙。

小桃是被人杀死之后,投尸于江里的。

陈惇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开始在尸体上寻找致命的痕迹,他最先看到的是脖子,而小桃的脖子上的确有若隐若现的痕迹,陈惇瞪大了眼睛正要仔细观察,却被人从领子上一把拉了起来:“你干什么呢!”

“我、我就是看看。”陈惇抱着薇儿后退了几步,让仵作勘验。

“快点搭草棚,”仵作跨过火盆道:“这大日头的没有遮盖,尸首很快就要腐烂了!”

陈惇看他用药酒洗过手,又往嘴里含了一块生姜,他本想细看此时的仵作如何勘验尸体,但却被官差推搡着后退了七八米,只能大致看到一个翻检尸体的动作了。

“闲人退避!”官差的态度不太友好。

仵作似乎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了什么东西,陈惇本想继续看下去,怀中的尚薇却哭闹起来,陈惇只好带着她回去了。不过走之前他看到这个仵作起身,在河岸处走来走去,似乎在丈量深浅——这是一个专业的仵作,溺水而亡的情况复杂,自投河、被人推入河的,观察水流是非常正确的。水稍深阔,便没有磕擦、沙泥等现象;如果水浅狭,则与投井、落井相同,深三四尺的光景都能淹死人。

陈惇也没有回家,他带着尚薇去了吴钩书坊,让尚薇自己玩去了,他和孙世贵关着门商量出版的问题。

“怎么样?”陈惇问道。

“按小官人的办法,追人毁板,”孙世贵想起来还一脑门子汗:“但是咱们这书根本没有刻印呢,到哪儿追人,到哪儿毁板去?”

“就把对面几家统统搜一遍,”陈惇道:“让他们知道咱们这一次决心很大,最好能流传到山阴去。当时我说要告就往大了告,直接去绍兴府衙里去告,这样全绍兴就知道了。只在会稽,效果不佳。”

“哎呦喂,还敢往大了告?”孙世贵道:“曹知县可不信我的书这么红,他一直问我要来着,都被我搪塞过去了。”

“等到真红起来的时候,他就知道了。”陈惇道:“我今儿来,要跟你说批评的事情。”

这个“批评”,可不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而是评注点评。每一本畅销书,都会衍生出无数的注释评论文,像《四书集注》,就是朱熹对四书的注释,像以后的金圣叹评《水浒》,人不看《水浒》了,只看金圣叹批过的《水浒》。

“这小说还没出呢,”孙世贵不理解道:“就要说评注?”

“小说刊印出来以后,”陈惇把自己的想法一点点讲给他听:“一定会风靡,其他书商看到,就算是冒着追人毁板的风险,肯定也是要盗的。那到时候怎么办?他们盗小说的时候,咱们出评注,专印评注。”

“那他们肯定还会盗评注的。”孙世贵叹了口气。

“别急啊,”陈惇呵呵一笑:“咱们这个评注有个附带,等卖出去一定数目的时候,告诉买书的人,凭借吴钩书坊出版的评注一书,可以免费获得一张戏票。”

“戏票?”孙世贵彻底糊涂了:“这是什么东西?”

“我请徐文长将《白蛇传》改编为了戏曲,”陈惇得意一笑:“你说以徐文长的才华,这个戏曲,会不会火起来?”

孙世贵瞪大了眼睛:“你说真的?”

见陈惇点头,孙世贵又惊又喜:“文长先生,竟然真的为《白蛇传》写词谱曲?那岂不是重复《琵琶记》的空前盛况了?”

当年《琵琶记》出来的时候,万人空巷,如痴如醉。

“文长的戏曲正在创作中,”陈惇道:“等他写好排演完毕,会在绍兴府最大的明月楼里演出,这第一场就留给买了咱们吴钩书坊刊印的评注的读者。”

陈惇包揽了评注,他是原创作者,对原著的理解是最深的,他此时再提出要拿百分之六的分成,孙世贵再没有二话,痛痛快快地跟他签了协议。陈惇计算了一下,每一本书按一两银子的价钱开卖,卖出去一百本,他就能赚六两银子,还不包括评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