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这道会试题目取自中庸,而归有光这句话笔理不深,而且在格式方便更是欠缺严谨,所以被专门挑了出来,批了一个“粗”,就是粗疏不精的意思。
归有光自是文章大家,而他的应试时文却不合规范,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然而这其实是说明,归有光潜心钻研真正的文章大家之道,对应试之文反而并不娴熟他不像其他学子一样,低头只看八股文不看八大家文章,他是真正将八大家的文章学到了真传的人。
“你、你说我可以,”这学子气愤道:“不许说我老师!”
“怎么,吴中的书生人人喜欢褒奖他们的老师,却不能容忍他人说一句公道话?”王世贞哈哈大笑道:“刚才震川先生不是说,海纳江河,开坛无妨争啄吗?怎么现在还不许人说话了?”
他不等人说话,又道:“举业一道,自来都是敝帚自珍。师傅是什么样,徒弟大抵就什么样。有时候好的学不到,坏的偏能传承,我就问你,制艺上若是能想到什么写什么,看到关雎之句,你又能想到什么呢?”
“自然想到君子慕少艾,君王思贤才。”没想到这学生大声道。
“文章做坏了,人脑子倒还没坏。”王世贞道:“这要是换个心思不端的人,说我看到关雎,想到了白蛇、莺莺,按你这个至情至性的理论,考卷上也能写这些小说之言?不黜落你黜落谁呢?”
“这个”苏州府尹王廷咳嗽了一声,温声道:“元美说的不错,应试文章,所求所问都是治国大道,怎能有小说家之言?若漫摘典故,不出经史子集,则有故作艰深或矜为俳丽之意,背离大道。须知文章必要以圣人之言为先,个人之言,不可遮覆。文章真正要做得庄雅冲夷,真醇正大,无奇谲之态,无藻缋之色,无柔曼之容,无豪岩之气,方才是到了火候。”
他这话说的谆谆,而且晓谕了切切实实的道理,那些个学子们,都露出了服气的神色。
陈惇却听出了更多的东西,只因此时的所有考题,俱出四书,四书的道理都放在那里,你可以扩充或阐释,但永远不能提出异议和质疑,即使你文章做得再好,甚至道理讲得再明白,这样的文章也不会被取中的,这就是王廷所说的“必要以圣人之言为先”,至于个人之言,如果不应试制艺的话,你想怎么写怎么写,但是制艺就不能允许漫撒发挥。
比如说“麻冕,礼也”这句话,由麻冕这种织物想到用之做成的冠带,由冠带想到其代表的礼仪、身份,这是合情合理的,但你要是说看到麻冕我想起了披麻戴孝,由披麻戴孝我又想到了棺材灵堂,这简直就是可笑了。
陈惇暗道,这也就是归有光和徐渭屡试不第的原因了。归有光提倡“至情至性”,认为好文章在于抒发胸意,而不注重格式俳韵,其文字是真诚感人了,但格式和典故,却引用地非常不恰当。而徐渭这家伙,脑子更是天马行空,思维跳跃,就跟手里拿着一大把铜钱的人一样,你哪儿知道他下一枚铜钱往哪儿抛呢。他的文章不看个五六遍,根本品不出真正的味道来,但谁会有这个耐心去一字一句地品读呢?
只可惜王廷这个灭火器并不管用,这边灭了火,那边王世贞又挑起衅端来:“我听说,震川先生曾经说过,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原话是这样吗?”
归有光点头道:“是。”
“请问先生,”王世贞道:“这德和质分别是什么?”
“德,是写作之人的品德,也是文章承载的道德。”归有光解释道:“质,是质理,是本性。”
“所以先生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重视文章的本性,”王世贞道:“这是韩愈的主张,所以先生效法韩愈、欧阳修是吗?”
“我以唐宋之文变化自得,求文之神,平易自然,清新一时之风气,赞许真情真性,”归有光道:“因故提倡效法欧阳修、韩愈。”
“那么先生究竟知不知道,”王世贞露出一个半是讽刺半是看好戏的笑容:“韩愈、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想要复兴的,正是秦汉文章!”
“啊”这许多学生惊讶不已,他们虽然日日诵读八大家文章,却并不知道韩愈、欧阳修竟然提倡复古,而且学习的正是先秦两汉的文章。
王世贞作为复古派领袖,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崇秦汉时期的古文。而归有光作为“唐宋派”的代表,主张“变秦汉为欧曾”,主张学习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但现在王世贞却说,连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欧阳修,都主张学习秦汉文章,那么唐宋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韩愈、欧阳修提倡复兴秦汉古文,”归有光依旧缓缓道:“是因为当时文坛上盛行浮华靡丽的骈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声律,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穷妍极态,席卷了当时文坛。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这时候韩公站了出来,倡导诗文革新,反对绮靡晦涩的不良文风,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生活的道路。”
王世贞点了点头,却听归有光道:“元美为后七子领袖,继承前七子复古主张,可知道前七子为何要宗法秦汉之文?”
陈惇微微一笑,谁说归有光不会明褒暗贬?刚才王世贞借故讽刺了归有光制艺粗疏,如今归有光毫不客气地还回来,说王世贞为后七子领袖,但所有的主张和理论,都是从前七子那里继承过来的,并没有自己的创作。这是因为当时王世贞、李攀龙为了快速获得名气和文坛地位,故意拉拢拼凑了七个人,标榜自己继承了前七子的主张,果然声名鹊起。
“因为秦汉文章郁沉雄浑,鞭挞千古,掊在当代。”王世贞道。
“不然,”归有光直接道:“是因为弘治时期,首辅李东阳主持文柄,天下翕然效仿,他的诗文继承的是三杨,在形式上追求曲雅工丽,在内容上歌颂功德、逢迎唱酬,一片太平之景。而前七子反对这种柔弱的文风,所以提出了宗法秦汉文章的主张。”
“前七子的主张,其实是非常适宜的,”归有光点头道:“崇古拟古,用秦汉雄浑古朴的文风,扫清文坛萎靡之风,这样的用心和出发点是对的。但七子等人只是单纯模仿秦汉文章的形式和样貌,强调尺尺寸寸向古人学习其格调、法度,而不是效法其精神和内容,只学到皮毛而失之风骨,形似而神不似。这样下来,单纯从形式上拟古,成了一道禁锢,导致后人永远被困在前人的藩篱之中,其作品成为毫无灵性的假古董。”
归有光说完,左侧首席的唐顺之哈哈大笑起来:“可不是嘛!我记得元美的求志园记中的,说径逶迤数十武,我还在想这个武是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武在先秦是半步的意思,你说你用这佶屈聱牙的典故,谁看得懂呢?看不懂你的文章,你又要感叹世间知音少,倒让人望而却步啊!”
王世贞刻意模仿国语、尚书等先秦两汉典籍,用一些只有秦汉人才会用,而后人已经摒弃了的词汇,这就算他刻意为之了,而且在一篇这样的文章中突然冒出古文字来,才更显得不伦不类,锻炼未纯。
“韩愈、欧阳修为了扫清浮华文风,故而提倡秦汉,”那边陆执懋抚掌道:“如今七子也是为了扫清馆阁文风,提倡效法秦汉,五百年间,竟如此之相近乎?”
“文风五十年一小变,百年一大变,”归有光道:“如今的文学风气,不再是李东阳的馆阁太平词,而是泥古、模仿、抄袭,这就是提倡复古所造成的影响,已经阻碍了文学的发展。当此时,须当挽刷风气,引领文风走向清新、自然、平易畅达、真情实感的道路,这就是我主张效仿唐宋之文的原因。”
“唐宋所谓名家的文章,就像秋天的雨水,看似一片汪洋,但只是一汪积水而已,雨过天晴,便一无所见。”王世贞哼了一声,道:“而屈原、宋玉的诗赋,却是汪洋大海,一泻千里!”
吴奂拈须微笑,看向自己的孙子吴启和,却见他已经看呆了,显然眼前这种激烈而又精彩的争辩,已经收慑了他全部的心神。
“王世贞才高气盛,视当世无人,一何如是,”吴奂暗叹道:“不过二十年内,执文坛牛耳的,必然也还是他。”
他这么想着,却忽然感觉到一阵目光在凝视着他,他举目望去,发现是郑若曾身后的一个年轻学子在盯着自己看。
这学子看到他的目光,不闪不避,反而微微笑了起来,向他点头致意。
吴奂本想还他一个微笑,这一刻却不由自主愣了一下,甚至不小心碰到了身前的茶碗,将一碗清茶撒在了席上。
“祖父,”吴启和担忧道:“您怎么了?”
“没什么,”吴奂眨了眨眼睛:“晃了晃神。”
他再去看时,却没有刚才莫名的感觉了,那就是一个年轻俊秀的小学子,侧耳聆听着归有光和王世贞的争论。
“当今有人只是追寻古人的文章语句,模仿剽窃,而不知道要写什么。竭尽其一生所作,也只不过是孔子放弃的东西而已。崇尚以雕琢字句为艺术,自称要追踪秦汉的人,不过是剽窃南北朝的残余罢了,他们没有学到古人的学问。”归有光道:“文章到了宋元诸位名家,积淀足以追溯到千年以上,难道你王世贞能以一人之力,蚍蜉撼树,否定唐宋之文的价值吗?”
“蚍蜉撼树的不是我,是你归震川吧!”王世贞拍案而起:“你自称文章大家,门徒学子不计其数,都来取法你的文章,可你的文章要真的好的话,为何四上公车而不入呢?天下怎么无人赏识呢,难道朝中诸公,眼睛都是瞎的吗?”
王世贞显然也是急了眼了,竟然明晃晃地嘲讽归有光是个“老公车”,就是屡试不第的意思,这自然激起了学子们的愤怒。
眼见学子们为自己老师打抱不平就要出言不逊,场面难以遏制的时候,陈惇轻轻挥动身边的槌子,敲响了金锣,霎时场内都望向了他。
“所谓宝物,大都非世人所珍藏把玩者,”陈惇放下槌子,站了起来:“它们藏匿在世间,不是隐埋在假货盛行的厂肆,就是在乡间瓦舍中,被什么都不懂的村哥里妇当做猪食狗盆,因为宝物的光华,大都隐藏起来了,世人没有办法识别。炼金铸剑,普通的剑自己跳出来说:我就是干将、莫邪那样的名剑吧?而真正的干将,却唯恐世人得知,如今也终不被发现。”
“说的好啊。”陆执懋点头,对身旁的吴奂道:“我读震川先生的文章,第一遍过去,只觉得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罢了,过了几天碰上了文章里描绘的事情,忽然觉得没有其他的词来形容眼前这件事了,又捡起这文章再看一遍,发现有一些趣味了。再过几日闲得发慌,又想起这文章来,翻来覆去读了又读,还能找到更多的趣味,这应该就是好文章了吧。”
“你个黄口稚子,还未及冠吧?”王世贞轻蔑道:“你懂什么,这里哪儿有你说话的份?”
“学生是黄口稚子,胎毛始干,”陈惇不以为意:“但既然今日盛会一开始就说了畅所欲言,何妨争啄,那学生也有说话的资格呀。”
“好好好,”王世贞冷笑道:“倒要看你能说出什么高见来!”
“我听您说,文章要直追秦汉,”陈惇就道:“秦汉有好文章,屈原宋玉司马相如,也都是真正的大家。”
王世贞哼了一声,还没来得及缓和神色,却又听陈惇道:“只不过秦汉的文章有限,没有一篇纪念母亲的泷冈阡表,没有一篇思念兄弟的祭十二郎文,没有一篇述黄叶悲声的秋声赋,没有格物致知的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也写不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岳阳楼记,写不出有资于治世的贾谊论、晁错论。”
他微微一顿:“前赤壁、后赤壁,光耀万古六国论、朋党论,震慑千秋!”
“好!”座中竟高声欢呼起来,只有王世贞一人,神色几度变幻。
“爱莲者不见,捕蛇人不归。”陈惇继续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歌、琵琶行算诗词不算文,但王世贞提倡“诗必盛唐”,而这两首偏偏都是晚唐作品。
“豫章故郡,滕王阁上几度秋环滁琅琊,醉翁亭中又一春。”陈惇哈哈道:“阿房宫不见檐雀,承天寺但少闲人!”
滕王阁序、醉翁亭记、阿房宫赋、承天寺夜游,这些唐宋的名文被陈惇一口气说完,连聂豹、唐顺之都抚掌大笑起来:“好啊,好!”
陈惇微微一笑:“秦汉之文,深沉奥涩,能记诵的人很少。相比于上林赋、子虚赋,真正被众口传唱、发扬光大的是唐宋散文。不信你听”
“嗟夫!予常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陈惇大声道。
立即有百名学子齐声吟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连园子中侍候的僮仆都不由得跟着吟诵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世美堂中,只剩下琅琅的一个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微斯人,吾谁与归?”陈惇最后问道。
“吾与汝同归!”乌泱泱的人都站了起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和希冀仿佛从心中生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