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武将们的人事调动(1 / 1)忘剑星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朱由检朝会之后拟定的圣旨,也自然是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各自调动的军将手中。

周遇吉方面自然是人人欣喜,毕竟原本驻守在这儿也不过是个副将,如今平步青云直接调任大同总兵,这个提拔速度虽然不至于像坐火箭那么夸张,但也绝对是相当惊人的升迁速度了。

尽管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眼下不但要应付蒙古人,还要提防随时可能路过大同往里打的建州黄台吉,其风险比在农民军的流窜作战中守卫皇陵附近的重镇不失要大得多。而且这个位置向来邪性。要知道,明末历史上镇守大同的无论文臣武将,似乎下场都不算太好。曹文诏死于乱军之中,梁廷栋、张凤翼两位兵部尚书调任的文臣先后仰药自杀;而王朴后来因为松山首逃被认定为松锦大战失利责任第一人,不但挨了一刀,还被传首九边。再往后的姜镶,先是在陕西全境陷落之后主动开城投降李自成,尔后李自成一片石失利仓皇退到西安并继续南逃之后,他又开城降了多尔衮,而由于某些待遇方面的问题,他后来又举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史称“姜镶反正”,和金声桓、李成栋三人前后呼应,一度吸引了清军不少兵力。当然,由于他本人的反复横跳,最终的下场是被自个儿下属杀掉,然后顺便让清军借机把整个大同清洗了一遍,搞了个“大同屠城”出来。这都是后话,且不提。

由于此时王朴和姜镶的事情都还没有发生,摆在周遇吉面前的模板只有一个曹文诏,倒是影响不到他的心态。再说了,周遇吉在历史上本就是对大明忠心耿耿、意志坚定之人,否则也做不到独自守关血战李自成。

至于风险?打仗怎么可能没有风险?如果不打仗,他们武人怎么升官发财?

所以总体上而言,周遇吉本人也好,所属亲兵部下也罢,对于能去山西赴任,还是比较开心满意的,这也说明了皇帝大人虽然已经不再亲自带领他们这些勇卫营早期的将士们了,但也依然在关怀着他们的情况嘛。

至于孙应元……只能怪他运气不好,就继续留在这里为皇家守陵事业贡献力量吧。周遇吉不无恶意的想着,督促下属们收拾行装准备出发前往大同。

“横扫辽东的八旗精兵啊,真是期待呢。”虽然眼下的八旗劲旅还没有横扫天下,周遇吉这个明朝人也不可能知道后世史学家追评认定的八旗劲旅“同时代东亚第一”的名号,但不妨碍他认识到八旗劲旅的强大。

当然,强大归强大,精锐归精锐,但这只是激起了周遇吉的战斗欲望而已,却不会让他像某些辽东系将领一样对八旗兵闻风丧胆、遇敌先退。

谁让他在勇卫营要好的同僚里面除了孙应元,还有个黄闯子黄得功呢。这位历史上后来的“江北四镇”之一,最早发迹投军时被看中调入勇卫营,凭的就是十八岁就能斩杀真鞑子的实打实的军功。

而有赖于他的普及,周遇吉对八旗兵的了解虽然不多,但也足够使用。至少,足够让周遇吉知道,所谓的八旗劲旅们也是人,被拷打的时候也怕死,被砍掉脑袋也是会血液喷射然后一动不动死翘翘的。而不至于像隔壁的京营那样把八旗兵当成天兵天将去神话。

这边周遇吉美滋滋的去大同上任,大同那边等着跟他交接的王朴心情倒也还算不错。

毕竟,如果不是皇上大发慈悲,将他重新调回京营,那洪承畴不久前下发的调令岂不是需要他本人亲自上阵?

要知道,王朴虽然也是武将出身,但他早就蜕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官僚。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否则他也是不愿意亲临前线,去那“兵凶战危”之地的。

而在上次被流贼诈降之后,他更是丧失了原本还残存几分的胆气。只是尽管他替罪羊找的好,免了降职的处罚,但想要再回京营任职却是不大现实。是以只能老老实实的被赶到大同这个苦地方来形同发配。

“就是不知道,到底是朝中哪位老大人突然心血来潮,到时候本官说不得还要备一份重礼去好好道谢一下。”王朴想了想,还是吩咐奴仆先去准备礼物。

他可不相信,大明官场上会有无缘无故的爱,既然有人愿意将他从这西北苦寒之地调回花花京师,那必然是有所求的。

此时的王朴还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捞到这个回京师的机会,纯粹是因为不想看到这坨垃圾留在大明边防线上碍眼。

至于把周遇吉调到大同之后,也就意味着这位后来在抵抗李自成的战斗中大放异彩的将领将被卷入那场使得大明九边精锐“尽付一炬”的松锦大战之中,倒不是朱由检有意安排,他只是纯粹急着把王朴这个坑货调走,一时间没顾得上全盘统筹而已。

他们两位武将各自高高兴兴的接受了新的任命,另外两位当事人可就没有这么洒脱了。

“你真的和朝廷那帮家伙没有暗中联系?”接到圣旨之后,左良玉先是被吓了一大跳,随后在将传旨的太监打发走之后,就召集了麾下将领秘密磋商,与会的自然也包括按照圣旨上的说法应当“尽快启程”的金声桓。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左良玉脸色相当难看。

他自己固然和朝中不少大员也有着暗中的往来,但那都是见不得人的事情。若非眼下乃是心腹密会,左良玉也不会心急火燎口不择言的就开始盘问。

倒不是他怀疑金声桓,而是朝廷的这封圣旨让他莫名有了一种被挖墙脚的错觉(其实不是错觉,因为朱由检就是打算挖墙脚)。

更让他惊疑不定的是,按照朝廷法度,除了他本人的功过赏罚需要经杨嗣昌审核后再报兵部核定以外,他手下一干将领在没有诸如擒斩某位流贼头头脑脑的奇功的情况下一切赏罚最多也就是由杨嗣昌决定,甚至很多时候根本就是他自己定的赏罚、事后交由杨嗣昌这个督师过目而已。

这也就意味着,金声桓等人的名字甚至没什么机会出现在他往朝廷送的奏章上,那朝廷是如何知道他手下有这么一个将领,还特意点名将其调往辽东呢?

至于圣旨上写的什么“系蓟辽督师洪承畴所求”,他本人是不信的。要知道,左良玉可没有和洪承畴并肩作战亲密协作过。就像他也对洪承畴手下将领不大熟悉一样,洪承畴也不大可能具体到要点名索要他手下的某一个将领。

但那些朝廷中人不是向来只看奏章邸报的吗?那他们又是从何处知道金声桓这么一个将领,还特意把他调动到辽东那边?

所以左良玉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手底下的小弟不安分了,开始背着自己直接和金主爸爸勾勾搭搭了。

金声桓也是一脸茫然,在听到宣旨之前,他还以为圣旨是给左良玉的呢,哪里想到竟然还会牵连到他自己身上,眼下更是凭空飞来好大一口黑锅要扣?

这锅要是扣实了,不但在左良玉这里他变成了“卖主求荣”“无信无义”之辈,就是他去了辽东洪承畴那里,那也讨不了便宜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