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心里很清楚,他确实跟刘瑾走得有些近,那是因为当年他的父亲杨宗奇向孝宗皇帝为他谋求锦衣卫之职,曾经得到刘健、谢迁和李东阳这些儒臣们的鄙嗤。
杨玉的父亲杨宗奇知道在文官任,避免不了与阉宦集团的权利之争,而当时的太子朱厚照热衷于刘瑾等宦官的勾引纵情逸乐。他担心将来太子继位登基以后会偏信宦官,打击文官集团。到时世事难料,害怕被阁臣们裹挟其中,招致祸患。所以才向孝宗皇帝争取让杨玉入职地位优渥的锦衣卫武职,这样就可以避免权争而带来的遗祸。
原本杨宗奇预想的一点儿也没有错,太子朱厚照登基以后马任用以刘瑾为首的八个东宫随侍太监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八虎”,身居京城要职,与刘健、谢迁和李东阳三位顾命阁臣形成权利的对立。
但是杨宗奇在天堂也想象不到,历史的奇迹出现了,五百年以后的淅川大学生物学研究生朱厚曌穿越回正德年间附体朱厚照,开始改变历史的局势。
原本杨玉是想保持中立的,可是阁臣们的态度很不理想,他们一边想拉拢杨玉,一边又对他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大太监还被委以提督团营的要职,使得锦衣卫不能在独善其身,很多时候杨玉还用听从刘瑾的调遣。
比如之前的御史何桓“文字狱”案,刘瑾就派杨玉去何桓的祖籍安徽调查何桓的家世背景,查出来何桓是托了同族被孝宗宠信的大内御侍太监何鼎的福才入京做官的。
现如今皇朱厚照突然说最值得皇信赖的是锦衣卫,杨玉一时之间揣摩不透皇的真实用意。是在责怪他同刘瑾走得太近,还是希望他能向阁臣们靠拢,还是在两虎相争的天平把自己当作砝码,制衡两方势力,稳固皇权?
“对周钥死于东安门外你怎么看?”朱厚照问到了实质的问题。
“回皇,一个户部给事中被冻死在城外绝非偶然。”
“此话怎讲?”
“皇,我与周钥没有过直接接触,但是听闻他素来不善结交,清心寡欲,廉洁奉公。户部在他监察下,是六部里面最干净的清水衙门。刘瑾多次渗透拉拢他,都无果而终。即便刘瑾是为皇办差如果超越规制的项目,周钥也是和户部尚书韩文据理力争,驳回重做预算的。”
“是吗?”朱厚照听杨玉所述与他近日了解的情况完全吻合。
“我料想,这次周钥返城未果,冻死在东安门外或许和刘瑾等人脱不了关系。”
“这个案子朕是交给刑部和顺天府去办理的,阁臣们一定会抓住不放。朕希望你们锦衣卫也能秘密参与调查,在阁臣向朕问刘瑾发难之前获知真相。”
“是,皇,臣领旨!”
这一番谈话,实际让杨玉明白锦衣卫到底是为谁办事的?真正该听命于谁?效忠于谁?
当初洪武皇帝朱元璋选择自己的亲兵侍卫,设立大汉将军府,后改称锦衣卫。
锦衣卫算武职。他们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到护卫皇帝、随军出征,下到抽盘税课、看守陵寝,没事还能替皇帝去抓抓小偷强盗。当然最“臭名昭著”的职能是监察和司法,也就是抓人和审理。
自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建立以来,监察和司法一直就是文官的活儿。
对皇帝而言,士大夫群体既是辅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伙伴,也是自己雇佣的相臣。一旦皇帝和士大夫产生龃龉,文人们很容易拧成一股绳,走向皇权的对立面。
这样的一群人,引领天下的文风,还握有监察的权力,那岂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驯服桀骜的文人,皇帝常用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利用士大夫“文人相轻”的弱点,人为制造隔阂,皇帝居间利用,左右逢源;一个是另外组织一支力量,对士大夫群体进行体外约束和必要的打击。也就是一支独立于文官士大夫群体,只听命于皇帝的“体外监察”力量。唐代叫丽景门,宋代叫皇城司察事,到了明朝,就叫锦衣卫。
像这种“核武器”,不能轻易使用。
要维持其高效运转,有两个要求。一是尽可能不与体制内的人发生私人关系;二是要隐藏起来,就像躲在枝叶当中的鹰隼,引而不发,以“势能”取胜。
正所谓没打出去的拳头最吓人。如果随随便便都能打出去,那还有什么威慑可言呢?所以,皇帝要学会适时地用锦衣卫,并且适时地暴怒。
比如明成祖朱棣以藩王“靖难”起兵,推翻了建文帝。即位后,因为担心得位不正,颇疑朝臣对自己怀有贰心。于是他起用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既治锦衣,又典诏狱。
纪纲是一个晓习法家、探钩人主心意的家伙,最擅长的就是用各种手段把事办成。因此颇获朱棣信任,对他视同肺腑,凡朝廷有重大案狱“悉下纲治”。
纪纲遂广置官校,日夜刺察臣民阴事,锦衣卫四出侦事,宛如明初。哪怕是与朱棣一起打天下的成国公朱能也不得不避让。只不过,纪纲把自己的配角演着演着,就觉得自己成了主角。
最终,纪纲因暴虐不法,滥行权势以及七七八八的罪名被御史所弹劫,并处死。在纪纲“贴心”地奉献了自己的脑袋之后,锦衣卫又隐于枝叶之后,虽然典治诏狱,但气焰中消,行事规规矩矩。他们不动,文官们也不敢乱动。
朱棣看着温驯的臣子,这才是真正的“有纪有纲”。
朱厚照就是要让杨玉的锦衣卫成为自己的“核武器”,蛰伏而动,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杀手锏。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