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间,蔡瑜所献之策被董卓一一施行,蔡瑜献策之事也传了出去,朝中大臣多数称赞,百姓更是深为感激,自然也有一些人不论是非,对蔡瑜献策的行为甚为痛心疾首,大肆抨击。
蔡瑜对此莞尔一笑,不屑一顾。
又几日,董卓于富户处收敛不少钱财,志得意满,将麾下各营兵马聚于西园校场,办酬军大典,一来是为示恩军士,二来是为示威朝廷,特意叫蔡瑜前来观礼。
校场之上,旌旗飘扬,尘土弥漫,董卓得意之极,问蔡瑜:“子珪观我军士如何?”
蔡瑜行礼赞道:“太尉之兵马强盛,乃天下强军也。”
董卓哈哈大笑,召唤各营、部依次出阵,发放钱财。
大典罢,董卓径自回府,兵马自行散去,蔡瑜却是拦在了一人一马身前,方才大典他听得清清楚楚,此人为并州军别部司马,姓张名辽。
蔡瑜是雒阳近日以来最为当红之人,方才就在董卓身侧,张辽如何能不识得?见蔡瑜拦在身前,不知何意,便下马拱手道:“末将张辽,字文远,不知蔡尚书有何见教?”
蔡瑜笑答:“方才我于台上,见张将军所辖兵马军容齐整,受赏亦不散乱,便知将军治军有方,必有名将之能,瑜心中佩服,故冒昧拦住将军,欲邀将军往家中一叙。”
张辽应下,众人回到蔡府,入内坐定。
蔡瑜问道:“文远是哪里人士?”
“某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
“马邑县?可是武帝时聂翁壹‘马邑之谋’之马邑?”
“正是,某便是聂翁后人,马邑之谋未成,为避匈奴报复,遂改姓为张。”
蔡瑜举起酒杯敬张辽:“瑜读史时,常恨马邑之谋功亏一篑,错失重创匈奴良机,聂翁高义,为了国家与百姓,甘冒奇险,瑜极为敬仰,不曾想文远竟是聂翁后人,当敬文远一杯。”
后世有云: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张辽见蔡瑜先是盛赞于己,此时又如此推崇先祖,即便一向沉稳,也不免有些欣喜激动之意,当即举杯共饮。
蔡瑜又道:“我见文远年纪与我相仿,又是马邑县人,怎的会在太尉麾下做事?”
张辽苦笑道:“某今岁二十,自幼便于雁门与鲜卑人作战,曾为郡吏。去岁,并州刺史丁原征辟我为从事,命我带兵赴雒阳为大将军何进效力,谁知大将军被宦官所害,丁刺史又被吕布所杀,无奈之下,只好领并州兵归于太尉麾下效命。”
蔡瑜听完,没有再深问,两人又谈了许久,张辽方才告辞离去。
此后,每隔几日,蔡瑜便邀张辽来府中,几人熟识之后,便时常比武较艺,几番比斗下来,交情更为深厚。
张辽以外,蔡瑜并不与人多交,除了上朝应卯,处置公务,皆闭门谢客,整日深居简出,免遭董卓猜忌。
十一月,董卓自请为相国,权势更盛,做事也更加酷烈,动辄杀人。
蔡瑜主动劝了几次,不言其他,只说相国之威已是如日中天,极为炽烈,当多怀柔,方可更利于收拢人心。
董卓不听,却也不以为忤,只当蔡瑜是真心依附于己,对蔡瑜更为赏识。
就在董卓作威作福之时,以袁绍为首的多地刺史、郡守正在招兵买马,预谋反董,其中东郡太守桥瑁以三公的名义出具文书,列举董卓罪名,遣人散发至各州郡,为讨董造势。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长沙太守孙坚并曹操、鲍信、袁术共十三路兵马一同起兵,讨伐董卓,声称恢复废帝刘辩之帝位。
董卓接到消息,暴跳如雷:“韩馥、刘岱、孔伷、张邈之位皆是我所任命,袁绍、王匡等人我亦不曾薄待,如今竟要反我!此皆是忘恩负义之徒!还敢妄称欲使废帝复位!”
待其怒意稍减,李儒进言道:“彼辈以弘农王之名义来反相国,不若。。。”李儒用手在颈间一划,“弘农王死,则其大义立废。”
董卓听了,抚掌大笑:“文优此计甚秒,你这便去进献鸠酒与弘农王,我看彼辈忘恩负义之徒还能复谁!”
刘辩当日便饮毒酒而死,可十三路讨董联军来势汹汹,声势浩大,显然不会因刘辩被毒杀就退去,无非是换个名目罢了。
董卓见联军势大,心生惧意,遂在朝议上提出迁都至长安,朝中大臣反对者甚多,蔡瑜也闭口不言。董卓极为气恼,下朝之后召蔡瑜前去问话。
见到董卓,不待蔡瑜行礼,便听董卓呵斥道:“子珪方才于朝上为何不言?难道对我迁都之议亦心怀不满乎?”
蔡瑜径自行礼,礼罢,笑了一笑,答道:“相国为何如此愤怒?依瑜之见,迁都一事,相国反掌便可为之,乃小事耳!”
董卓面色稍霁,再问:“如何反掌为之?”
“以相国之威势,纵使有大臣反对,亦可一言决之,岂不正是易如反掌?”
董卓闻言哈哈大笑:“子珪知我,子珪知我也!我闻子珪之意,迁都乃小事,莫非另有大事乎?”
蔡瑜答道:“请相国使人拿舆图来。”
不一会儿,舆图到了,蔡瑜将舆图挂于壁上,指向益州,说道:“相国,这里便是大事所在。”
董卓疑惑不解:“益州有何大事?”
“近年黄巾为祸甚烈,各州郡皆疲惫不堪,唯独益州富饶,又地处偏远,偶发兵祸,须臾则定。益州牧刘焉乃宗室,其至益州已有两载,尽收上下之心,兵强马壮。今关东诸军来攻,本是疥癣之患,相国麾下凉州精锐身经百战,自不惧之,然则。。。”说着,蔡瑜用手指按住汉中,“若刘焉出兵,拿下汉中,东可出宛县,与关东军成联合之势,北可攻长安,使相国腹背受敌。相国,此为大事否?若此事不解,相国如何能安心迁都?”
董卓听罢,有些焦躁:“子珪先回府歇息,待我思量一二。”
蔡瑜知道董卓要与李儒商议,行礼退下。回去后,蔡瑜独自坐于堂中,心里忐忑难安,多年筹划,成败在此一举!若不能成,便只好伺机潜逃出雒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