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票》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
主人公没有名字,赶着大篷车,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把大篷车当舞台,摆上煤气灯,靠一个男孩卖艺赚钱。
男孩是残疾人,没有四肢。他会背雪莱、莎士比亚的诗、圣经故事、《葛底斯堡演讲》。观众把男孩当怪物看,图个新鲜。
两人相依为命。冬天到了,生意越来越差,一场演出只能赚几毛钱。
主人公来到一个大镇子,发现了一只会做算术的公鸡,就买了下来,幻想着能发大财。
既然有了公鸡,男孩就没用了。
大篷车在一座铁桥边停了一会,桥下是冰冷的河水。再次上路的时候,男孩已经消失,车厢里只有一只公鸡。
《饭票》是一个荒诞讽刺的短篇,黑暗压抑,极具张力。李悦3个小时就写完了,大概有8000字。
第二天是星期六,李悦打完篮球,骑车去使馆区。美使馆的签证中心外照例排着上百人的长队,几个外汇黄牛在附近转悠。刚子背着小包,看见李悦,兴奋地打招呼。
“兄弟,我可把你盼来了!”刚子笑道。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高兴。
“美元什么价?”
“美元近期需求强劲,跟上回一样10.8,跟我走!”
李悦之前有700元现金,都给了母亲,身上只有杜文衡给的100美元。他换回了1080元人民币。
其中有一整刀100张10元的大团结,银行原封,根本没拆开。
“谢谢大哥,生意兴隆。”
“兄弟客气!”
李悦走到使馆侧门,等了一会,把《海边的曼彻斯特》、《饭票》稿子交给凯特。
“哪个更好?”
“我更喜欢《饭票》,但我感觉《海曼》的文学价值更高一点,你自己看吧。《海曼》给《纽约客》,《饭票》你帮我投一下《大西洋月刊》之类的杂志。”
《大西洋》是老牌文学杂志,编辑部在波士顿,风格保守、严肃,曾经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地位比《纽约客》高得多。
不过,它后来衰落了。
凯特打开信封,一边翻小说一边说:“稿费最高的只有《纽约客》。威廉说,只要是你的稿子,他都要。”
“对了,你跟肖恩先生说一声,稿费不用那么高,最好跟别人一样。”
“你不是为了赚稿费吗?”凯特嘟嘴道。
“不是。”
小说和诗歌不一样,最大的收益有两块。一个是畅销书的版税,二是电影的改编费用。在杂志发表,不是为了稿费,相当于做广告。
你在《纽约客》上发表过小说,有了名望,才有资格和出版商谈版税,得到最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出版社也更有信心,愿意花钱宣传你的小说。
“我懂了。可你写的是短篇小说,怎么出书?”凯特问。
“出小说集。我计划写个一两个长篇。”
“我的打字机要不回来了。”
“你给我拿几个色带,快用完了。”李悦道。色带相当于打字机的墨水。
“好吧。”
中午,李悦请詹姆斯、凯特在全聚德吃烤鸭。现在的全聚德口碑还不错,价格也很实惠,一只烤鸭卖12元。
他本想在京城饭店请客,问了下赵晓铭,说那地方是招待外国人的,一听可乐卖15块钱,想想还是算了。
詹姆斯带来了女朋友佩内洛普,褐色头发,据说有一点希腊血统。她不算很漂亮,但气质很好。
佩内洛普是波士顿大学的,也是名校,来燕京大学做一个交流项目。
“送你个表,不算礼物。很便宜,我以前戴剩下的。”詹姆斯道。现在手表是必需品,他很细心,看出李悦没有手表。
这是一块天梭牌机械表,皮表带,几乎全新。天梭便宜耐用,非常靠谱。李悦想,詹姆斯上回戴的是日产石英表,还没这块表贵。
“谢谢你,吉米。”
“客气。”
三个洋人来华夏不久,没见过烤鸭,很快就埋头猛吃。吃完饭,詹姆斯、佩内洛普坐公共汽车走了,李悦送凯特回使馆区。
“你还欠我一顿饭。”凯特微笑道。
“我欠你100顿饭。”
星期天天气很好,李悦凌晨4点半起床,刷牙洗脸,骑车去杜雨家,接杜雨、杜晨去潘家园。
“哥哥,你戴上手表了?好漂亮,瑞士表!”杜晨道。
最近几天,杜晨忽然变得很乖,一会说,“哥哥你累了吧,你坐下,我给你揉揉手”,一会说,“哥哥要保重身体,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或者说,“哥哥你吃葡萄,补充维生素,要不要我喂你”。
李悦高度警惕。
杜晨骑上自行车,忽然转头道:“这块表多少钱?你凭什么花我们家的钱!”
好吧。
在后世,潘家园市场有个围墙,里边是古玩店铺、小摊子。现在这边是一片广阔的集市,遍地都是密密麻麻的摊位,居然还有几辆拖拉机,装着家具。
李悦要去逛鬼市,同学们听了,都要求一起去,捡个漏什么的。到最后谁也起不来,只到了4个人。
赵晓铭是领头的,还有朱峰、张思明、王照。
张思明戴眼镜,穿着蓝白道运动服,是全班倒数第一。王照穿短裤,披了件校服,忠厚老实,有点内向。
大家已经习惯了李悦和杜雨在一起,没再开玩笑,只是高声招呼:“李悦!”
“你们等半天了?”
“刚来。咱们吃饭,还是逛?”
“逛!”
“太好了。我把攒的压岁钱都带过来了。”张思明笑道。
赵晓铭呆了呆,急道:“大家不要慌。小明,你跟着我,咱们别走散了。”
鬼市很拥挤,一不小心就撞到别人。杜雨、杜晨没见过这种场面,牵着手,好奇地东看西看。
李悦怕碰见小偷,紧紧跟在后面。刚逛了一分钟,他就看见对面走过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个30来岁的小伙子。
马老师?
好像是马未都。他模样长得老,30岁跟60岁差别不大,很好认。
马老师背着手,跟着人流前进。他微微弯腰,两只眼睛扫过一溜摊位,似乎什么也没看。
这是李悦穿越后,第一次遇见名人,而且是收藏大家。不过马老师太年轻了,他很不适应。
马未都是个文学青年,当工人时发表过小说《今夜月儿圆》,轰动全国,马上被破格调到《青年文学》当编辑。他和王朔老师是好朋友,编过他的书。
用不用打个招呼?只是因为在潘家园的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似乎没必要。
李悦要照顾杜雨她俩,有点分心。一眨眼的功夫,他再一回头,马未都不见了,消失在了茫茫无际的摊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