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上奏改税务(1 / 1)西门888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韩涛这样的清贫小官而言,花几百两银子,自费刻版出书,只是奢望。

但是,对薛蟠这样的豪富之家来说,几百两银子算得了什么。

况且,给韩涛出书,也不一定就是赔本买卖。

韩涛毕竟是正经的两榜进士出身,虽然在翰林院做了几十年的冷板凳,但是能坐得住,也有可取之处。

翰林院作为国朝文华汇聚之处,韩涛几十年的冷板凳坐下来,在学问文章上,怎么也有几篇佳作。

刘汉帝国如今在文化产业方面,发展水平还是很高的,尤其是江南富庶之地,承袭前明,小说话本盛行。

而像韩涛这样的文坛前辈的文选,对尚未进学的读书人增长见闻,有一定的帮助,所以也有一定的市场。

更不要说,刘汉周边,还有朝鲜、倭国、琉球、安南等属国,仰慕上国文华,对国朝传过去的书籍,视若珍宝。

至于韩涛在国朝文坛声名不显,薛蟠也不是没有办法,完全可以像后世包装明星那样,对他进行包装宣传,打出名声来。

现在的书籍,售价可不便宜,一本质量上乘的雕版印刷书,售价大都在一两银子以上。

印刷粗劣的话本小说,售价倒是要便宜一些,但一本也得大几百文。

现在印书的主要花费,是在雕版上。

虽然活字印刷,已经被北宋时的毕昇发明出来六七百年,这些年里也得到了一些发展,但还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取得雕版在印刷业中的主体地位。

薛蟠现在暂时没有时间精力,去搞活字印刷,只能先用雕版印刷顶着,虽然要多花些钱,多费些事,但是对他个人,却没有什么,毕竟他只需要把事情吩咐下去,做事的都是其他人。

第二天上衙的时候,韩涛第一次主动来找薛蟠,先递过来一个书匣,笑意盎然道,“文龙贤弟,这是愚兄昨晚从历年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略可一观的,贤弟看是否能用。”

薛蟠接过书匣,打开来,把里面的文稿取出,沉甸甸的,足足得有一两百张稿纸,要真的是雕版印出来,得是厚厚一本。

薛蟠笑着说道,“济桓兄的文稿,小弟拿回去先让人誊抄一遍,原稿会交还给济桓兄自己保存,这可是能传家的。”

韩涛摆手说道,“些许拙作,不值什么,既然交付给了贤弟,就由贤弟全权处理,愚兄绝无二话。”

薛蟠收好文稿,韩涛才把拟好的奏章草稿,从袖中拿出来,递给薛蟠,与他商讨。

薛蟠接过草稿一看,好一篇雄文,洋洋洒洒数百字,竟然有许多字,是薛蟠不认识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给薛蟠对崇文门税关的税务改革,找到了不少历史依据。

薛蟠当即说道,“这篇奏章,济桓兄拟得很好,词义通达,不需要再讨论修改了,就这样正式誊写,递上去吧。”

誊写奏章的事情,自然由韩涛负责,他本就有不俗的书法功底,在翰林院几十年,结交的都是书法的个中好手,借鉴百家之长,笔下功夫更显深厚,在薛蟠看来,不比青史留名的那些大书法家差。

尤其是誊写奏章的那一笔行楷,令薛蟠叹为观止,顶礼膜拜。

要说薛蟠到了这个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要数书写之事了。

首先是习惯了简体字,对时下的繁体字、变体字,运用起来十分不习惯;另外用惯了硬笔,对毛笔书写,大呼头疼。

与薛家二叔的私人书信,胡乱地简繁字体混用,毛笔字写得歪歪扭扭,不会被外人看见,献丑就献丑了,反正二叔向来知道他是不学无术的。

现在到了官场上,面临正式公文书写,以薛蟠的三脚猫书写功底,就要露怯了。

当务之急,是要找一个靠谱的师爷,能代他处理此类事务。

韩涛写好奏章,落好名款,递给薛蟠,由他附属,这道《请改崇文门税关税务疏》,便算是他们两个税关衙门的正副主官,联名题奏的。

崇文门税关作为正五品衙门,自然没有直奏的特权,奏章需要先送到内阁,由内阁审阅之后,再决定是否禀报给永昭帝。

所以,这份奏章,最终能否落到永昭帝的案头,还是说不好的事情。

不过,这就轮不到薛蟠操心了。

而且,不论奏章能否得到内阁批红,获得永昭帝批准,对崇文门税关税务的改革,薛蟠都会做!

先上一份奏章,不过是为了以防万一,免得被找后账。

崇文门税关虽然有着“天下第一税关”的名头,但是此前每年收缴的税费,只有区区八万多两,在国朝每年四五千万两的赋税中,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

日理万机的永昭帝,和诸内阁大学士,如果不是薛蟠此番主动上奏,根本不会想到这个微末的小衙门。

皇帝宰相们不重视,薛蟠却知道崇文门税关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天下第一税关”,对天下各税关的模范作用。

崇文门税关税务改革一旦收获成效,可以顺理成章地推行到各地税关,从而实现国朝税务从上而下的变革。

税务改革,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后世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知道其中利害。

好在,薛蟠的这次改革,针对的只是商业杂税,并不涉及国家的根基农税。

而当下,商业税在刘汉帝国全年赋税所占的比例,本就只有不足三成,其中盐税、茶税、铁税等还占了大头。

各税关所收的商业杂税,比重微乎其微。

正是因为占比不多,才有迅速改革的可能,也才给薛蟠这个正六品的小小崇文门税关副提举,主持变革的机会。

税务改革不是国朝的当务之急,所以奏章递上去之后,理所应当的不受重视,直接被内阁截留,没有递给永昭帝批阅。

薛蟠等不来批复,心中也不着急,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这一天,薛蟠早早便下衙回府,因为第二天是休沐,所以只在城东府邸把官服换下,换上便服,便带着一应什物,骑马往荣国府来。

时隔多日,重返梨香院,守在院子门口的小厮,看到薛蟠,立即向内通报,院内的丫鬟婆子得了消息,也急忙进屋向薛母传禀。

等薛蟠大步走进薛母正屋的时候,薛母已经从里间出来了,看到薛蟠,不等他见礼问候,先拉住他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笑着点头,“我儿稍显清瘦了些,也黑了一些,公务上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

“那边只有金钏儿一个人,不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把玻璃也调过去吧。这边为娘把香菱给你,她年纪小,有照顾不周之处,就让同喜、同贵照应着,要不就再买两个丫头进来。”

薛蟠笑着说道,“母亲不要担心,金钏儿把孩儿照顾得很好,那边府上,近几日也招买了几个人,日常用度尽够用了,母亲要实在不放心,把玻璃调过去也好,正好和金钏儿做个伴儿。

“我在这边不常住,房中不用专门安排人了,香菱日常还是跟着母亲身边,只在我回来的时候,过去服侍一下就好。

“母亲这里要是缺人用,再买两个丫头进来也好。”

薛母说道,“这里毕竟不比自己家中,人多了不像样,我儿既然用不到那么多人,就暂时不买了。”

薛蟠这才正式向母亲见礼问安,“母亲近来可还安好?”

“好好好,为娘一切都好。”薛母拍着薛蟠的手,笑着连声说道,“只是想到我儿一个人在外住着,心中不免有些挂怀。”

薛蟠笑着说道,“母亲要是想我,就到那边府上去住两天,只是孩儿日常有公事要忙,也不能陪伴在母亲身边尽孝。”

“可是呢!”薛母笑着说道,“我也是想到这个,才不去那边去呢,在这里闲了还能和你姨妈,以及府上老太太,在一处说说话,到了那边,只有为娘一个人,反倒寂寞。”

薛蟠说道,“反正孩儿休沐都会回来,母亲在这边住着也好。妹妹呢?”

薛母说道,“去找姐妹们顽去了,我已经命人去告诉她,想来等会儿她就回来了。”

果然,没过多久,就听到外边叽叽喳喳的,走进来好多人,回来的不只是薛宝钗一个人,林黛玉、史湘云、三春姐妹,以及贾宝玉,也都跟着来了。

兄弟姐妹们见了,自然是好一番见礼。

见过礼,众人都到里间炕上坐下,史湘云先问道,“蟠大哥,你去做崇文门税官儿,好不好顽?”

林黛玉抬手在她的胳膊上拍了一下,小声说道,“哥哥是去正经做官,可不是顽去的。”

薛蟠对她们小姐妹的小动作,视若未见,笑着说道,“要说好玩,还真有些可以说道的。”

便拣了几件巡视各散关的时候,遇到的趣事,说出来逗大家一乐。

姐妹们都是闺中女子,哪里能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的西洋景儿,都听得认真,又笑得前仰后合。

贾宝玉叫着说道,“薛大哥,真的有这样的事儿?明日你带我去亲自看一看可好?”

薛蟠对这个《红楼梦》文本中的绝对男一号,是十分不感冒的,二人虽然是嫡亲的姨表兄弟,薛蟠进京之后,却和他并不亲近,还不如与贾琏的来往多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