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8章 户部右侍郎(1 / 1)西门888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林黛玉最希望的,自然是林如海能调入京中,这样她就能和林如海一起回京了。

林黛玉现在是既不想在与林如海父女分离,也舍不得荣国府的那些姐妹,林如海若是能调入京中的话,林黛玉就不用纠结,该如何抉择了。

薛蟠也希望林如海能够进京,就算他和林黛玉亲事难成,也能借林如海,为他的仕途,铺平道路。

林如海现在对仕途,已经没有太多执念了,就像他说的,此生仅剩的念想,就是为林黛玉找一门好亲事。

薛蟠虽然遍邀名医,为林如海会诊,还搞来了西洋特效药,对他所中箭毒进行清除,把林如海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经过调养,现在病情大有好转。

但是林如海自己知道自己身体的情况,绝无彻底康复的可能,现在不过是能多支撑几年罢了。

主要还是因为体内的那种慢性毒药,虽然毒性不烈,却因为天长日久,已经侵入肺腑,无法根除,药石无解,伤了元气。

所以,林如海现在经过医治,看似病情好转,实则是回光返照,只是别人返照的时间是以天、以时辰计,他却是以月、以年计罢了。

而且,从此以后,他也要和林黛玉一样,日常不能断了汤药,天气变化之际,需要倍加注意。

林如海上任两淮巡盐御史,因为扬州临近祖籍苏州,便把发妻贾敏,与爱女幼儿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本以为能在为国效力的同时,能享受一下阖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却因为不肯与八大盐商同流合污,而被针对。

要说林如海对幼子、发妻在短短一年之间,相继离世,没有丝毫怀疑,那就太轻视他的敏感性了。

在发妻离世不久,唯一的女儿尚在孝期之时,把她送往京城,远离扬州,只孤身一人留在扬州,应该是林如海猜到了幼子、发妻死亡的真相,悲痛之下,既要保护唯一的血脉,借荣国府来庇护林黛玉,林如海则做好了与盐商殊死一搏的心理准备。

话说,,,.. 版。】

在《红楼梦文本中,林如海后来也死在了任上,捐馆扬州城。

但是这一次,因为薛蟠的乱入,在阖家进京的路上,途径扬州,特意来拜访林如海,给了他一个改革两淮盐政的建议,并在随后的往来书信中,把建议不断完善。

林如海科举出身,虽然因为得当即圣上看重,被委派到两淮盐运使司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对盐政实务,却并不精通。

之前所想到的与盐商殊死一搏的方法,不过是要借助衙门力量,与八大盐商当面鼓对面锣的斗一斗,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胜算。

但是薛蟠从商业运作角度,给他提出的改革两淮盐政的建议,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断掉扬州八大盐商的根基。

事实也是如此,林如海在今年的两淮盐政的重头戏——盐引发放之事上,不再采取八大盐商包销的旧手段,而是引入众多中小盐商,打破两淮盐政既有格局。

收效立竿见影,两淮盐政的盐税,直接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了一倍,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两。

八大盐商利益受损,不忿之下,悍然对林如海进行直接的人道毁灭,派刺客刺杀,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林如海现在在官场方面,确实已经没有什么上进的欲望,只想把仅剩的岁月,好好地用在林黛玉身上,看着她长大成人,嫁人生子。

林如海现在才四十来岁,按说年纪并不算大,如果愿意的话,未尝没有再有亲生子女的可能,若是能够再生下一个儿子,那么林家香火,也能延续下去了。

就算自身无法再生育,按照这个时代的惯例,也可以从族人中,选择一个过继到膝下,让他这一支的香火,得以传承。

只是,林如海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把这两个选项,都摒除在外了。

原本已经做好了林家这一支的血脉,到他这一代就彻底断绝的打算。

但是薛蟠却提出一个“名为迎娶,实为入赘”的主意,让他和林黛玉的孩子,随母姓,继承林家香火。

如果说,在薛蟠已经和史湘云定有亲事的情况下,本来绝无让林黛玉再下嫁的可能,因为根本过不了林如海这一关。

就算林黛玉不介意和史湘云两女共事一夫,林如海也不会让林黛玉沦为侍妾。

不是不注重林黛玉的幸福,而是林如海认定,林黛玉若是以侍妾的身份嫁给薛蟠的话,绝无幸福的可能。

就算薛蟠能做到对林黛玉一视同仁,在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上,林黛玉首先就失去了谈及幸福的资格。

可是,若是薛蟠真能不顾物议非议,甘心以入赘之实,与林黛玉结合,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林如海也不是不能接受薛蟠的提议。

对林如海而言,最好的结果,是林黛玉能够招个赘婿,只是招赘婿容易,但是想要找到个能够与林黛玉情投意合的良人,却难比登天。

其次的选择,是能够嫁给一个好人家——如果薛蟠没有定亲的吧,他会在候选者非常靠前,薛家的家世虽然与林家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林如海却不在意这些,关键是薛蟠对林黛玉是真的好。

以林如海的家世官职,在薛蟠之外,给林黛玉找一个合适的人家,也不是难事。

林家祖上是累世列侯,到了林如海这一代,顺利转换成科举出身,还高中头榜探花,现在又是从三品的朝廷重臣,林黛玉的身家背景,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天下英杰,尽可配得。

但是,古人有云: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林如海招婿的原则,家世出身这些,都不重要,最看重的,是人品性格,更重要的,是能够和林黛玉情投意合。

而最后这一点,在这个时代,却是最难办到的。

因为,按照当下的习俗,男女双方成亲之前,是连面都见不到的,完全是盲婚哑娶,婚后能否情投意合,完全看天意。

像薛蟠和史湘云那样,在定亲之前,就已经有过接触,彼此有些了解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

可惜的是,薛蟠已经定了亲事,不然的话,林如海当即就能做主,把林黛玉许配与他,也就没有后面的波折了。

郑昀、杨硕二人,在外边忙得脚不沾地,林如海和薛蟠,却在两淮盐运使司衙门后宅,偷得浮生几日闲。

这一天,朝廷对林如海遇刺事件的回复,终于到了扬州,来宣旨的,还是薛蟠的老熟人施公公。

施公公是戴权的亲信,曾经到薛府宣过一次旨,就是朝廷诰封薛父、薛母那次。

看到是他来宣旨,薛蟠就知道,旨意多半与己有利,因为旨意中也关系到郑昀、杨硕二人,要等他们到了,一起宣旨,薛蟠便先把施公公请到厅内坐下喝茶。

等下人奉上茶水,薛蟠让了一次,笑着说道,“没想到陛下竟是让施公公你来宣旨,一路辛苦了。”

施公公笑着说道,“为陛下效命,不敢言苦,实际上,这一次是我主动请缨南下来的。”

“哦?”薛蟠意外道,“公公竟然是主动请缨?”

施公公说道,“薛大人上奏的奏折中,不是请陛下委派专人,来扬州负责对外发卖从八大盐商那里抄没的田产么?内阁本来是想从户部派人,却被陛下否了,换成从宫中派人,咱家从小便在京中,从未出过京城,听说了这个机会,便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差事,顺便来江南繁华之地长长见识。”

薛蟠拱手笑道,“施公公高见!此举不仅能来长见识,还能立下不小功劳,等此间事罢,回京之后,必定高升,本官在这里先祝贺公公了!”

施公公笑眯眯说道,“干爹在咱家离京之前,一再告戒,让咱家到扬州之后,多与薛大人讨教。咱家也知道,这次要发卖的田产,多大数百万亩,按照市价,涉及的银钱高达几千万两。

“此事着实重大,咱家当时也是脑中一热,才主动请缨的,事后就有些后悔了,唯恐能力不足,误了大事。

“干爹一再说,薛大人是如今朝中,最善经济之道的,还请不吝赐教,咱家不求立什么功劳,只求能平平稳稳把事情办妥,不负陛下所望。”

薛蟠闻言,笑着说道,“本官对田产发卖之事,倒真有些拙见——此事宜缓不宜急,宁可把田地先留在手里,也不能急着贱卖,公公若是能做好用三五年的时间,来处置此事的打算,那么就算期间有些波折,也不会影响大局。

“其实,此次从八大盐商手中抄没的田产,都是能两年三熟的上等好地,并不愁买家,即便涉及的银钱高达数千万两,以江南的豪富,也能在短时间内筹措出来。

“只是,在本官上奏的奏折中,已经言明,这些田地,不宜大块卖给豪商权贵,最好是分割成三五十亩的小块,卖给普通百姓,如此便可为朝廷增加数十万自耕农,后续的夏秋两季赋税,也能多收一些。

“若是把这些田地全部卖给豪商权贵,虽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地卖掉,但是买地的豪商权贵们,一定会想方设法为所购田地免除赋税,最后只会肥了私人,朝廷只能有一次卖地所得,却要损失后续的大批赋税。

“想必陛下是收到了本官的密信,了解了其中内情,才会否决内阁提议,不从户部派人,而是从宫中挑选得力之人,来专门负责此事。

“本官和公公交浅言深,希望公公能够体察圣上之意,把此事处置得当。”

“哎呀!”施公公听到薛蟠这一番话,惊呼出声道,“若是薛大人不说,咱家还真想不到,陛下派咱家来处置此事,竟然还有如此多的用意!

“咱家在来的路上,还想着尽快做好此事,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些田产按照市价卖掉,筹集到足够的银子,好为陛下分忧呢!

“薛大人应该也能想到,陛下得知这一次从八大盐商家中,竟然抄没了多达两三千万两的现银,还有诸多奇珍异宝,以及价值数千万两银子的田产,高兴极了,咱家服侍陛下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陛下如此畅怀大笑呢!

“现在才知道,薛大人请旨专人负责田产发卖之事,还有如此深意!

“若是咱家真的图省事,把这些田产全都卖给了掏得起银子的大户,怕是真要误了大事呢!真的要多谢薛大人提点了。”

薛蟠笑着说道,“公公能够体察圣意,听得进本官意见,才是真正的忠君体国,只是要劳烦公公在扬州多住几年了。”

施公公哈哈笑道,“咱家正烦恼停留时间不足,无法饱览江南美景呢,在这里多住些时日,正合我意。”

正事说过,又说了几句闲话,郑昀和杨硕得知上使抵达,都急匆匆赶到两淮盐运使司衙门来。

二人先与施公公见了礼,薛蟠趁机到后宅把林如海搀扶出来,衙门差役已经准备好的桌桉,林如海、薛蟠、郑昀、杨硕便北向跪倒,躬身听施公公宣旨。

施公公打开圣旨,朗声宣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按照惯例,圣旨的前半段,先是一大篇辞藻华美的四六骈文,内容是褒奖,林如海不避凶险、忠心用事;薛蟠在维护朝廷威严时的果断勇毅,以及郑昀和杨硕二人不负皇命。

第一份圣旨宣读过后,接下来是分别给林如海、薛蟠、郑昀、杨硕四人的旨意。

林如海因为改革两淮盐政,卓有成效,在任上鞠躬尽瘁,不避凶险,被调入京中,升任户部右侍郎。

正三品的户部右侍郎,虽然只比林如海此前就任的,从三品的两淮巡盐御史高了一阶,但是京官本就比地方官尊贵,户部又在六部之中排名第二,这一任命已经足以彰显朝廷对他的看重了。

另外,为了犒劳慰藉林如海的遇刺,还给林如海嘉封了一个正二品的太子少保的加衔,同时散官品级也嘉封到从二品的中奉大夫。

可以说,林如海在这次提拔过后,已经成功跻身进了刘汉帝国的权力核心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