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君:
见信如晤!
凛冬已至,城中飞雪漫天,不知君身在何处,可无恙乎?
听府中传闻,君携百姓南下避难,不知所踪,文和公每提及此,常夙夜难眠。妾处深闺,却无由劝慰,徒自心焦。
唯有尊君之请,日夜梳理先父遗稿,或盼他日重逢,可赠君研读。
又及,城中日乱,时有各军互攻之传闻。窃以为贾府如风中飘萍,恐相见已成奢望。
期君保全自身,勿要轻生犯险,妾既赴九泉,亦含笑矣。
下笔惶恐,不知所谓。
妾蔡琰顿首!”
长安城,贾府内宅。素衣环髻的绝美女子正端坐案前,全神贯注写着书信。
侍女小兰忍不住劝道:“小姐,自从小郎君离开长平馆,早已不通音讯,您就是写了再多书信也送不出去。您看看,都装满一箱子了,送不到小郎君手里有什么用啊。”
蔡文姬美目轻扫,微微一叹道:“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贾君素来心怀天下,以王事为重。如今这世道越来越乱,他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能回,心中几多烦闷?”
“小姐,要奴说,贾小郎君就是根木头,都不知道您有多牵挂他。以前每次回府,总是匆匆闲聊几句就走,如今倒好,连去哪里都不告诉一声,全然没了音信。”
“胡说,他是去忙军国大事了。成大事者,怎能顾及儿女私情。”
“大事,大事,那他怎么连贾尚书都不告知?听说贾尚书担忧的都睡不着觉,多了许多白发。他要是有心,送封书信回来也不是难事,至于让贾尚书和您这么担心吗?”
蔡文姬摇头道:“贾君不是个无情无义之人,若非身处危难,或者另有隐情,不会杳无音信。小兰,你我主仆三人托庇于贾府已是万幸,莫要口出怨言,惹贾尚书不快。”
蔡文姬是个聪慧女子,她自从被贾成救下,托身在贾府,与贾成的一次次交谈中很快发现。这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年轻人虽然出身边地,但是目光远大,气度不凡,与以前她接触过的那些所谓世家子弟,年轻俊彦相比,别有一番独特气质。
当初她还未出阁之时,父亲蔡邕也曾带她见过许多当世一流的少年俊彦。
这些俊彦不乏如今名重一时的大人物,像拥兵一方,赫赫有名的袁氏兄弟,还有逐渐雄起的曹家大兄曹操。更有同为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嫡子杨修,以及颍川郡望荀氏八龙等等。
这些人或文思隽永,文章冠盖京都,或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一声号令便可拥兵数十万独霸一方。
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只为自己功业而不顾黎民百姓安危。
小时候,父亲因为党锢之祸曾经辗转流离江湖,她跟着父亲一起流亡各地,亲眼见到黎民百姓生存状况,见到了太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百姓。
为了一饮一食,多少百姓人家祖祖辈辈辛勤劳作,到最后却落得个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命运。世家豪右却坐拥其成,一顿饭就能吃掉普通人家一年所得,好常叹息无下箸之处。
那些所谓的少年俊彦,以及名士大家,只会高谈阔论,肆意点评天下大事,却无一言及底层百姓。似乎一谈及这些下里巴人,就会污了自己的嘴,变得俗不可耐一般。
即便是很多出身并不高的士人,只要混迹在京都士族之间,便决口不提底层状况,比高门子弟更加追求享乐。似乎这样做法就能与过去割裂,成为高人一等的贵族豪门。
贾成却完全不同,他从不讳言自己出身,甚至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状态。
和蔡文姬的交谈中,他也没有可以卖弄自己的学识,让她钦佩折服。反而时常把话题转到城内外受苦的百姓身上,话里话外说的都是如何让治下百姓过的更好一些。有时候还会不经意的流露出要平定地方割据,恢复清明吏治的志向。
蔡文姬知道,贾成学识并不差,有时候随口说出一两句话就能让自己思考许久。比如“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又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每一句话都很简单,却又发人深省,让她感觉到贾成那深埋心中的浓厚情感。
如同一团烈火,在贾成貌似平静的语气中迸发出来,把几乎已经绝望的她悄悄引燃。
他的情感内敛而又强烈,她有时候又觉得他站在世界之外观察着这一切,宛如第三者般用冷静的语气剖析存在的问题。
有时候又觉得他想要急切的改变这一切,语气中充满对不公的抗争和反抗。却又对百姓愚昧无知到逆来顺受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其不为”的感叹。
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男子,深深的吸引着蔡文姬,让她一颗芳心毫无救药的系在他身上。
其实这很正常,后世那么多经历过信息爆炸的文学女青年,不一样会被那些只会写狗屁不通的歌词,动不动就呐喊“社会不公,我要抗争”的摇滚痞子所吸引,不惜付出一切倒贴上去。
古往今来,历史都是如此相似,文学女青年的口味自然也不会变。
只是贾成倒并非刻意如此,他只是觉得蔡文姬既然是历史上著名女性,见识自然与众不同。再说对方住在他家,也不会到处乱说什么。
有时候会忍不住找她吐吐槽,知性美女嘛,更容易让他想要有亲近、诉说的欲望。潜意识里也有一些与知心姐姐说话的感觉,撩女的想法反而不是最主要的。
只是前世他混迹商场,文艺青年圈子离他甚远,却不清楚自己言行对蔡文姬吸引力有多大。无意中早已让这个汉末知名美女一片痴心化作万般柔情,为他魂系梦萦不能自拔。
主仆二人窃窃私语,猜测贾成身在何处,不知可曾脱险。
侍女小香匆匆进来道:“小姐,贾尚书派人说小郎君有书信到,请您过去有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