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拉拢杨复恭这个问题上,李杰希望张承业能给他支个招。
张承业有招吗?
还真有。
他已经挂掉的干爹张泰曾担任内侍省内常侍,而张泰和现任的上院枢密使严遵美交情匪浅。
因为父辈之间的良好关系,严遵美对待张承业也颇为厚道,常以世侄相称。
按理说,有这层关系,张承业的仕途不至于如此沉沦。
但张承业这个人不但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对别人的要求也一样严格,这得罪了不少人。
他前几年担任的左神策军驻颌阳镇的监军使,就是严遵美替他张罗的。
监军使兵权在握,又不用担责,是个实打实的肥缺。
要是一般人,肯定混得风生水起。
而他却不一样。
军队中有很多恶习和陋习,他看着十分腻烦。
腻烦了,就想着改一改。
这一改,就把他自己的官给改没了。
颌阳镇遏使也是有来头的,张承业被狠狠地告了一状,要不是严遵美在中间兜着,张承业的结果可能会更惨。
你说,人家给你介绍工作,你不但做不好,还连累介绍人出来给你擦屁股善后,这事放谁身上,谁都会汗颜。
更何况,张承业还是个非常要脸的人。
所以,当严遵美表示想再提点提点他时,张承业婉拒了。
大唐官场的**已经到了极点,那些华丽帷幕掩盖下的喧嚣和丑陋,他不想再听,也不想再看。
他宁愿在内侍省主事这个屁大点小官上耗着,也不想去做事了。
既然张承业主动拒绝,严遵美能说什么。
人各有志,随他心意呗。
但两人的关系始终保持的很好。
严遵美那可是老资格的宦官了。
有多老呢?
这么说吧,杨复恭够老了吧,在他面前也只能自称儿辈。
只是严遵美这个人生性平和,对权力没有特殊的偏好,所以虽然一直身居高位,也从来没干过什么弑君换皇帝的惊天业绩来。
不过,毕竟在北司系统干了这么多年,几乎所有重要的岗位他都呆过,人缘那是极好极好的。
无论是田党,还是杨党,见了他都是客客气气的,从不敢大声吵吵。
就是因为他人缘好,所以他认识的人和认识他的人都非常非常多。
这其中就有杨复恭的两个义子。
一个是玉山军都指挥使杨守信。
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饕餮将军”天威军都指挥使杨守立。
张承业敢在寿王面前打包票说他有招,靠得就是这层关系。
杨守信和杨守立在历史上都是标名挂号的人物,只是记载不详,李杰没法通过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来采取适当的行动。
这就得靠张承业的发挥了。
“张先生,此二人本王素有耳闻,但不知为人如何?”
“殿下,此二人皆武夫尔,勇悍有余而智略不足,易制也。”
“愿闻其详。”
“殿下,杨复恭这两个义子,彼此争宠,势同仇雠,王爷从此处着手,当有惊喜。”
“你是说……”
“离间!”
张承业脱口而出。
李杰一听有门,当然很高兴,但怎么离间也是个大问题。
离间可是个技术活,靠蛮力是没用的。
“张先生,如何离间?”
“殿下,老奴还没想好。”
没想好你激动个什么,李杰噗呲一声,差点笑出声来。
张承业显然也觉得有些唐突,歉然道:“殿下,虽然具体办法尚待考虑,但大方向绝对没错,还请王爷三思。”
这话倒是没错。
只是对杨守信和杨守立这两个人,李杰手上掌握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
所谓离间,实际上是拉一个,打一个。
既然要拉一个,打一个,那就得搞清楚,该拉谁,又该打谁。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在自己和吉王争夺皇位这件事上,杨守信和杨守立是否有不同的意见。
只要他们的意见不同,他的离间计就有了切入点和突破口。
到时候就很简单了,谁支持他,就拉拢谁,谁反对他,就打击谁。
让杨复恭的义子们在杨复恭面前替寿王唱赞歌,那可真是一句顶别人一万句,绝对好使。
更关键的是,李杰可以借此搭建起与杨复恭沟通信息的桥梁,从而及时掌握杨家的动态。
知己知彼,这盘棋就能下活了。
对,就这么干。
“张先生,关于杨守信和杨守立这两个人,能否再弄点详细的资料来?”
“这……王爷,能!”
“怎么弄?”
“老奴的叔父严遵美和这二人相熟,找他肯定有收获。”
“严遵美?你是说上院枢密使严遵美?”
“王爷,是他。”
“太好了!”
李杰高兴得猛拍了一下桌子。
严遵美这个人,堪称晚唐的活化石。
晚唐所有的狗血事件,他几乎都经历过。
让人惊叹的是,经历了那么多狗血事件,他还能屹立不倒,最后寿终正寝,堪称一位传奇人物。
李杰对此人也不陌生,因为史书上不止一次提到过他。
要是他肯帮忙,那拉拢杨复恭这事绝对有搞头。
但是问题又来了。
张承业作为寿王府管家,按大唐的规定,不经允许,是不能出十六王宅的。
所以,就算张承业有心帮忙,也还得派个其他人去联络严遵美。
派谁去合适呢?
李杰把手关节攥得嘎巴嘎巴响,一时也没个准主意。
*****
田献铢作为田令孜在长安留下的一枚最重要的棋子,自然不是个白吃小米饭的家伙。
韩坤范第一次去左军府衙拜见杨复恭的事情,他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而当韩坤范第二次去左军府衙的时候,他不仅及时得到了消息,而且立刻采取了行动。
天性谨慎的田献铢,时刻都处于最高等级的警惕状态。
在杨家势力几乎无孔不入的长安,他更加谨小慎微,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视线。
韩坤范两次前往左军府衙,间隔时间又是如此短暂,实则是反常的很。
田献铢不知道韩坤范到底有何急事,在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就要面见杨复恭两次。
但那封不署名的信既然是他写的,他估摸着,很可能与此事有关。
韩坤范不是发现了那封信的问题所在,对自己心生疑惧,就是已经投靠了杨复恭,准备反戈一击。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是田献铢不想看到的。
他准备先下手为强。
他向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