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宣和二年十一月初一,东南急报:建德城失陷,知州张徽言、通判叶居正不知所踪,建德军监军乌有战死,青溪县县令高徽被贼人当众斩杀,当日被处死的豪族家主足有十六人!
王黼看了军报,不敢怠慢,急忙签押上奏。
道君皇帝看罢之后皱起眉头,“算算日子,谭稹应该到了杭州了,王太宰,你觉得他能剿灭方腊吗?”
谭稹是王黼举荐的,此时只能力挺到底:“圣人宽心,两浙路以及江南东路合计有九州二军,从舆图上看,这九州二军恰恰将睦州包围在中间,只要谭稹指挥得当,方腊覆没应该在月旬之间。”
道君皇帝不置可否,“就这么着吧,赵良嗣可有消息传来?”
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赵良嗣以卖马名义来返与金、宋两国,试图缔结联金攻辽的盟约。
然而,由于联金之策属于机密,无法使用国书,为了取信于人,道君皇帝通过书写亲笔信的方式传达了自己的意图,信里是这样说的“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
比较尴尬的是,由于道君皇帝没有写明燕云十六州,只提了燕京所属州县,这让金人抓住了空子。
你宋人皇帝明明只取一州,怎么又成了十六州?
天子自然是没有错的,赵良嗣只能据理力争,要求将西京和平州、营州都包括进去,即恢复长城以南一切汉地,却被金人以不属燕京管辖为由断然驳回。
因为此事,联金会盟一直未能尘埃落地。
相较于方腊、宋江之流,联金会盟收复燕云十六州才是道君皇帝关注的重点。
毕竟,道君皇帝可是自诩仅次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帝,要是没有燕云十六州,只怕这含金量就低上很多了。
王黼作为太宰,更是其中的参与者,对此自然知之甚详,“圣人明鉴,赵良嗣取道海路,消息传递不便,只怕还要多等一些时日。”
道君皇帝微微颌首,“好了,暂且这样吧!”
汴京城里的贵人自然不知道梁山泊的宋江与方腊达成了某项协议,就算知道了,他们也不会认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大宋还有禁军五十万(实际缺额二十万),更有地方无数的厢军、乡兵,在权贵的眼中,区区宋江、方腊之流根本算不得什么。
其实要不是梁山寇劫了花石纲,地方官府根本不想剿匪。
有这样一支兵马在水泊祸害,地方豪族的孝敬多了许多,这样的生意谁不想长久下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官员喜欢养寇自重了,因为真的是坐地生财!
建德城,方腊见到了神行太保戴宗,此人双腿修长有力,目光炯炯,态度不卑不亢,确实是一条好汉子!
“戴兄弟,日后太平军与梁山之间还要多麻烦你了!”
戴宗抱拳笑道:“方公客气了,戴某别无所长,只能做做这跑腿的差事,倒是方公能够想出这种威力极大的火箭,确实厉害。”
方腊摆了摆手,以示谦逊,“戴兄弟,说到这个火箭,我有一个建议,为了确保稳妥,不如将药筒和箭杆分开运送,这样的话,即不惹眼,也更为安全!”
汪末泥觉得主意不错,戴宗也觉得可行。
就这样,戴宗化作行商,护着药筒一路北上。
至于林冲、安道全几人还需要得到确定的消息之后才会从梁山南下。
根据路程计算,起码还需要八天的时间。
八天,差不多也就是方腊将要攻打杭州的日子了。
在此期间,太平军当然也不能闲着,方腊召集部将商议之后决定派出两路大军。
其中,西路由司行方统领,八千精锐沿着新安江逆流而上,伺机攻取歙州,南路由方七佛统领,五千兵马南下衢州,支援郑魔君,试图拿下西安城。
这两路兵马一旦大获成功,太平军的生存空间将一步扩大,甚至会带动周边饱受压迫的穷苦百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万七千名正兵,他们是方腊准备用来攻打杭州的兵力。
这部兵马虽未出征,但是每日的训练丝毫不曾落下。
为了争夺训练的奖励,军士们人人奋勇,個个争先。
不过是吃些苦,流些汗罢了,如果这样就能得到米粟、钱粮,那就是再累一些又有何妨?
能够通过遴选的军士多半都是吃过苦、受过累的贫苦百姓,读书的事情他们不在行,但是论起吃苦耐劳,他们是响当当的!
这一日,在包康的主导下,睦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分田行动。
每到一处,包康先取户籍名册以及收缴到的大户田亩明细,再将上田、下田分开罗列。
等乡民到齐之后,包康将花石纲之害以及朝廷官吏之毒一一细说。
根据相应政策,参加太平军每人可以分田五亩,应募短工之人可以分得三亩,其余百姓只能分两亩。
原来参加太平军还有这等好处,每人可以多分一倍的田地!
就算不参加太平军,为太平军做事也还能多分田。
一时间,不少乡民懊恼不已,早知道有今天这样的好事,当初就算入不了太平军,也得想法子应募差事。
现在倒好,只能每人分地二亩了。
不对,当初为了躲避丁口税,少报了一口,这要是能补上,马上又多二亩田!
想到这里,这位乡民急忙呼喊:“这位将军,我家当初少订了一口,现在能补上吗?”
这一次分田到户,就是有排查隐户,统计丁口的任务。
现在有人主动投报,包康自然不会拒绝:“可以补报,不过如果后期核查不通过,我们会罚没此番分发的田地。”
男子吓了一跳,“不知道怎么个核查法?”
“简单,只要补报的丁口确实一直在你家生活即可!”
男人松了口气,“那没问题,俺报了!”
“好,你到右手边登记,还有需要补报丁口的都到右手边”
一时间,村里又多出三十一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