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回到内衙。
诸多琐事堆积如山。
本来,他是让陆议、严畯、是仪等人担任内史、记室、主簿等类似职务,帮他处理文书。
结果。
军情如火,都被调派到各地。
一个人当三个人用,连轴转。
没有假期,没有双休,就是玩命干。
还不允许有怨言。
孙权目光落回奏报上。
这些奏报,全都是用竹简书写。
拿着又重又沉。
好在字迹公正,但看起来异常费劲。
还不能去阳光底下看,要在烛台下看。
秦始皇每日批阅的奏折,是用秤称的,每天120斤,约30万字。
绝对是铁人级别的。
还有两个比始皇帝更牛的超级工作狂,朱元璋和雍正。
老朱工作之余,还写诗嘲笑自己活得不如江南富贵翁。
雍正给儿子积攒了那么多家财,呸,守财奴。
孙权望洋兴叹啊。
跪坐在垫上,跪直,屁股坐在后脚跟上。
腰杆挺直,双肩放平,正襟危坐。
为了展示主君风采。
要维持这个姿势批阅四个时辰以上的奏折……
“这简直是在受刑。”
孙权让潘璋关门。
多放烛台。
再拿个软垫过来。
然后,箕坐,靠着软垫。
还算舒服。
火烛跳动,蜡烛燃烧时,还需要裁剪灯芯。
在吴郡将军府,有专门裁剪灯芯的婢女。
如今行军在外,要么亲自动手,要么周泰、潘璋代劳。
孙权不会让不明底细的婢女伺候。
蜡烛在这个时代是奢侈品。
平时照明一般用油灯。
油灯起源很早,两汉一般都用油灯。
到了东汉末,才发明了蜡烛。
他也算享受到了发明的红利。
孙权很讨厌油灯的味道。
所以全部用蜡烛照明。
十分奢侈。
油灯烧的是动物油脂。
也叫脂蜡。
燃烧起来,味道难闻,酷似烧猪毛的味道。
令人反胃。
其实蜡烛燃烧起来,味道也不好闻。
这年代的蜡烛是用蜂蜡做的。
好在可以忍受。
“必须得多提拔文臣了。”
“这每天批阅奏章的滋味,如同受刑啊。”
“难怪大兄把政务都丢给张公和东部。”
“自己去狩猎,去游玩。”
“苦了我了。”
孙权看了半个时辰,浑身酸痛,手臂都提不起来。
他不是那种文弱书生。
从小在父兄管教下,自幼练武,也曾上阵杀敌。
还累成这个熊样子。
老朱简直不是人,勤政至极,还高寿,实在是皇帝中第一。
“六郡快富起来吧。”
“吾要用纸!”
“批阅纸或娟的奏章!”
此刻,他比任何人,都期待改良纸张。
“主公!”
潘璋叩门拜见。
头压得很低,当没看见孙权十分不礼貌的坐姿。
“凌统抵达蕲春,请求拜见。”
“和他一起前来的。”
“是陈建昌(陈武,和太史慈调任了)部,陈六。”
“请求拜见。”
“您是单独回见,还是一起回见?”
孙权换个坐姿,正襟危坐。
才朗声道:“便一同请进来吧。”
“诺!”
潘璋是懂孙权的。
自始至终都没有抬头,主公可是很小心眼的噢。
潘璋退下。
孙权站起来,舒展身体。
把批阅好的奏报,让潘璋送走。
由长史审阅后,再下发回去。
做长史的就是张昭。
张昭也在蕲春,所以很快就能审阅一遍。
所谓审阅,就是查缺补漏。
孙策做主君时,没有这个流程。
因为孙权不熟悉政事,还在学习中。
很快。
凌统和陈六一起拜见。
两个人站在一起。
凌统一身银甲,气度非凡;
陈六则一身普通兵士打扮,土里土气,人也十分局促。
“吾麾下两员大将来了!”孙权开个玩笑。
凌统咧嘴乐了起来。
十二岁的凌统,看起来像十五六岁的少年。
他和他爹一样,是猛将、悍将,政治敏感度很低。
陈六则十分拘束,不知该叩拜,还是笑。
他心里是非常激动的。
他这样出身的人,能被主君接见,足以慰藉平生了。
孙权一手拉着一个。
也不责怪二人的失礼。
“你们一位率领一百人,击溃过千人刘磐军。”
“另一位,计赚刘磐,捕获贼首!”
“都是吾孙氏的左膀右臂啊!”
这番话说得极为平易近人。
陈六内心里想和孙权亲近,却不敢说话。
凌统则大大方方叩拜:“统乃占了周弓马的便宜。”
“算不得大功。”
“得主公如此重视,统必结草衔环报之!”
看看人家都会说话。
也大大方方承认此功的含水量。
说明他内心瞧不起此功。
顺便卖孙权个好。
管孙权叫主公。
他爹凌操叫孙权也只称呼将军。
要知道,凌操管孙策是叫主公的。
陈六也学凌统似的拜谢。
也高呼主公。
孙权扶起二人:“二位皆是我江东柱石。”
“吾便拜二位为别部司马。”
“暂时统率原班人马。”
“日后再有功劳,再行封赏。”
现在是孙权的尴尬期。
他头上没职位。
封赏,名不正言不顺。
就算许昌朝廷封他杂号将军,又能如何?
他手下的中郎将就好几位!
这种尴尬,从孙坚开始,延续了三代。
孙策还好点,他头上还有个吴侯爵位。
起码在地位上高一些。
之所以这么尴尬。
用一句话来解释:朝中无人不好做官。
汉代是个很特殊的王朝。
正常来说。
王朝末期,天子威严扫地。
天下诸侯谁会在乎天子的册封,不当厕纸扔了就不错了。
但汉以强亡。
汉末之强,强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论世者之所深悲也。
说的简单一点,桓灵二帝时,天下没有亡国之相。
而且。
对外战争上:拖垮羌族;
分化南匈奴;
顺便灭了鲜卑。
明显一副强国盛世局面。
结果被一场很诡异的黄巾起义,给推翻了。
汉的强大,在三国时期也有展现。
孙曹刘完虐异族,可见国力之强。
再看两汉四百年,汉,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
建安五年。
天下各路诸侯,仍然尊崇天子,听从天子命令。
起码表面是这样的。
再偷偷补充一点阴谋论。
就是士族,士族更喜欢“分权”时代的东汉。
而非集权大一统时代。
说回孙氏的尴尬。
其实在孙策时代,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曹操第一次见到张紘后。
便屡屡夸赞张紘。
十分看重张紘的能力。
甚至,张紘去许昌献奏章的时候,被强留在许昌。
孙策是同意的。
从那之后,许昌多出一个孙吹。
朝廷也知道了庐江还有个孙策,继承他父亲孙坚的基业,为朝廷征战南北。
孙策的势力也在以膨胀般的速度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