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杭一怔,旋即大明朝的各种体系制度,包括各类的兵役,民生等资料浮现于他的脑海。
他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于是立刻按照系统的指点开始查阅各项资料。
一列列资料在他的面前展示着,他一一浏览,心中渐渐地了解这个时代,了解大明朝。
“难怪。”看毕,朱杭眉头微微皱起,“招兵令是按卫所制发布的。”
“卫所,即大明"军营"。卫所的设置,一是卫戍皇城、巡逻边疆,二是负责维护边疆安宁。”
“三是监督百姓的耕种和劳作。”
“从明朝建初开始,卫所一直是国家最主要的兵部力量。士兵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地方不说,还要在这里种地,给军官做苦力,渐渐的就沦为了种田的农户。”
“难怪战力尚未可知...”
朱杭看完,不由摇了摇头。这些兵丁长期屯田劳作,战斗力低下,面对骁勇善战的瓦剌,必定不堪一击。
“明朝有严格的阶级划分,从最高的士变成底层的农,这巨大的落差,使得那些军户产生了逃避的情绪,甚至还有不少人逃离了这里。
但卫所是世袭制的,一旦当了兵,子孙后代都是兵。”
这也就是为什么招不到兵的主要原因。
想通了这一点,朱杭开始查看历史上各个期间的军制,很快,“募兵制”的字条出现他在眼前。
“募兵制相当于现代的雇佣兵,只要给他们装备军饷,待遇优渥,就算是穷凶极恶的歹徒也愿意为其卖命。
是古代长期存在的制度,明朝后期著名的戚家军就是募兵制。”
朱杭心中了然,他目光一凝看向群臣。“看来要想抵抗住瓦剌的攻势,只能废卫所,兴募兵!”
想罢,他站起身来,走下了御座,负手而立,目光环视了一圈在场的文武大臣。
群臣面色一惊,不约而同地抬头看向他。
只见他缓缓开口,掷地有声地宣布道:“拟诏:以国库余钱,以征民壮。自愿报效者,每人赐银一两,布两匹。
丁粮优免,免徭役三载。若在战场上立功,一律按颁发赏赐。若战死沙场,尸骨归乡,以国葬之礼厚葬。
家眷免除赋税,孩子由朝廷抚恤,成为生员后可入国子监读书,考取功名。”
一段话,不疾不徐,不徐不疾。
朱杭宣读完毕之后,群臣面色俱都一愣。
他们心中虽然早有准备,但却依旧被朱杭的举措吓住了。
他竟然将国库里面的钱财全数拿去招兵买马,为的是要抵挡瓦剌的进犯!
于兼心中亦震惊,这是要大力推行募兵制吗?
他了然于心,募兵制大多时候是面对叛军和流民所用,他们都是些亡命之徒,对朝廷没有概念,也无献身精神,纯属为生存而战。
可以大幅度提高军队战力,但是不稳定,很难控制。
不过朱杭提出的募兵制,更像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新兵制。
它面对的对象是普通百姓,朝廷给了他们充裕的军饷和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甚至连身后事都安排妥当了。
自然也对朝廷产生归属感,这样一来,就能激励他们的士气和忠诚,让他们拼尽全力保卫家园。
想到这里,于兼忍不住心生敬佩,暗道:“一旦推广开来,必定能够吸引大量的百姓。”
这种新兵制,对于目前的大明朝来说,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釜底抽薪之举啊。”于兼心中思索片刻,连忙出列,拱手对着朱杭说道,“陛下圣明!”
众臣亦是纷纷附和,齐齐拜倒,“陛下圣明!”
朱杭看着群臣,眸光微闪。
不多时,内阁官员呈上诏书。他们在诏书上盖上印章,随即呈上给朱杭。
朱杭接过诏书,翻看一遍,确认无误,盖上玉玺。
随即,又沉声喝道:“传朕旨意,即日起,各洲各地,均开始募兵。同时赶制盔甲、兵、火器一佰万,筹措齐全后,送往京都,以供抗敌!”
瓦剌大军俘虏了皇帝,士气大振,此时骄兵自傲,一路途中大肆烧杀抢掠,已然造成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
但这也给了他们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能组织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
“百万军械!”
于兼和群臣听到朱杭的命令,俱都露出震惊的表情。自古招募士兵就是耗时费力,且不易控制,更何况一次性招募如此多的民壮!
”陛下,您这是.......“于兼面带震惊之色,开口询问道。
朱杭目光灼灼:“城在朕在,国在吾身,国亡朕亡!”
群臣心中一颤,看着朱杭脸上的决绝,皆被他震慑住了,忍不住信服。
于兼心中一震,跪倒在朱杭面前,道,“大明,必能转危而安!”
百官闻言,亦是纷纷跪倒在地。
“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堂上一片山呼万岁之声,主战派的官员更是激动万分,一个个双目放光。而南迁派则悻悻地看着群臣的欢呼,再不敢吭声。
朱杭将手中的圣旨交给于兼,“即刻回去准备募兵一事,不得有误。”
于兼闻言一震,随即拱手行了一礼,恭敬应道,“谨遵圣命!”
随即急忙领命而去,不敢怠慢,带着皇榜快马加鞭出宫。
米铺老板正坐在店中,听着远处城门口喧哗之声,心中有些疑惑。
上午还无人问津的招募,怎么突然变得如此热闹起来了?他心下好奇,叫来伙计吩咐其去打探清楚。
伙计应声而去,来到城墙下。他看着黑压压的人群,好奇地凑了过去,只见人头攒动中,那明黄色的诏书熠熠发亮。
普通百姓多不识字,这时就由大臣来宣读诏书。于兼身为兵部尚书,自然担起宣读诏书之责。
他立于城墙下,高声宣旨:”自愿报效者,每人赐银一两,布两匹。丁粮优免,免徭役三载。若在战场上立功,一律按颁发赏赐。
若战死沙场,尸骨归乡,以国葬之礼厚葬。家眷免除赋税,孩子由朝廷抚恤,成为生员后可入国子监读书,考取功名!”
“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