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十里坡上练剑人(1 / 1)time521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面色一变,忙弯腰换了左手拾起,且起身之后,警惕地环顾四周,等见无人在意,才松一口气。

青衣女子大喜,正将出去将他擒下,又生生止住动作,心想,若真被禁术损了修为,岂还敢追杀出来,莫非诱敌之策?

于是,她小心翼翼自腰间取出一枚敛息丹,并不迟疑,直接吞下这难得的宝物,而后绕路自巷子回转到顾衍落脚的别院后墙,探头一看,果然见那一身红衣的男人搬来一张大椅坐在影壁废墟上,右臂持剑。

但她依旧等着,等了一刻钟。

那男人终于没了耐心,只叹一口气道:“真给她跑了,气死老子了。”

这下,青衣女子再不敢迟疑,直接收敛气息而走,只想赶回青竹门内,将御刀之术给学成,才再来寻仇。

她却没有见得顾渊虽右臂持剑,却是撑在椅上。

顾衍使了一招拔剑式,真连剑也握不住了。

一身修为全无,这会儿是个等闲汉子都能轻易将他杀死。

“我儿的拔剑术心得,真救了命。”

顾衍又坐许久,一动便从凳上滑落,索性翻身躺于草间,大笑道:“半年修成拔剑式,除我父子之外,天下还有几人?”

——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不知觉中,又至春深。

往复不变的半年光景弹指即过,其间唯一的大事,大抵就是那位东来国主病逝,新主继位,改年号为顺天。

学塾授课所得积蓄已尽数耗尽,因所需山参数目不少,端木铁柱的父亲与那药铺掌柜商磋许久,终于给了个低价。

平日需银子五钱才得一株,今只需四钱八分。

得益于此,半年以来,顾渊明显察觉体内真气浑厚不少,开辟气海而入养性的境界,想来岁末之前有望。

但这原该是数载苦修才有的成果。

有时他会想,父亲只在小宗修行,已有十二剑诀及归元引这等玄妙功法,不知那李二狗去了大衍宗这等东来境内数一数二的大宗门里,如今又到了什么地步。

想着他原就是资质不错,才得仙门宗主看重收为弟子,那自是不缺一些珍稀草药,百年份或至于千年份,再有强过归元引的法门,或许这短短一年过去,他已筑基也未可知。

顾渊倒非羡慕,只是有时感慨一句人生不同,各有缘法。

他当年游学念书,已比村中许多山民见识得多。

如今修行,又是县城乃至于郡内多少人羡慕不来的造化。

可转念一想,其实都不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小木村民过得纯粹。

院中草木又新,石桌上的泥炉散出丝丝暖意,顾渊饮茶小憩之后,又握住铁剑起身。

得有归元引相助,当时右臂伤势只十日就已痊愈。

今再练剑半年,对他而言实为又有五十年的光景。

拔剑式的境界自然更上一层楼。

那卷《十二剑诀》内只记载剑式,但其威能到底会因个人感悟不同而生变化。

如此,顾渊便私下将同一剑式的不同感悟分作多种境界。

像他半年之前勉力施展拔剑式,虽威能不俗,持剑手臂的经脉却要因此破损,便只得称为初窥门径。

而眼下,他施展拔剑式,已得心应手,再不损伤经脉,所以能算登堂入室。

但二者都只将一身修为尽数倾注剑中,不由自主。

顾渊就想着,或许等将拔剑式修到大成无缺的境界,这一剑斩出,就能随机应对了。

总归有些时候只需出个七分力就够,无谓使自己陷入修为尽失的险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半年来因真气愈发浑厚,气力更大,所以铁剑也在养剑式下有了二十二斤又六两重。

“剑心一成,养剑又快许多,这事父亲应能自己知道,只将登堂入室的拔剑式心得说与他知就行。”

顾渊作此想法,又研磨提笔,才将信给写好,突然听得院外门响。

“先生。”

看一眼日晷,还未到酉时,顾渊觉得奇怪,但并未迟疑,直接走去开门。

背着书箱的端木铁柱端端正正朝顾渊行礼。

顾渊回礼。

“先生,县城有你来信,我爹今早顺带拿了回来。”

顾渊接过木盒,说道:“你可以等练剑时一并送来的。”

端木铁柱认真道:“若是信还没到就算了,既然在我手中,当然要先送来。”

顾渊便再没多说,只是又取了一刀宣纸给他回去练字。

教剑是教剑,送信是另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回院中将木盒拆开,取出信封,其间还有一块玉玦,两套衣衫。

看信,原来是父亲送来的及冠贺礼。

玉玦并非什么仙家宝物,衣衫也只是等闲布料裁缝而成。

但顾渊握在手中,极为喜欢,只是有些感慨,原来他也成人了。

凡人岁不过百,能得七十已是古来稀有,这么想着,若没父亲这卷归元引,万物生不能修到养性的境界,他这一生,已过小半。

“世事也真奇怪。”

——

“先生,学生铁柱,前来辞行。”

匆匆岁月,弹指即过。

又是三年春,院中提笔写信的少年已成常穿月白长衫,腰佩羊脂玉玦的温醇男子。

那时常来送信的背剑大童也成了一丝不苟的少年。

一丝不苟与少年,何其不配。

但端木铁柱一贯如此,一丝不苟。

念书如此,练剑亦是如此。

三年千日,风雨不辍。

书念得不错,已过县试,依律可以去郡城书院进修。

剑练得也很不错,大河剑法已登堂入室。

“先生,请恕铁柱今后不能在您身旁听教了。”

端木铁柱入院之后,跪在地上,磕头三下。

顾渊忙将他扶起,“去了郡城,需记得家中父母劳苦,不宜惰怠。”

“是的,先生。”

“亦不必妄自菲薄,你自幼长于山中,所见天下不过一县之地,学识暂且少于他人并不出奇,但肯多学,自有后来居上之时。”

“是的,先生。”

虽是来辞别,但最后一日,他仍在顾渊院中练剑。

相处三载,一朝将别,顾渊也只照旧与他过招,指点其中不足。

“先生谆谆教诲,铁柱铭记心中,不敢忘记。”

于是,顾渊送走了他的学生。

他在小木村的学生固然不少,如端木铁柱这般一丝不苟的,却不多。

入夜,月缺,但终有圆时。

顾渊以泥炉烧水而煮茶,今日才得明白,何谓仙凡有别。

三年时间,他已入养性的境界,可想十年之内,再到修身不难,若差一些,五十年内,也能筑基。

一朝筑基,寿增百岁。

百年之后,除山村不变,大抵出门授课,路间所遇,却不见故人了吧。

那个在他院中练剑的少年,也终将化作一堆白骨。

只不知他此去郡城念书,能否功成名就,载誉而归。

可就算能成,百年功名,到头来似乎也什么都剩不下。

只有山中一个教书先生见他来过。

再过百年,父亲归来,也许顾渊也要埋于黄土了。

两百年光景,已足够王朝兴替。

说不准,这山村都不复存在。

那时,还有谁能记得十里坡上练剑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