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祭祀前夕(1 / 1)关耳木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鸡鸣初晓,阵阵春风,吹散云雾。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晨雾,依稀可见那清澈的溪流沿着河岸顺流而下,岸边青草芳香,露珠甘甜。

恬静的田野里,却是传来了阵阵不合时宜的喧嚣,打破了这份清晨的宁静。

“我不嫁!我不要嫁!”

那是一道清脆的女声。

在一座茅草搭起的院子里。

一个年轻女子声如泪下,哭诉着自己不要去嫁给那个河伯。

女子掩面,泣不成声。

一双形如枯槁的手掌拂过她的秀发,这是一个苍老且悲怜的声音。

“孩儿,这是命啊!”

这声音听得颤抖,不舍之情全然落在一个沧桑且枯黄的脸上。

那是张老妇的脸颊,脸上褶皱如沟壑一般曲折。往上那双浑浊的眼眸中,一滴滴泪珠掉落下来。

纵有悲悯不舍,可苍老的声音却透着几丝期盼。

“为娘对不住你,能给你的不多。”

“嫁给河伯,下半生你就不用过那么清贫的生活了。”

这等殊荣,是多少女子享受不来的。

想要成为河伯的新娘,都需要经过一套特有的流程。

云梦县女子年满十六岁的,可有村里的里正推举。

再由县里的公差挑选出几个面容姣好的,呈送给南山观。

最后凭借测算其生辰八字,合格者,就能获得资格。

女子刚有十五,为了能够参加选拔。那老母亲还特意将家里仅有的老母鸡送予里正,用作打点。

很幸运,年轻女子争气,竟然通过层层选拔,获得这唯二的资格。

这资格是南山观给的殊荣,也是一道不可反驳的命令。

若有反悔者,则会被以亵渎神明的罪责问罪处斩,家属连坐,一概经手挑选的人员也都一一要受到问责,以平息神明的怒火。

当然,获得了这一资格,成了河伯的亲家也能获取诸多好处。

出嫁的女子风光不说,家里一概的徭役也会免除,社会地位也是蹭蹭往上涨。

丰厚的回报和高压之下,自打有这祭祀以来,还从未出现过有反悔的人。

“我若是嫁了,娘亲日后可如何照顾得了自己?”

女子梨花带雨,说什么也不肯。

娘俩相依为命,忙碌半生仅有一座茅屋。

娘亲又已年迈,穷苦交迫,又怎能一人过得了余生。

“知道你有孝心我就知足了。”

那老妇显露一丝欣慰的面容,“待你风光出嫁,也算解了我一生的夙愿了。”

娘俩四目相顾,顿时无言,相拥而泣。

待出嫁的女子在祭祀的前一天都会被送到南山观里,待祭祀开始之后,再从南山观里出嫁。

出嫁女子需要准备的不多,凤冠霞帔一应随嫁物品都由县里出面购置。

稍过一会,便有里正带着一老一少两个轿夫过来,待家属收拾完毕,就要一路抬着代嫁女子前往南山观。

“恭喜恭喜!”

这里正脸上挂着讨好的笑容,手里提满了礼品。当然,还有那只送出去的老母鸡。

老妇见了来人,赶紧擦拭脸上的泪痕,将里正请了进来。

一脚进门,里正就连忙把礼品放在案台上。

“恭喜大娘,贺喜大娘。”

里正道喜之余,眼神飘忽不定,不时打量着一旁楚楚动人的女子。

平日里名不经传的小姑娘现在竟然生得亭亭玉立,可是让人垂涎三尺。

只不过,现在人家已成了河伯的娘子,这里正断然是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大人太客气了,还请坐。”

里正的态度让老妇一阵欢喜,笑得很是开心,这也算是提前享受了作为河伯亲家所能得到的敬重。

老妇给里正斟来一杯热茶,确认后边的行程和注意事项之后,就带着女子去收拾自身衣物了。

按照规定,老妇是不能够和女子一同去到南山观里的。

打从离开家门起,到出嫁前,这算是娘俩今生所能见到的倒数第二面了。

想到此处,那房屋里头又传来女子的哭啼声。

那一老一少两位轿夫候在门外,听着里头的哭声,心生怜悯。

“师父,这女子哭得如此伤心,又为何要执意嫁给那河伯呢?”

“河伯每年都要娶一两个,就算嫁过去了,也只有做妾的份。”

闻言,那老轿夫叹了叹气。到了这个时候,想不想嫁出去已经由不得自己了。

趋炎附势,谋求富贵是大多数人的追求。至于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些人都是可以接受。只不过,话却不能这么说出来。

“做河伯的新娘有何不好,多少人想当都没得这个机会。”

小轿夫似乎不同意这样的说法,附在老轿夫耳边,细声说道:“那河伯生得什么样都不知道,或许是个妖怪也说不定。”

闻言老轿夫赶紧捂住他的嘴,左右观察,生怕被别人听了去。

“这话可说不得。”

老轿夫眉头紧锁,变得严肃起来。

小轿夫也意识到说了不该说的话,心虚地低下了头。

生活在这里的人,即使不相信神佛。但邪门的事情太多,很多时候也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没过一会儿,女子沐浴更衣毕。

由老妇送出门,起了轿。

到了这,就不能再哭了。

两人作别,这就是一生了。

轿子渐渐走远,女子还是忍不住回头。

直到那佝偻的身影依稀,眼角也模糊了起来。

过了三里路,就有南山观的道士手拿掌令在等着,身后还跟着十七八个道童,一些拿着旗帜,一些拿着布袋。

里正到此的任务就算是结束了。

道士前边引路,轿子跟着,身后有拿旗的道童。

一行人,一路往南山观而去。

这一路上所经过的人家都要在门外摆上香烛法案,案上摆有香炉水果,三牲茶水,一一迎接。

除了有表达敬重,还有让新娘子答谢父老乡亲的意思。

每过一户,提着布袋的道童都会将案台上的祭品拿去一些,留下一部分,意味河伯的赏赐,能让这户人家沾沾喜气,有赐福的意思。

迎接的路程通常会绕着村子里走一遭,再经由县城内的主道,最终到达南山观。

期间人影攒动,围观的百姓皆做跟随,好不热闹。

这一流程下来,起码得走到下午。

虽然女子体轻,但结束时两个轿夫也是满头大汗,筋疲力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