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章:预防针(1 / 1)编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血荐轩辕》还没有发行单行本。”

“那太好了,这两天我就去燕京一趟,具体事宜咱们到时面谈。”

王大雪虽然在打电话之前已经和《齐鲁传奇》编辑部联系过,知道还没有出版社联系他们。

但这事儿毕竟得宋远航亲自点头才行,《齐鲁传奇》可说了不算。

宋远航人在燕京这个人文荟萃、出版社云集的文化中心,他是真怕别人捷足先登啊。

王大雪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在他联系了宋远航不久,便有好几家京城的出版社直接来燕大找到宋远航,表达了想要帮他出书的想法。

其中一位还和匆匆赶到燕京的王大雪碰了个面对面。

“这位同志,对不住了,我们春风社已经提前和宋作家约好了。”

为了表示他们确实是非常有诚意要和宋远航展开长期合作,王大雪又继续加码。

“我们社不仅打算发行《血荐轩辕》,宋作家的另一部连载长篇《狄仁杰探案传奇》,我们也计划推出单行本,按系列分册发行。”

春风社还要出版《狄仁杰》,这倒是让宋远航有些吃惊。

那位来自工业出版社的刘编辑一听,也只能认输。

人家春风社这是捧着钱来给宋远航送稿费呢。

《狄仁杰探案传奇》他也是每期必追。《狄仁杰》的案子可不少,已经结束连载的案子就有五个,后面谁知道宋远航还能写多少。

要是宋远航想赚钱,大可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地写下去。

算上杂志连载的话,那可是能拿双份稿酬。

不过刘编辑这个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就迅速被他自己否定。

宋作家前途大好,肯定不会做这种只为牟利不顾名声的蠢事。

送走刘编辑,宋远航便请远道而来的王大雪去俱乐部里吃饭兼谈事情。

王大雪有着东北人的直爽健谈,做事也干脆利落。

一吃完饭,他就主动谈起稿费的事儿。

“《血荐轩辕》和《狄仁杰探案传奇一》,我们社初步计划是各发行十万册。《狄仁杰》两个案件合并发行一册,字数和《血荐轩辕》差不多,都在三十万字左右。稿费的话,千字十,您如果觉得合适,我这两天就把稿费给您办好。”

一下子又多了六千多块稿费,宋远航当然是痛快答应了。

王大雪见宋远航点头,顿时笑得见牙不见眼。

他这一趟跑得值啊。

虽然花出去六千多稿费,但对这两套书的销量他是绝对有信心,多了不说,四五十万册肯定没跑儿。

《血荐轩辕》现在有多受欢迎,中午去食堂、饭馆里就知道,十家有九家都在播,另外一家那是没有收音机。

《狄仁杰》的质量可丝毫不比《血荐轩辕》差,甚至从娱乐性上来说,更胜一筹。

央广能播讲《血荐轩辕》,肯定也不会错过《狄仁杰》。到时印刷厂肯定要刷刷刷地加印,光想一想就美滋滋,哪还会心疼那六千稿费。

宋远航才是给他们送钱,给人家这些,说实话,他还亏心呢。

送走王大雪,宋远航去找朱炜。

他想听听朱炜的意见,到底是写《跳出我人生》还是写《芳华》。

“如果纯粹以文学编辑的立场出发,我会建议你写《芳华》。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的纠葛,一直都是严肃文学喜闻乐见的话题。不管是立意,还是故事的可看性,都值得写。但作为朋友,兄长,我希望你的写作,永远都能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从宋远航给他讲述两个故事时的神情,朱炜就已经明白宋远航更偏爱哪个故事了。

从《凤凰琴》、《你当像鸟飞越你的山》再到《变脸》,朱炜发现宋远航一直钟爱写普通人,特别是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现在写芭蕾舞演员题材的故事,他也是钟爱矿区小男孩大于文工团女演员。

如果从作品的时代性和话题度来说,宋远航真不像个年轻人,也不像是要往文坛主流靠拢的样子。

不管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是改革文学,宋远航的作品和这些都不沾边。

他的作品,不管是语言还是风格,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印记。

朱炜希望宋远航能继续保持下去。

“你大可不必现在就急着做决定,可以先积累素材,多去舞蹈学院、剧团、文工团里跑跑,多听听他们的故事,也许到时就不会这么纠结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得麻烦杂志社给我开封介绍信。你要是有认识这方面的熟人,那就更好了。”

宋远航也是打算先积累写作素材,再做决定。

“行,那你等会儿,我去找关主编,让他安排行政科的同事给你开介绍信去。至于熟人,估计李拓应该有认识的。”

要死京城文化圈交游最广泛的人,当然是李拓了。

“那等会咱们去找拓爷问问吧。”

“行,我先去给你开介绍信。”

朱炜去忙介绍信的事了。

宋远航呆着也无聊,就拿起桌上的一本杂志读了起来。

刚翻了没两页,常编辑从外面回来了。

宋远航和常编辑也是老熟人了,而且前段时间常编辑还去燕大给他捧过场。宋远航便放下杂志,站起身,跟常编辑打了声招呼。

“小宋,你最近去《当代》拿读者来信了吗?”

“啊?去拿了呀。“

宋远航一愣,不明白常编辑怎么突然关心这个。

自从《变脸》刊发,宋远航就一直很在意读者的反馈,一周就会去《当代》拿一次读者来信,而且也都坚持回复。

目前来看,大家还是很喜欢狗娃和梁老板的,对水上漂则有赞有弹,实属正常。

“除了读者的反馈,作家也要多听取专业评论家的意见。有时忠言逆耳,并非是针对你个人,而是纯粹针对作品,你不要往心里去。”

常编辑迟疑一下。

想到老同学之前和他在电话里讨论的事,觉得还是得提前给小宋同志打个预防针。

毕竟小宋同志太年轻了,一路又顺风顺水,猛不丁被人批评,常编辑担心宋远航一时接受不了,容易走极端,万一和同行打起笔墨官司,那就不太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