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况啊。
宋远航心中的小雷达立刻滴滴作响。
他也没把常编辑当外人,直接开口问道:“常老师,是不是有人不喜欢《变脸》,准备要批我?”
文化圈向来不缺小圈子小团体。
说好听叫志同道合,说难听点叫抱团取暖。
宋远航一直觉得这个现象很正常。
他也在有意无意地形成自己的圈子。
朱炜、石铁生、林老师、汪老师、王烁,王晓波,皮特、陆虎等人,他都在介绍大家互相认识,形成一个能彼此帮助、相互促进的朋友圈。
常编辑是资深编辑,肯定也有自己的圈子。
这是常编辑听到什么风声了呀。
果然。
常编辑下面的话,证明了宋远航的猜测。
“我有个老同学王树茂,是沪市《文艺评论》的专栏作者。他前几天说起过你,听那意思,对《变脸》是颇不认同啊,你最好有个心理准备。”
而且以常编辑在文化圈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
一旦有人开个口子,那可就不是一条两条的意见了。
文人相轻。
听着刺耳,其实一针见血。
许多文化圈里的人,读了点书,肚子里有点墨水,就难免好为人师,想输出自己的观点,获得认同。
更有心胸狭隘者,看不得别人出名,受欢迎。总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别人是名不副实。
宋远航因为《血荐轩辕》在央广的热播,知名度大增,正处在风口浪尖上。
最近又恰好他的新作《变脸》在《当代》连载,简直就是最好的靶子。
常海平对王树茂知之甚深。
他肯定是没那种自私的想法,纯粹就是不认同宋远航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手法。
但其他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常海平就不得而知了。
常编辑在电话里也劝过王树茂,让他对年轻同志笔下留情,别开这个口子。
结果王树茂在电话里就跟他顶起来。
“就因为宋远航年轻,我才更要说。你看他最开始的那几篇文章,《青年有志》和《凤凰琴》还贴近现实,虽然在人物塑造上有些哗众取宠,拿少数害群之马当典型来代表整个群体,但最起码还知道文学要扎根现实,反映时代风貌。可你看看他后来的文章,《你当像鸟飞越你的山》看似励志,其实就是在贩卖苦难。《变脸》就更离谱了,现在是新时代新社会,他一个年轻人不写积极向上的文章,跑去写旧社会的梨园故事,他这不是越走越偏吗?至于《狄仁杰》,我都懒得批评他,不就是想多挣钱嘛,这个年轻人,思想太偏,必须纠正!”
常海平肯定不能把原话告诉宋远航,那就成长舌妇了。
他也只能简单提醒一句,让宋远航有心理准备,别到时接受不了。
“谢谢常老师,您放心,我对正常的批评一向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你心里有数就行。怎么样?我听朱炜说,你下篇小说已经确定投给我们,想好题材没有?”
“我准备以舞蹈演员为写作对象,今天过来就是想让杂志社帮我开封介绍信,方便后面深入采访,积累素材。”
“舞蹈演员?”
常海平眉头不觉又皱了起来。
这个小宋,怎么就喜欢写些冷门的题材呢,常海平觉得自己有必要再给小宋同志提个醒。
“去年姜子龙写的《乔厂长上任记》你看过吗?”
“看过。”
“《陈奂生上城》呢?”
“也看过。”
“你看,不管是姜子龙还是高晓生,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当下,书写的对象是工人和农民。都在通过写作反应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觉得这是写作者的天然使命。小宋,你在这方面还是要多学习多加强啊。”
“常老师,我会注意的。”
宋远航对当代社会的变迁发展不是没有写作计划。
只是他会更慎重,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素材积累。
如果为了避免别人的批评或者所谓的向主流靠拢,而匆促上马,那还不如不写。
“行,反正记住一点,不管别人怎么说,千万别打笔墨官司,你来我往的,不会越说越明,只会纠缠不清。”
常海平这是真没拿宋远航当外人,完全是肺腑之言了。
宋远航还是很感激常编辑的。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好好写,你还年轻,别争一时的意气,把眼光放长远。”
常海伸手拍了拍宋远航的肩膀,信重期待之意,尽在不言中。
“老常这人,就是嘴硬。他啊,越看重谁,越是会挑剔谁。”
在回去的路上,宋远航和朱炜聊起今天常编辑跟他说的事情。
“王树茂和他一个脾气,人还不错,就是思想比较保守固执。老常的建议对,管他风吹雨打,你自岿然不动,他们讨个没趣,也就不会揪着你不放了。”
“我不这么认为。该说明的,还是要说。否则显得我理亏似的。”
宋远航一直觉得立场该表明的,还是要表明,然后是非对错,就交给大众和时间来评判吧。
“到时看情况再说吧,你反正千万别冲动!”
朱炜对这种事也没啥经验。
何况他们现在也是未雨绸缪,说不定也就王树茂批评下宋远航,没有其他人趁乱下场搅浑水。
“远航,今天晚上有个你的电话,这是他留下的信息,让你这两天尽快给他回过去。”
因为去朱炜家蹭了顿饭,又陪着大侄子玩了会儿,回宿舍的时候就有些晚了。
尤东来从上铺探出个脑袋,递给宋远航一个纸条。
“好的,谢谢。”
宋远航展开纸条,一看上面那个熟悉的名字,顿时有些愣住。
王扶临!
这不是87版《红楼梦》的导演吗?
他找我有什么事?
我对《红楼梦》又没啥研究。
要不是这会儿太晚了,宋远航真想现在就打过去问问。
第二天。
宋远航一上完课,就赶紧跑到电话室,按王导演留的电话,打了过去。
大概过了有两三分钟。
那边就传来一个气喘吁吁的声音:“您好,宋作家,我是王扶临。您这两天如果有时间,我想和您见个面,谈一谈《血荐轩辕》,我想把它改编成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