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零一章 一起建三个EDA实验室(1 / 1)老燕难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英豪已经设立了赛思灵,成为最早推出FPGA的厂商,自然有自己的EDA团队,只不过这个EDA研发,是以满足英豪的自身需求为主,并不是那种面对其他半导体厂商的商业EDA。

EDA是真正的智慧产业,需要大量的核心技术人员,陈兵一向是喜欢四处挖人的,他自己创业之后,对任老板那句名言越来越赞同,“储备美元,不如储备科学家”。

历史上,内地的EDA产业一直发展的不如人意,内地市场几乎被三大EDA巨头瓜分干净。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EDA产业里其实到处都是华人,华人工程师在EDA行业里的比例极高。

甚至有多个华人获得了EDA领域最高的奖项,Phil Kaufman Award,包括葛守仁(1988年)、黄炎松(2000年)、刘炯朗(2011年)、胡正明(2013年)。

EDA产业中,华人的贡献极为杰出,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EDA其实是非常适合华人参与的行业。

EDA是计算机于半导体行业高度结合的产业,需要有极扎实的半导体行业基础,也需要擅长计算机。

这两个方向其实对于身处异国他乡,需要凭借智慧出头的华人来说,都是极好的专业选择。

而EDA作为两者高度融合的专业,自然是华人能够发挥自身智慧优势的极好方向。

而且,EDA创业的资金门槛比较低,只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早期EDA创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本支撑。

作为技术驱动的行业,EDA产品只要能够有足够突出的技术优势,就比较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进入收入与研发的正向循环,对于市场经营能力的要求也相对就低了很多。

而且EDA行业是收购兼并极为高发的领域,一家小EDA公司,只要产品确实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也很容易将公司卖给行业巨头,从而实现快速的财富增值。

因此,对于在灯塔并没有太多资源的华人来说,EDA真的是进行创业,快速实现能力变现的好行业。这也是为何,有大量的EDA初创公司,都是华人创立的。

此外,华人能够在EDA行业表现的如此出色,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领域里,有几个极好的领路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葛守仁、刘炯朗、胡正明。

这三人都是在灯塔的大学之中担任教职,本身就凭借过人的学术贡献获得了EDA最高荣誉卡夫曼奖,并且带出了大量的华人博士。

有这三位老师在前面领路,他们的弟子自然在EDA领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起点,也更容易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陈兵要在EDA领域大规模的布局,自然是对这三个行业领路人,以及他们的学生们有诸多的想法。

这三人中,陈兵最熟悉的就是胡正明,赛思灵的FPGA产品一公布,陈兵马上就去拜访了胡正明教授,而且带了十片FPGA芯片,作为礼物。

能够用芯片做礼物,也就是那些技术男才能做出来的事情,不搞这个方面的人恐怕很难理解这种行为。

“教授,这是我们英豪推出的第一款芯片,FPGA,还请您品鉴品鉴。”说着,陈兵就将一盒芯片推到了胡正明面前。

与很多其他领域,学界与产业界经常互相鄙视不同,半导体领域,学界于业界的关系极为密切。

半导体行业,很多人也经常在学界于业界职位之间,很丝滑的进行转换,例如眼前的胡正明,历史上就担任过几年台积电的技术官。

胡正明作为学界的大佬,对于业界的消息非常的灵通,FPGA虽然是新产品,但其实他早就看过FPGA的详细资料了,对于这个新产品的设计思路也很认可。

他拿起盒子,没有急于打开,只是隔着透明的外包装观察了一下,就笑着答道:

“谢谢,我本来还想去你们的赛思灵公司,申请几片试用样品的,没想到你就主动给我送来了,这可让我省了不少事。

你们这个FPGA的资料,我已经简单看过了,创意很有特色啊,这种可灵活编程的特色,在许多应用领域一定会很受欢迎的。

而且,你们这个FPGA芯片,对于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人,同样价值很大。

我们经常有很多的创新想法,但要进行实验,又成本太高,有了你们这个FPGA,我们的很多想法,就可以很方便的先进行一些前期的思路验证。”

陈兵与胡正明几次接触下来,对于胡正明的性格已经颇为了解,知道他是比较醉心于技术的人,并不太喜欢与人绕来绕去,就不多兜圈子,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教授,我们这个FPGA的产品,不是那种适合于大规模商业应用的产品,但对于很多创新性的研发,确实能够起到一些助力。

不过,我们这个产品,现在是刚刚推出来,还远说不上成熟,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

不知道教授您对于这个领域,有没有兴趣多投入一些精力,做些研究?与我们赛思灵公司展开一些深入的合作。”

胡正明对于这种新的领域自然是很有兴趣的,而且他也知道陈兵对于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很强,听到陈兵明确的邀请之意,他确实就有些心动了。

不过他之前只是看过一些基本的资料,对于在这个领域如何发力,到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

“小陈,这个FPGA是你们公司的产品,你们最熟悉,你倒是说说,对于这个FPGA的深入研究,应该从哪个方向着手比较好?”

“教授,您也知道,我不是搞半导体的,对于这方面只是一知半解,不过我与公司的同事,倒是交流过一些这方面的问题。

FPGA是新的产品,后续的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是三个大的方向。

一个是围绕FPGA做应用开发,利用FPGA现有的功能,进行应用深化,就如您刚刚说的那些思路验证,其实本身也就是应用开发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方向,就是围绕FPGA做开发工具软件的创新。FPGA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领域广,但想要实现这些应用,就必须有好的开发工具。

我们现在倒是已经有了一套最基础的开发工具,不过就和现在给您的这个产品一样,都是第一代产品,需要进行优化提升的地方还非常多。

第三个方向,就是FPGA本身的后续研发,这个产品肯定要不断继续深化的,后面肯定还要推出性能更加强大的新型号。”

胡正明点点头,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思索起来,陈兵说的三个方向,其实可以做的东西都很多,不过第三个方向,直接就被胡正明排除了。

赛思灵有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做的就是后续产品研发的工作。

胡正明除非想要深入到赛思灵的产品研发工作中,否则在这个方向投入精力,与赛思灵自己的团队就会有一些竞争和冲突。

至于第一个方向,其实是所有FPGA的潜在用户都要做的事情。而且过于偏向产业了,并不容易出理论成果。

这个虽然也需要赛思灵做一些技术支持,但其实更多的是用户自己的工作,与赛思灵的合作,并不一定需要特别的紧密。

倒是陈兵说的第二个方向,FPGA的开发软件工具,其实就是EDA的一种,是极有潜力可以挖掘的一个方向。

而且EDA本身就是胡正明一直在深入的学术领域,与他自己的研究工作最为契合。

胡正明在EDA领域投入的研发精力很深,深度参与了SPICE的框架搭建。

而历史上,他更是在1987年,发布了BIMS模型,最终成为半导体工业界通用的标准。

思考了一会,胡正明有了决定,“小陈,关于这个FPGA的开发软件工具,我确实有意向深入一些。具体怎么合作?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教授,我的初步想法是,我们联合设立一个围绕FPGA的联合实验室。

您作为学术带头人,也不需要您长期在这个实验室里面工作,您不是有很多的学生吗?可以让这些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面做具体的研发。

如果出了一些理论的成果,可以双方联合署名发表,如果出了一些有商业价值的技术成果,我们也愿意支付合理的价格,来买断这些成果。

另外,这个实验室围绕FPGA工作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下游应用的方案副产品出来。

这些副产品的应用,就可以完全归属于您的团队。您的团队可以把他们卖给我们的下游客户,也可以自己继续开发成产品,进行任何形势的商业运营。”

对于陈兵提出来的利益分配方案,胡正明还是比较满意的。

EDA是半导体技术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融合,但其中最基础的还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只是实现工具。

让他的学生去这个实验室,做相关的研究工作,对于那些学生来说,也是极好的事情。

这种研究工作,不仅对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很有帮助,而且陈兵的习惯,胡正明也知道,会给出一份不错的薪水,对于那些在读的学生来讲,绝对是很大的一笔补贴。

这种企业与大学搞的联合实验室,有商业价值的技术成果,会归于企业也是惯例,胡正明相信真有这种成果出现,陈兵在对价上也不会小气。

至于那些所谓副产品的FPGA应用方案,说是副产品,但其商业价值的波动空间却是很大的。

如果真的找到好的应用方向,他的学生凭借这些应用方案,自己去创业,开个公司都有可能。

到这个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对于他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无疑能做到很大的拓宽。

“这个方案可以,我没什么意见,那我们就组个联合的实验室。”胡正明很干脆的答应了下来。

搞定了胡正明,陈兵还不罢休,继续说道,“教授,我听说,除了您之外,还有两个华人教授,在EDA方面也很有建树。

葛守仁、刘炯朗两位教授,他们也同样有很多的学生。我也有意愿,想要邀请他们,也同样搞一个这样的实验室。

不知道这两位您是否熟悉,是否方便帮忙引荐一下?”

对于这个要求,胡正明没有什么推辞,EDA领域与其他领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研究的内容实在是太宽太多了,多设立几个实验室,并不会产生很直接的技术竞争。

“葛院长也在我们伯克利执教,是我们的前辈,我比较熟悉,可以直接带你去拜访他。

刘教授,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执教,与我也有一些交往,我可以帮你打个电话,签个线,你再去登门拜访,至于他们愿不愿意合作,就看你自己了。”

葛守仁今年已经50多岁了,年纪比胡正明要大很多,两人同在伯克利执教,葛守仁之前还担任过伯克利工学院的院长,虽然现在已经退下来了,但胡正明还是习惯尊称为院长。

其实现在陈兵的人脉已经足够广了,还有很多其他的路子,可以与二人搭上线,例如通过潘文渊去介绍。

不过,陈兵既然第一个邀请了胡正明于赛思灵创立联合实验室,再请胡正明帮忙介绍其他二人,其实也是对胡正明的一种尊重。

接下来的两次拜访,也很顺利,两个人也同样的答应了成立联合实验室的提议。

对于很多学者来说,采用这种联合实验室的方式,确实是很有效的邀请手段。

陈兵设立联合实验室的条件非常宽松,对于胡、葛、刘三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强的约束。

却给了三人很好的围绕FPGA做研发的条件和机会,这种实验室,对于三人带领的学生尤其友好,对于他们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前景都会与很大的帮助。

陈兵知道,这三人都是以在大学执教为主要的事业,并没有起要把三人彻底挖角到英豪的心思。

但对于这三人的那些学生,陈兵的心思就要多很多了,这些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能够留在学校执教的是少数,大部分肯定要进入业界的。

将这些学生先拉入这些实验室,不仅在实验室期间,能对赛思灵的EDA研发,有很多的帮助。

等到他们毕业之后,无论是直接进入到英豪工作,还是去业界其他厂商,或是自己创业,有这一段的香火情,未来潜在的合作机会就大了很多。

这三人都是华人在EDA领域的著名领路人,他们的很多弟子,都进入了EDA行业。

通过这三个实验室,陈兵与三人,以及他们的弟子,就可以建立长期的稳固联系,这差不多就可以直接与半数左右的EDA圈内华人联络了起来。

EDA产业是逐渐融合出来的,除了几大巨头之间竞争关系比较明确之外,其余的业者,其实相互之间的合作机会,远比相互竞争更多。

在这个圈子里,把人脉铺垫开,树立起名气来,对于陈兵长期布局EDA产业,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FPGA是必须走软硬结合路线的,硬件的芯片产品与开发工具软件,必须两手都要硬,因此在赛思灵内部,必然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和部门,是做开发工具的。

不过,赛思灵的产品就是FPGA,这必然导致这个部门的研发方向,是封闭式的。

这种封闭,其实对于技术的提升,绝非好事,而陈兵这次找到三位技术大佬搞联合实验室,其实就是给这个封闭的部门,配上几个卫星研发机构。

因此陈兵对三个实验室的要求非常的宽松,就是希望这三个实验室,能够保持一种尽力开放的状态,能够更便利吸收外界的新技术,然后对赛思灵的团队有所带动,对冲那种封闭的趋向。

围绕赛思灵打造的这个工具软件开发体系,虽然也是属于EDA的一个分支,但其实只是EDA中,围绕FPGA相关的一部分,并不是那种通用的EDA工具。

在这个体系之外,陈兵还需要另外再打造一个,以通用EDA为方向的体系。

不过,这个体系打造起来的难度,就比围绕赛思灵打造的体系难度高很多了。

陈兵既想要要保持对这个EDA研发体系的掌控力,又想要让这个EDA体系足够的开放,能够快速吸收灯塔诸多创新公司的新技术,其实本身两个目标之间就有些冲突的。

陈兵要搞EDA的核心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内地半导体产业,摆脱前世那种,对三大EDA巨头的依赖。

因此陈兵干脆准备将几个目标分开,放在不同的机构之内来进行实现,这样虽然会造成一些成本开支的增加,但以陈兵现在的资金实力,到是能够承受的起。

EDA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而是一系列的产品的统称,前世的三大EDA巨头,给客户提供的也不是单独的产品,而是完整解决方案的服务。

对于客户来说,完整的解决方案,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服务,因为这样获得的服务,不需要再费力进行重新的整合。

因此三大巨头才能占据到七成多的市场份额。

但这种完整解决方案,提供的服务全面性虽然很好的,但其实在一些具体的细分领域,仍然有一些小厂商,能够依靠挖掘更深入细致的技术服务,分走一些市场。

基于这个特性,陈兵准备在自己的几个半导体产业中,多设几个EDA研发团队,每个团队研发的重点放在不同的领域。

每个团队依靠持续的深入研发,来保持在这些细分领域的独特技术优势,同时可以获得在EDA领域一定的话语权。

这些团队,依然是封闭的团队,想要全面掌控EDA的技术,是比较困难的,但各自深耕某一个领域,却是能够办的到的。

这些被分散开的团队,会由陈兵通过下属的公司,分别纳入绝对的掌控,走的是比较专精的路线,目的就是掌握住一些关键的技术节点。

这些领先的技术节点,未来可以采用收费授权的方式,允许那些提供整合服务的EDA巨头公司使用,以推进这些技术的应用广度。

至于在EDA完整的整合服务方面,陈兵决定学习前世三巨头的成功方法,搞出一家新公司来,与那些巨头进行正面竞争,争取同样成为巨头之一,与其他巨头一起来瓜分市场。

对于这家公司,陈兵就不会再追求控股了,而是会推动他去资本市场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借助灯塔的金融市场,来保持扩张的势头。

而陈兵则会只成为这家公司的大股东,对这家公司保持一定的掌控力即可。

前世三家EDA巨头的发展路径,其实还是比较清晰的:先找到一个优势的领域,奠定竞争力基础,然后持续的投入研发,去保持这种竞争力,再通过不断的兼并扩张,拓宽和补充技术产品线,最终形成完整解决方案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陈兵计划先在目前已经存在的EDA公司中,找到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投资。

持有一定规模的股份之后,就支持这家公司持续的扩张,而陈兵自己则会尽力隐身在幕后。

陈兵要想尽量隐身,自然就不方便再由自己出面,或由英豪出面来持股了。

好在,灯塔其实已经有很成熟的机制,来隐藏幕后金主的真实身份,这种机制就是投资基金。

按照灯塔投资基金的制度体系,这种投资基金,是由投资管理公司作为团队,在前台管理的,但投资的收益却是背后的金主。

这种前台的管理团队,其实很容易就变成了幕后金主的白手套。

灯塔很多不想被外界了解的利益分配,都会采用这种投资基金的模式,来阻挡外界的窥探。

陈兵并不想搞那些私下的利益输送,只是想要掌控一些行业资源而已,不需要搞任何的特殊操作,只需要有人替他站到台前就可以了。

这种操作,他甚至都不需要前台的人,真正了解他的目的,只要愿意给前台的管理团队,支付资金的管理费,就可以让前台的管理团队,按照他的吩咐,去收购一些目标公司的股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