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翁气势汹汹的走到来敏面前,这才注意到来敏身旁的诸葛瞻。
他一愣,向诸葛瞻行礼道:
“见过武乡侯,哈哈哈!武乡侯做的好大事。”
诸葛瞻同样回了一礼。
“来老头!你看这字,它作何解释啊!”
来敏无奈的摆了摆手:
“我们两争吵了几十年,又何必急于一时?此刻武乡侯正找我有事呢!”
孟光瞪大眼睛,上下打量着来敏说道:
“武乡侯找你作甚?你这老货有什么好找的?”
来敏昂着头,捋着胡须笑呵呵的摇了摇头:
“这我怎么知道?或许是武乡侯觉得我比较博学,特来找我释惑?”
孟光的眼神落在诸葛瞻的身上,一副“崽,爷对你很失望”的表情,看的诸葛瞻的嘴角直抽,好像自己真成了负心人一样。
“敬达先生,不知可否到您的书房详谈一二?”
来敏做了个请的手势,诸葛瞻跟在他的身后,孟光则跟在诸葛瞻的身后。
诸葛瞻懒得管了,只想赶紧说服来敏。
须臾功夫便到了来敏的书房,诸葛瞻有些讶然的看着来敏的书桌,那里放着一叠白如雪的竹纸。
来敏显然也注意到诸葛瞻的视线,他的表情赞许,粗糙的大手轻轻抚过竹纸,开口道:
“你发明的武侯纸足以流芳千古,现在的益州名士用的都是武侯纸!”
诸葛瞻眼前一亮,看向来敏:
“只是武侯纸罢了!”
“不知先生今年贵庚?”
来敏思索一下:
“我?我今年已经69啦!连明天的太阳都不一定能看到。”
不,不是的。
诸葛瞻忍不住在心中吐槽,你个老妖怪足足活了97岁,一直活到261年。
哦,对了!
你的老对头孟光也活了90多岁,真是两个老妖怪。
“敬达先生觉得自己能够流芳千古吗?”诸葛瞻开口问道。
来敏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
“我这样的人,历朝历代都有,即便为当世人所知,那又如何?运气好,能有寥寥几笔;运气不好,恐怕都没有我的记载。”
诸葛瞻长叹一口气:
“我为先生感到可惜啊!”
来敏却被他那故作大人的样子所逗笑:
“哦,你为什么为我感到可惜?”
诸葛瞻开口道:
“若先生不能流芳千古倒也罢了,但先生明明可以流芳千古,自己却未曾察觉到,我为先生感到可惜。”
诸葛瞻边说边摇头,一副惋惜无比的表情。
刘敏细细想了一下,开口说道:
“我不过是个学士,精通《左氏春秋》,当世之人,我这般的如过江之鲫,怎么会流芳千古呢?”
诸葛瞻又是一声惋惜无比的长叹:
“哎!《春秋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不曾想先生竟然连自己已经快要达成三不朽都不知道!”
诸葛瞻边说边摇头。
一旁的孟光也被诸葛瞻的话勾起了好奇心:
“你到底是从哪里学到的纵横家的话术?语不惊人死不休,你倒是说说,这来老头怎么就三不朽了!”
诸葛瞻端正冠冕,一脸严肃的看向来敏,只是闭口不言。
来敏伸手延请:
“还望武乡侯指教一二。”
诸葛瞻缓缓说道:
“我听说先生特别精通《仓颉篇》,那不知仓颉何以流芳千古呢?”
来敏答:
“自然是发明了字。”
诸葛瞻又问:
“先生就不想做个仓颉?”
来敏一愣,无奈的摇了摇头:
“要是造字有那么简单,我还当什么学士啊?天下之字早已有之,我还有什么可造的呢?”
诸葛瞻追问道:
“敢问仓颉是何时人物?”
来敏答:
“传说是黄帝时期的人物。”
诸葛瞻又问:
“先生可见过写于龟甲之上的文字?”
“见过”
“那么刻在鼎上的文字呢?”
“也见过”
“秦简上书写的呢?”
“见过。”
“前汉时帛书上写的呢?”
“见过。”
诸葛瞻的声音变大:
“那么敢问先生了,我所提及的四个时期的字是否相同?”
来敏摇了摇头:
“并不相同。”
诸葛瞻问道:
“先生可知是什么缘故?”
来敏一愣,稍加思索给出了回答:
“一开始是模仿世上之物,接着逐渐演化成为横平竖直的方块字?”
诸葛瞻重重的行了一礼:
“先生大才啊!”
“一开始的文字不过是图画,最开始的人模仿身边事物的样子将其画下来;接着演化成象形文字,虽然看上去还有点图画的感觉,却已经有某些规律了;而到了两汉时,绝大多数的字已经没有图画,而是演化为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了。先生以为我说的对吗?”
来敏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诸葛瞻继续说道:
“文字从黄帝时期便已经发明,他们将文字刻在龟背上;周人将文字刻在鼎上;春秋时期的人们则用竹简记载文字;等到两汉时,则有高门大户用帛或者纸来书写,不知道先生觉得我说的对吗?”
来敏思索片刻,再度点头。
诸葛瞻直接一揖到底:
“发明字的是仓颉,统一字的是始皇帝,而改进字的将会是先生您啊!”
“现在的字笔画繁琐,黎庶们没有时间去学,也根本学不会。”
“如果您能用您的知识来简化汉字,那您在历史上,可不就是做出了仓颉、始皇帝般的功绩吗?”
来敏捋着胡须的手下意识的用力,将自己发白的胡须都揪掉了几根。
他直勾勾的看向诸葛瞻:
“我能做出仓颉那样的功绩?”
诸葛瞻用坚定的眼神回应着来敏:
“那些学会写字的黎庶会敬你如神!”
诸葛瞻又添了一把火:
“敬达先生,您今年已经六十有九。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您都这个岁数了,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前汉时的主父偃曾说: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他一个四十多岁的人都不怕,您都六十有九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您顾虑的吗?”
“大丈夫纵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
“够了!我算是看出来了,你这孺子就没怀好心思!”
孟光气的胡须直颤,愤怒的指向了诸葛瞻。
“数典忘祖,字已经传下来数百年怎么可以修改?”
“丞相居然有你这样的子嗣,实在是家门不幸!”
诸葛瞻不急不缓的向孟光行了一礼:
“先生秉忠直谏的名声即便我是个八岁孺子也曾听过,您曾直言劝谏过我的父亲。”
“我听说学无先后,达者为先。小子不才,愿听长者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