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时间转瞬即逝,到了交稿的日子,有司礼太监立于奉天殿门旁,在上朝之前,先把自己所写的手稿交上去。
“吴大人,想必以你的文采,这次必能被皇上看重,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哪里哪里,我这末学之士,和各位大人可比不了。”
“诸位大人猜猜,皇上会选谁的文章?”
“这个不好猜,首先文章要写的工整,其次还能能得圣心,这可不容易。”
看着眼前的大人们都在谈论文章,却没有人再提劝谏之事,有人问道;
“上次早朝后,不是说要劝诫尔的么?”
众大人闻言,白了说话之人一眼,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
“当今圣上开创大明,统一宇内,这是天大的功劳,可比三皇五帝。”
“况且如今大明开国日久,百姓安居乐业,皇上盖一座楼阁而已,我等倒也不必上纲上线。”
“说的极是,我当时回家也是如此想的。”
“这就叫众人所见略同,没想到大家都想到一起去了。”
“哈哈哈!”
“那看来我们众人,倒是可以看看谁的文采更能独胜一筹了。”
“我是没什么希望了,不过我听说宋大学士也写了文,恐怕将我等都比下去了。”
要知道宋濂可是明初有名的大儒,更是贵为太子之师,作文对他来说小菜一碟。
众官不禁懊恼,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不过众人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对自己所写的也是很有自信。
毕竟,不到最后,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一切事情不都是有个万一么。
万一呢……
早朝开始,众人心事重重的进入了奉天殿中。
“诸位的文章咱都收到了,咱会一一查看,选出一个最满意的,必定会大加赏赐。”
众文官又心思活络了起来。
今日早朝无其他事,朱元璋和众官的心思都在文章之上,所以早早的就退了朝。
风和日丽,御花园中。
“标儿,朝人基本上都写了一篇阅江楼记,你猜,谁会劝咱不要建此楼?”
朱元璋此时也是饶有兴致,虽然他越来越看不起文人雅士,但是还是相信他们有文人风骨的。
朝廷有翰林院士,还有督察御史,这些都属于是可以随意谏言的。
相信其中定有人会直言劝谏。
朱标可没有朱元璋那么乐观。
毕竟随着大明成立日久,圣威越来越难测。
如今乃是朱元璋亲口说要修建阅江楼,恐怕满朝文武,还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朱元璋。
“对了,咱上次让那林然也写一篇,你带来了么?”
听到朱元璋如此问,朱标却不知如何作答。
实在是那林然太过混账。
自从那日朱标离开后,林然便带着管家去了飘香楼中,这两日竟没有再出来。
身为太子的他,毕竟不能亲自去那青楼之中催他写文,只好慢慢等他。
没想到,到了今日仍无消息。
无奈下,早朝之前,朱标派人去了飘香楼,去询问结果,想必待会送信之人就会带来消息。
就在朱标不知道如何回答时,一小太监走了过来,轻声禀报道:
“禀皇上,东宫有人送来了一篇文章。”
朱标舒了一口气,连忙道;
“儿臣早晨出门太急,临上朝才发现忘了将林然的文章带来,因此特地派人回去取,因此耽搁了时间。”
“罢了,把文章呈上来。”
朱元璋大手一挥,然后看着朱标道;
“标儿,你哪里都好可是就是有时候太过放纵下面的人了。”
“你这点就不像咱,咱杀伐果断,吩咐下去的事,有谁敢耽误?”
“不过你宽厚点也好,但是不能迂腐。”
接着,朱元璋转头对着站在一侧的毛骧道;
“说说那林然这两日做了什么。”
“启禀皇上,自从太子离开林然的府邸,林然随即便带着管家夜宿于青楼之中。这几日未再出门。”
朱标跪倒在地;
“父皇,原谅儿臣欺君之罪。”
朱元璋扶起朱标,轻声道;
“标儿,父皇不会怪罪与你的,只是想让你明白,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文人。”
“就说这林然,当面他答应你,转头就去寻欢作乐,这就是文人的一贯作风。”
“幸亏他今日把文章送来了,如果他只是敷衍了事,那这种人留不得。得让他知道,我大明的太子不是好欺的。”
“父皇英明。”
“行了,还是先看看那些大臣们怎么写的吧。”
“标儿,你读给咱听听。”
“儿臣遵旨。”
说完,朱标上前随意拿起一篇,开始读道;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这是谁写的?”
“乃是宋师宋濂。”
朱标恭敬答道,毕竟此文是他老师所做,词句工整,大方而又不华丽。
所说也无可避免的大赞当今圣上的功德,可也有劝谏之意。
可是朱元璋听闻,却是不屑道;
“你听听,这就是名声响彻整个大明的大儒。”
“辞藻华丽,说起话来遮遮掩掩,这就是一代文人的风骨么?”
“咱大明不缺这样的腐儒。什么大儒,也是徒有虚名之辈耳。“
在老朱看来,既然是大儒,又是当朝大学士,就应该上书直言,而不是在文章中不痛不痒的说上几句。
而且还不敢明说,拐着弯来暗示。
这是贪生怕死之辈。
想想唐太宗的时候,李世民一旦做错什么事,魏征都是直言相谏,从来不拐弯抹角。
这才是正义之士。
如今,咱的魏征又在哪里。
可是朱元璋却没有想过,为什么无人敢做魏征。
“接着念下一篇,咱倒要看看,有没有敢直言劝谏的人。”
朱标却是心里明白,连大学士都是满篇夸赞,恐怕其他人更不敢直谏了。
说不得,下面全是夸赞之词。
可是却也只好硬着头皮接着拿起另一本念下去。
果然不出所料。
这篇文章还没有念完,朱元璋就眉头皱起,不想再听,让换了下一篇。
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文章辞藻华丽,三皇五帝,封禅泰山,只要是古人出名的事都被拿来做了比较。
显而易见的是,当今圣上更胜一筹。
功盖三皇,德压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