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7章:新鲜血液(1 / 1)酱油加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一句话就能形容大明的架构,责权不明,赏罚不分。

地方有功之能臣,进入不到中枢,而中枢又被一群书呆子们把持。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他们会解决什么问题!

华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把书读透,把书中的微言大义用到现实政务上的,就寥寥几人而已。

宋之吕夷简,元之耶律楚材,还有本朝的张居正。

快一千年了,就出了三个能打的。

书生之见,害人!

可太祖、成祖两位老人家,组建内阁的本心,就是找一群行政秘书,收权于上,自己把控全国。

强爷胜祖,这就是个玩笑话。

是人就会有疲惫感,是人就有局促性,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把控精准。

这也导致了,很多时候政令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并不贴合实际,经常闹出乱子来。

不光是上下不通的问题,还有就是内阁发展了快两百年了,也衍生了很多潜规则,非进士出身,不能为首辅,不能为阁臣。

把内阁变成少数人的自留地,变成翰林院的后花园。

这种情况必须要改,还得尽快。

温体仁在研究的新考成法,就是划分好职责,让官员们都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但这就是个火药桶,只要处理不当,会直接爆炸升天。

五军都督府改名,就是朱由校的第一步。

不要小看改名的重要性,唯有名与器,不可假手于人,官名改动了,衙门口的权限也跟着重新划分,相当一次小洗牌。

一栋危楼,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倒了重盖,靠小修小补,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不入流?何为不入流?”

“都是为朝廷办事,不能太厚此薄彼。”

“朕准备开吏册,根据九品制划分,跟官册相同,最高为一等,最低为九等。”

“三年一审,五年一调,绩优者升,劣者降,贪张枉法者,开除吏册。”

“升上一等,由吏部审核,受之官身,进入官籍,从九品做起。”

“百官也要如此考核,但年限从三年变成五年。”

“至于吏部考核百官之标准,由内阁商议。”

“入吏册者,为国家之工,按照品级领取月俸。”

朱由校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兴致勃勃地看着方从哲,看他有何反应。

方从哲能有什么反应,要不是坐在上头是掌管生死的活阎王,他肯定要骂娘。

他虽然没有当过父母官,但他也是大兴县的地主,底下那帮胥吏是什么德行,他可是一清二楚。

胥吏们问题很多,欺压乡里,贪张枉法,不是个东西。

但有一点就算是方从哲也不能否认,这帮地头蛇们,可比朝廷委派的知县、知府有能力的多。

胥吏大多都是父子相传,衙门口里的弯弯绕,他们可太清楚了,看似没有问题的政令,到他们手中,立马就能玩出花来。

遇到有能力的,就尽心办差,遇到软柿子,就窃权自用,中饱私囊,主打的就是能屈能伸,能也是他们,庸也是他们。

这要是撕开个口子,让胥吏们有上升之通道,天还不让他们给捅破了!

他们这些科举正道出身的读书人,不会有任何的招架之力。

短则十年,多则三十年,大明就没有读书人立足之地!

学八股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因为学了八股,才能考上进士举人,去混个一官半职嘛!

要是学八股文当不了官,谁还学这屁用没有的东西。

方从哲可以预料,他只要敢松口答应,明天就会天下皆知,立马就会有国子监的监生杀到他家门口扔臭鸡蛋,情绪激动者,拿刀砍死他都正常。

这个口子,万万不能开!

“陛下,天下的读书人,如果知道您如此善待胥吏,他们会作何等反应?”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读了十几年书,没有用武之地,又该如何行事?”

这不能闹哈哈,方从哲非常正式地反问道。

首辅方从哲的话,如同寒冬腊月的一盆冰水,浇在朱由校的头上,给他来了个透心凉,只是心没办法飞扬了。

是啊!

天下的读书人会作何反应!

朱由校立刻反应过来,他是与士大夫治天下,而在大明,士大夫就是这些读书人。

得罪了他们,天下立马大乱,就算是待在这皇宫大内不出去,也有可能暴毙身亡。

“首辅说的是,朕孟浪了。”

朱由校立刻回答,表示此事到此为止,他还是太心急了,想一天当百天用,让大明重新焕发新机。

“其实圣上,您的想法是对的,但选错了对象。”

方从哲又一次展现出他官场老油子的本领,给圣上建议道:“吏的确是根本,没有他们县衙会立刻停工歇业。”

“科举之道,大明最少有百万人参与,一同攻读圣人之道。”

“最多的就是童生、秀才,考过了童生试,才能称之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这些人读书不精,但识文断字,还是不在话下的。”

“臣就是一步一步考上进士的,臣有些同窗,家境贫寒,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并不是夸张之言。”

“本朝对读书人的优待,是从举人开始的,这些没有功名在身的童生、秀才,处境非常艰难。”

“吏名不好听,不如将官籍分为上下之册,让过了童生试的秀才们出来当差。”

“并且注明,不耽误他们继续考科举,想必天下读书人,一定会感谢吾皇之恩德!”。

这法子妙,既能安抚天下读书人,又能重新制定执政架构,顺便给死气沉沉的大明,注入点新鲜血液。

朱由校不由自主地点头,由衷认可方从哲的办法。

方从哲也从其中捞到了实惠,那就是人望,童生试好过,就算是贫县,也会有百八十的秀才。

举人可不是那么好考的,每府也出不来几个,卡死在举人这关的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

与其在家里饿着肚子读书,还不如直接出来当差,养家糊口。

天下秀才,有了官身饭碗,都会感谢他这个当朝首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