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 望远镜(1 / 1)红汤厨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璇玑阁掌柜李洲立即就有点傻眼,火热的心仿佛被一盆搁着冰块的凉水披头盖脸地浇下来。实话说,只要自己占理,凡是涉及到买卖上的事儿,跟开封府尹他都敢掰掰腕子。大宋国,是有王法的!但这事儿,确实他底气不硬,何况崔白还是守夜人——在汴梁人眼里,这个神秘机构是唯一不按朝庭法度行事的官府衙门,至少在市井流传的很多故事中是这样。

“该多少钱我付多少钱,”崔白从怀里往外掏皮夹子,“另外,我还需要你制作更多,有多少我买多少。”

“大的那片二十贯,小的五贯,算上铜料工钱,一共算您三十贯可以吗?”李洲捞着了救命稻草,倒也没有坐地起价,大宋国的商人,在信誉上一向还是有保证的。

崔白立即从皮夹子里摸出三张十贯的交子付账,“每造一具,经我检验合格,就按这个价。如果十天内你能再交付十具,我另外付一百贯加急费。”

李洲喜出望外,虽然比他预期的单价要低得多,但也算是劫后余生,还有钱赚。

“单磨大的那片就要一个月,虽然换成两班倒,再多加工钱,十天磨成也不是不行,但那成本……”一缓过神来,李洲就恢复了商人本色,倒也不怕跟守夜人讲价。

崔白想了想,李洲说的也是事实,又摸出两张百贯的“大钞”,“再加一百贯,两百贯加急费我先付,但要保证十天再造十具。”

“成交!”李洲伸出手来要接交子,崔白两指拈紧不放:“每个工匠只能接触自己的那道工序,最后组装你亲自动手,如有泄密……”

“晓得晓得!您放心吧小崔官人!”李洲小鸡啄米般猛点头,崔白才松开手指。

“哦,两片透镜的焦距你都有记录吧?”崔白想起来最重要的问题。

“焦距?”李掌柜的一脸不解。

崔白拍拍自己的脑袋,“就是透镜折射光线的参数的一种表示方式,不对……就是透镜的精确形状!”

李洲象变魔术一样不知道从哪里摸出来两块蜡质的圆饼,脸上带着尴尬的笑容:“小人琢磨着,这个望……望远镜的重点,应该就是镜片的形状,所以用蜡翻了模。”

崔白对李掌柜刮目相看,这也好,不用再把镜片拆下来了。

“我再告诉你个办法,你把这蜡模从正中间切开——刀要快,不要让它变形,然后用铜片比着它的截面做一个模线卡板,可以多做几个,就能同时加工了。磨镜片时时不时用这个模线卡板去测量误差,就能保证精确。”崔白又掏出石墨,在一张纸上边说边画示意图给李洲看。

“这个办法好!”李掌柜的眼睛一亮,“又简单又精准!”

“走了!”崔白收起石墨,一拍好古兄的肩膀,他举着望远镜就没放下来过。

“这个先给我?”张好古拿着望远镜不松手。

“明天可以借你,也许用得着。”崔白把檀木匣子递给他,“不过这个还得还我,等新的造出来,我送你一具。”

“谢谢贤弟!”好古兄很开心。

望远镜对于军人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力量倍增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一句稍有点文化的少年都能挂在嘴边的军事学名言,当然,更多的时候不是用在军事上。一句话流传千古众所周知,往往就意味着,它表述的是一个最基本的公理。

实际上,在崔白来的那个时空,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那场革命性的高技术战争,还又一次以确凿无疑的事实,证实了这句名言的价值——“制信息权”,是获得战争胜利的基石。

而在如今这个时空,以战术战役层面而论,目视侦察,是获得敌方信息的最重要途径,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比如说,识别对方军阵的阵形,各个位置配置的兵种,以及每个部分的兵力数量,就是己方临战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的关键信息。

贯穿整个作战过程的斥候战,就是努力获取敌方信息,并阻碍对手获取我方信息的方式。前出的斥候,尽最大努力接近敌方主力,侦察其布署方式与兵力构成,同时驱逐与绞杀敌方斥候,阻止其接近我方本阵实施目视侦察。但由于斥候的总兵力和机动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前出的距离也必然是有限的。

一个视力极好的斥候,在天气条件良好时,可以数清楚二到三里距离外,军阵前排的总人数,并能够识别几乎所有的大小旗号。而对方斥候的拦截线,往往就从本阵四五里外开始。有了好古兄手上这具八倍望远镜,只要没有遮蔽物,光线与能见度也允许,一个斥候可以在十几里外就达到同样的侦察效果。这意味着他可以在没有敌方斥候的干扰下,舒舒服服地将敌阵仔细看个清楚,而且在带回情报的途中不会受到追赶与拦截。

换言之,有望远镜的军队,获取情报的半径,能够近似扩大到望远镜的放大倍数。

崔白记忆中,还保留着小时候看到的一个笑话故事。说的是欧洲某国,总是解决不了生产军用望远镜所用的光学玻璃时,总是因气泡而造成的废品率居高不下。于是派出了最优秀的间谍,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才传回了一纸绝密工艺,上面只有一个单词——“搅拌”。

要抽时间解决光学玻璃的生产问题,崔白默默地想。只是用天然水晶制造透镜,产能上不去,也解决不了色差问题。如果仅仅是少量装备军队的指挥官,还勉强可以接受。但要大规模生产,让斥候人手一具,在经济上与产能上都不太可能实现。何况崔白还想使它发挥更紧迫更重要的作用,需要更大的镜头,更大的放大倍率,已经不太可能通过挑选无色透明不含杂质的天然水晶来实现。

这时空的玻璃工艺并不落后,制瓷业的大发展,使高温窑炉的技术非常成熟,能够以很低的成本大量生产玻璃器皿。但以这世崔白的所见所闻,玻璃器实际上并不特别常见。这也是因为瓷器产业的成熟,以及文化原因造成的。

大宋人对透明度高的玻璃并无偏爱,更喜欢如和田玉一样莹润而含蓄的美。越窑青瓷,定窑白瓷,官窑如天空一般的蓝,哥窑如冰面一般的开片,都更能讨人喜欢。只有制造一些特别的器物时,才轮得到玻璃露面,比如第七司用来保存“五号毒剂”的小玻璃瓶。而无色的玻璃崔白就没有见过——要作到完全无色,原料的纯净度需要特殊的工艺来保证,而生产出来也不见得比绿色黄色紫色的更让人满意,何必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