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黑河墩(1 / 1)启文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次日一早,蒙古军便撤退了,撤退的原因不难猜测,按照波罗堡到黑河墩的距离,王把总的援兵也该是到了。

果然,天大亮的时候,地平线上便出现了一队兵马,打着艳红色的“明”字大旗,后面跟着两杆绣着“王”字的小旗。

王把总又名王元化,是榆林人,军户出身,十几年拼杀下来做了个把总,一手刀法出神入化,和这个时代的武夫一样,王元化身上的特点就是残暴、不讲恩义、贪婪,手下士卒私下都骂他是‘王贼’。

王元化骑着高头大马,身上穿着铁制鳞甲,左挎雕花大弓,右悬长刀,身的五大三粗,脸色横七竖八的分布着刀疤,一看便不是好相予的角色。

“娘的,人杀完了,倒是晓得来了!”高保权看着远处王元化的旗号,恨恨的往地上啐了一口。

赵平戎也是一脸不忿,王元化素来不待见他们,此番补墩兵的缺也是王元化提出来的。

“行了,究竟是上官,不得失了礼数!”杨兆知道两个手下的尿性,害怕他们整出幺蛾子,提前警告了两句。

对于王元化,他也没什么好感,但是,厮杀场上活了一年,有些事情他也算是看明白了。

武艺高强并不是你晋身的台阶,若是想活下去,不八面玲珑是断断不可以的,若论武艺,高保权便是提个把总都是没问题,可是你又能如何?人家就压着你,若非是杨兆提了什长,高保权便是连个伍长都混不上。

当初在榆林的时候,高保权一时兴起,打伤了王元化的远房亲戚,由是被嫉恨,边关厮杀五年,愣是寸步不进,赵平戎也差不多,背后嘴臭王元化,被王元化得知后,硬生生寻个由头把他从什长上撸了下来,连带着还挨了十几军棍。

前车之鉴在那里,杨兆可不想重蹈覆辙,王元化也未见得多待见他,原因也很简单,两个字“嫉妒”。

明末贪腐成风,军官跟商人、地主勾结不在少数,杨兆也不会清高到一点小费都不拿,但原则是不能动手下的钱,喝兵血这种事,但凡是个明军军官都会做,可杨兆就偏不。

如此清高,自然让作为把总的王元化难看了,你不拿,反衬的他不是东西了,几次提点下,杨兆还是油盐不进,于是王元化也忌恨上了杨兆。

若是论资历,论功绩,杨兆早就可以提到标兵营去做队官了,但王元化就是扣着不放,军功这些向来都是不报杨兆的。

好在杨兆现在不计较这些,到了明末他才知道事情很多都非是人力可以改变的,穿越初期那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雄心早就消磨的一干二净了。

明末,那就是一眼望不到头,作为边兵,你只能保证明日还吃的上一碗稀粥,一块干饼,其他你什么都奢望不了,若是遇到个好点的官长,提你做个小官,你倒还是能苟全,若是遇到苛刻的,只消派两个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你也就交代了。

这还算是他运气好,原主的父母双亡,唯一一个姐姐嫁了榆林城里的屠户,这让他至少没啥后顾之忧,其余的袍泽们,微薄的军饷根本养不活家,就他所知,很多袍泽的父母早早被逼的卖儿卖女以此求活。

这还是天启七年,等到崇祯年了,便可能连军饷都发不出了,可杨兆也没那个功夫去想以后咋整了,曾经他也不是没想过索性反了得了。

可问题是,造反也没那么容易,人人看不起李自成,但人人都不如李自成。

天启七年的北方是个什么环境?寒冷的气候让庄稼大量减产,莫说你自耕农,就是地主破产的都不在少数,这些人揭竿而起的不少,但旋即就会被朝廷大军碾碎,明廷打不过建奴,还打不过泥腿子?

投军,不说是富足,但好歹不至于饿死,军饷拖欠是一回事,但好歹军粮总是会有的,这个时代的明人,没那么高的追求,但凡有一口饭吃,都不会想着去造反,边军虽然怨声载道,但真正说要杀官起事的几乎没有。

后世在网络上可以挥斥方遒,可现在实打实一条命去赌,他是没这个勇气的,至少现在是没有。

所以,面对王元化,他还是很狗腿的跑上去牵马执蹬,以示讨好。

“属下杨兆,见过王把总!”杨兆带着剩下的几个士兵,远远就出来列队欢迎了。

王元化对于杨兆的态度还是满意的,骑着高头大马,俾睨着杨兆,然后咧开嘴巴大笑起来:“杨什长啊,这仗打的好啊,几百个蒙古兵攻墩,倒是还守了一天,怎么样?斩获如何啊?”

杨兆闻言,朝身后示意了一下,高保权不情不愿的拎着两个麻袋上前,然后丢在了地上。

“回禀把总,斩首十一级,还有十二个鞑子兵负伤,被我们栓在里面了。”杨兆恭敬的说道。

“很好很好”王元化打着官腔,然后手略略一挥,两个家丁便虎步上前,拎起麻袋就走。

赵平戎一看便知道王元化打的什么算盘,当即便想出言阻止,却被杨兆一个眼神叫停了。

“杨什长这次做的不错,本官回去自会跟你表功。”王元化骑在战马上,双手抱拳向天,对着杨兆许诺道。

杨兆是不指望他什么报功的,这功劳怎么算都是算不到他们头上,他们对此倒也习惯了,只是拱手请求道:“此番恶战,麾下折损兄弟三人,还请把总能给些抚恤,以养其妻儿。”

“抚恤啊?”王元化闻言眉头微微隆了起来,旋即开口说道:“非是本官不给,但是朝廷也没给抚恤的银钱啊,这样,本官回去自会向参将禀明。”

同样的话术已经说了很多次了,禀告禀告,最后银子就不知道是根本没给,还是中途被盘剥掉了。

杨兆不愿意就这般糊弄过去,当即又抱拳说道:“把总,兄弟们的军饷已经一年有余没发了,不敢求什么赏赐,只求能补足了军饷,也算是不辜负兄弟们厮杀一场。”

听到此话,王元化身边的一员随从不乐意,当即抬高了调门说道:“杨什长,此番有功劳不假,但这军饷的事情已经再三说过了,朝廷那边没有银子下来,叫俺们把总用什么发?一再讨要,莫不是杨什长是觉得俺们把总吞了你们的饷银?”

“属下不敢......”杨兆连忙开口解释道。

贪没贪,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明末的边军将领都喜欢豢养家丁,尤其是卫所崩坏后,募兵制度下更是如此,家丁都是将领的亲信,自然军饷不能同日而语。

四百人的人马,减去两百人的空额,剩下二百人拿三百人的军饷,五十人便要吃去其中二百五十人的份额,最后五十才是大家分,反正除掉家丁而言,其余的人都是消耗品,死了逃了,主官都是不心疼的。

“哎,怎么跟杨什长说话的?”王元化开口打起了圆场,然后扭头看向杨兆,笑眯眯的说道:“军饷的事情莫要太过担心,此番有一桩天大的富贵等着,若是办好了,莫说是军饷,便是做个队正也是绰绰有余。”

天大的富贵?杨兆闻言一愣,这姓王的是转了性子了?天大的富贵不自己拿下,反而还上赶着告诉自己?

王元化见众人迟疑,当即摆了摆手说道:“这黑河墩你们也不要守了,俺已经上报了参将,自会有人来替你们,你们这便随俺回波罗堡去,另有处置。”

不用守墩了,那是天大的好事,黑河墩本就是榆林前线的外围,对你威胁最大的还不是神出鬼没的蒙古人,而是饥渴,炎热跟野兽疾病。

明末以来越到边塞,补给越发困难,黑河墩就是最困难的那地方,现在还是夏天,倒是还好说,真要到了冬天,非得冻掉你几根指头不可。

不管王元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总归能离开黑河墩,不再做那倒霉的墩军要来的好的多。

于是杨兆当即抱拳感谢道:“属下领命,只是这阵亡的兄弟......”

“王六,赵七,去清两辆车来!”王元化没有犹豫,大手一挥就下令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